查看原文
其他

刘远举:背《道德经》还是背《独立宣言》?

2015-03-31 刘远举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到底是流利地读《古文观止》重要,还是阅读FDA\纽约时报的英文网站重要?如果考虑到现在的老师可能没有能力教授《道德经》的话,到底是引入道士重要,还是引入外教重要?


读不读《弟子规》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这里,读不读,显然不是指家长的个人行为,而是指教育系统中的某种普遍性趋势。实际上,教育系统中的这种趋势不仅仅体现在《弟子规》的流行上,作为中国教育指挥棒的高考也在发生着变化。


根据2013年出台的政策,2016年的高考,英语分值将降低,语文分值会变高。指挥棒变了,整个教育系统、学生的行为必然也会随之而变,那么,这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教育制度,除了教给学生以知识以外,另一个作用就是实现对学生的选拔。简单的说,教育体系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也为了竞争与筛选——教育既是资质性系统,又是一个竞争性系统。


在当下中国社会,对于同一年龄阶段,资质性要求与竞争性要求的水平差异已经非常之大,以至于在同一场考试中已不能同时容纳两种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初中毕业考试与中考的分离,高中毕业考试与高考的分离。前者测试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资质,而后者则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排序。

在竞争性系统功能中,学生的竞争围绕高考考纲的知识点进行。这就像一场绘画比赛,但却规定只能用三种颜色,于是,人们只好用这三种颜色反复演绎。在学习中,这就相当于围绕固定的知识点,不断加深难度。


很大程度上,这是人们觉得所学知识无用,白白耗费精力的原因,不仅是英语无用,数学也是“除了买菜从来用不上”。换一个角度看,这就是所谓千夫所指的“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大背景的潜移默化,民族主义逐步兴起,这就使得人们要找一个应试教育的出头鸟的时候,注意力容易转向英语。


于是,很多人认为现在英语的地位偏高,甚至影响到了母语的地位,但在工作中却“基本没用”或“完全没用”。进而赞同高考取消英语,或降低其权重。但是,英语权重降低,语文权重提高,是否意味着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学语文呢?




分数是整个高中阶段的目标。学习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指在生产中,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这就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比如,我们饿的时候吃包子,第一个包子带来的满足感很高,第二还行,第三个就觉得一般了,到了第五个,可能就不是满足,而是厌恶了。


学习也是这样,从时间上看,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最初的时间投入的回报是高效的,随着时间投入越多,分数虽然总体上会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却会越来越慢。


这就意味着越是重复旧内容的学科,意味着时间反复地在同样的知识点上进行重复,分数不容易提升,而新知识点更多的学科,则容易提升成绩。

所以,降低英语比重,学生肯定会降低花在英语上的时间,但是,在英语上面节约下来的精力的投向,却不一定因为语文分值的提高而投向语文,学生选择在哪方面努力,取决于时间的边际收益。

语文作为母语,长时间地浸淫其中,从牙牙学语算起,到高考的时候已经有十七八年,除了少数记忆性知识点、写文章的八股技巧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多年的重复。


所以,依靠短短一年半载的阅读、写作去提高语文成绩,时间的边际效果是很低的。从这个角度看,在语文方向的努力并不划算,所以,虽然学生肯定会减少在英语方面的努力,但并不会因为语文的分值增加了,就同比例地提高“语文时间”。从某种程度看,这也表明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目前已经是足够的,并不像许多人危言耸听的“母语危机”。

从边际收益上看,学生多半会把精力花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这些相对边际收益较高的科目。因为这些科目的知识点、思维方法都是比较新的,最短的,接触时长不过1年,处于学习时间边际收益很高的阶段。

那么,虚数的平方,虚空中一直匀速运动的小车,以及剥削阶级、党的历史等等,又有什么生活意义呢?相反,能听懂美剧,直接打开阅读CNN网站的意义,反而是现实和生活化的,所以,高考分数调整方案是好是坏,已经很明白了。

更糟糕的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很大可能,高中语文教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弟子规》在低年级阶段的广泛采用,到北京增加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比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中,很可能就会引入更多的古文。就在笔者最后修改这篇文章的时候,预测变为了现实。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近日透露,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预计将于今年9月出版,四册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课题组还表示,将对传统文化教学评价与考试模式进行研究。这就意味着高考语文考古文几乎是注定的事实。

古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不是日常生活语言,高中学生平时接触不多,知识点新,学习的边际收益高。从前面所述的时间与分数的边际效用角度来看,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古文是一件划算的事情。更简单的说,就是水平不高,教材难度不会太大,分数容易提升。那么,显然,高中学生在英语上节约的精力会投向古文。

这个变化趋势到底好不好呢?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可以变为一个更直白的提问:到底是该背《弟子规》还是背《独立宣言》呢?到底是流利地读《古文观止》重要,还是阅读FDA\纽约时报的英文网站重要?如果考虑到现在的老师可能没有能力教授《道德经》的话,到底是引入道士重要,还是引入外教重要?

其实,这些问题,历史早已做出过回答。1983年10月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线路、总任务,对教育战线提出的战略方针和教育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兴起,回过头去敝帚自珍,强调自己的传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别忘了,中国离真正的民主、富强、文明的复兴目标还尚有距离,教育千万不可背离原来的路线“未兴先退”,背离“三个面向”的教育路线。




作者:刘远举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文章推荐】

验证码世界里的革命无用论

70年之后,房子到底还是不是你的

过春节的中国人可以盼望更好的中国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