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沙龙 | 京都,有我们对日本的所有想象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5月17日在贵阳时光驿,腾讯·大家作者李长声先生与陈念萱女士,对京都,这个引无数中国人遐想的日本城市做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分享。以下是这次沙龙的实录精选:
【李长声:京都跟中国文化有关】
京都跟中国文化有关。日本古代文化,前半是唐代的,后半是宋代的,这前半主要在京都。有一个学者,叫谷泽永一,他说过:“远远超过现代人想起纽约,长安的形象是日本文化史的底流。”不少人去京都游览,是冲着那里遗留着唐文化去的。
其实,这是个难题,首先需要懂唐文化,那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京都是千年古都,但好像对京都充满了历史热情的,并不是京都人,而是我们中国人,一肚子的历史情结,要去找出个长安来,找出个洛阳来。最考验中国人的唐代以及古代知识的就是京都。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到京都之地,叫做平安京。此后约四百年,史称平安时代。起先一半叫长安(右京),一半叫洛阳(左京),但长安那一半不适于居住,没发展起来,另一半的洛阳发展起来,后来叫洛中。不叫京中,叫洛中,可能是武士掌权,在镰仓开设幕府,天皇家大权旁落,不再是政治中心。
描绘京都市内和郊外景观及风俗的图画叫“洛中洛外图”。去京都叫上洛、入洛,也叫上京,但现代上京是上东京了,因为明治维新以后江户改称东京,变成了首都。
日本有一张招贴画,正中是富士山,下面跑着新干线列车。京都的招贴画是一座寺庙和一个舞伎。寺庙是京都的一大特色,逛京都主要是逛庙。京都有十七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除了三个神社,还有一个二条城(德川幕府设在京都的据点),其余全都是多是寺庙。
唐朝将近三百年,日本大概派遣了二十回使团,叫遣唐使。每回有五六百人,分乘几条船,冒险去大陆,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和技术,以及佛教。唐朝皇帝赏赐宝贝,他们拿街上卖了,换钱买典籍佛经带回去。这就是日本人,令人敬佩。明治年间政府派人留学欧美,也没有人滞留不归。
不过,宋代诗人,写诗说,日本人不许把中国已经失传的典籍再传回中国去。这也是日本人,令人厌恶。国家不再组织遣唐以后,民间往来很活跃,主要是商人和僧侣,更多地影响了日本的生活方面。日本和尚到中国来,中国和尚到日本去,取来或送去佛经,同时也捎来了文化以及吃食。
我们往往以为日本的东西有禅味,可能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从寺庙里传出来的。比如茶、豆腐、纳豆、腌萝卜,先是和尚们在庙里做了吃,后来传到了民间,至今仍然是日本人的日常吃食。
【李长声:日本的雅文化】
京都叫平安京的时代是王朝时代,其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叫唐风文化。尤其停止了遣唐活动以后,这种贵族文化加速演变为日本文化,叫国风文化,也叫和风文化。
我们从影视上看见的宫廷装束是和风装束,已经把唐风改造了,唐朝的装束更不是那个样子。虽然贵族、寺院仍追求大陆的东西,公家还是用汉文,但假名文字也使用开来,尤其是女性,她们用假名文字发达了物语文学、日记文学。
经历了时间的洗练,和风文化就成为“雅文化”。王朝风气传承下来,京都人的气质就有点与众不同。过去有一个说法,京都人穿穷,大阪人吃穷,江户人喝穷。江户是武士云集的城市,好酒。大阪是商人的城市,好吃。而京都讲究穿,注重穿着打扮等仪表。现在说日本传统,大都是江户时代定型的,但京都的传统更古老,更接近唐文化。
王朝文化的“雅”与乡下的“鄙”对立。天皇、朝廷以及神社、寺院是“雅”营造出来的“形”,形式、形态。雅文化讲究清静。平安时代讨厌“秽”。
“秽”的代表是“死”,所以很长时间里没有死刑。白河天皇还下过“杀生禁断令”。后起的武士大开杀戒,要夺取天下,就必须打仗、杀人,所以武士文化跟贵族文化是对立的。
雅也是与俗相对而言。如今芭蕉等的俳句是古典文化,是雅的,但是在江户时代,俳句还不是雅文化。那时候,最高档的文化是汉文化,一等文化人写地地道道的汉文。其次是衙门的官吏、办事人员,写日本式汉文,也就是洋泾浜汉文。光阴荏苒,时代渐行渐远,几番陶冶几番磨,文化便提高档次,俳句也成为雅文化。
不过,俳句至今犹有俗的一面。特别是不拘格律的俳句,叫川柳,也就是打油诗,大家随便写,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好比我们写绝句,会写的人按照格律写,讲究平仄押韵,写得雅,不会的人涂鸦,四句打油诗,也说是绝句一首,就未能免俗了。
对于皇家来说,俳句是俗文化。大家可能在电视上看见过,天皇家有一个例行的新年仪式,叫“歌会始”,创作的是和歌。每年出一个题目,战败以来多是一个字,全国征集,入选十首,作者进皇宫,在天皇面前排排坐,由行家吟咏,看着一个个都挺紧张的,说不上其乐融融。
2013年的题目是“立”,赋得立字,大概都要写东日本大震灾之后重新站起来罢。2012的题目是“岸”,第二年3月就发生了大海啸,岸边惨不忍睹。征集了18830首,其中158首来自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
天皇的御制是“海啸来时的岸边什么样,眼下大海如碧静悄悄”。这是他慰问灾区,从空中视察时的感受。灾难过后,大海像没事人一样。这首和歌写得很感人。
常说日本人具有两面性,日本文化也自来有两套系统和手段。譬如诗,他们用汉文写汉诗(也叫唐歌),用假名写和歌(也叫倭诗),这两种体裁有分工,诗言志,歌抒情。用和歌谈情说爱,勾引异性,而江户时代末叶,搞维新的志士们还是用汉诗表达雄心壮志。
当然,明治维新以后汉文化越来越没落,夏目漱石还能写很好的汉诗,芥川龙之介勉为其难,永井荷风就只能欣赏了。如今日本人把汉诗统统还给了中国。
【李长声:京都真正体现了日本的精致和细致】
京都是观光城市,宗教城市,也是个工业城市。京都坐落在盆地里,三面环山。靠近琵琶湖,菜肴本来以谈水物产为主。京都有很多传统产业,如西阵织(织布)、京友禅(染布)、漆器、陶瓷、扇子、清酒。不过,好些传统的技术、技法如今都陷入困境,譬如和服,大部分是中国生产的了。
京都的点心简直是艺术品。日本的工匠精神,集中表现在京都。逛京都的小店铺,那真叫精致,千余年来培养了真正的工匠精神。匠人精神首先体现在细节上,细节见精神。
【李长声:日本传统文化也面临被破坏的问题】
我们常说日本人很爱护传统,这里也有不少的误解。我们的古人用浪漫编造了海上有仙山的神话,似乎我们今天又在编日本神话,但用的是无知。
日本破坏传统文化也是相当厉害的。有战祸的破坏,比如二战时美军的空袭,把日本炸得一塌糊涂。有天灾的破坏,例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东京几乎被夷为平地。除了天灾战祸,江户时代的拆城也是一种破坏。那是德川家康当上霸主之后策划的,一国一城,就是一个诸侯国只许留一座城,其他的都拆掉,将近三千座城池只剩下一百多。
日本的城跟中国的城不一样,它的城基本是城堡,诸侯、领主在里面居住办公,而中国在内城之外还有外城,把平民百姓也围在里面,所以叫城市,钱钟书才能写《围城》,里边的要出去,外边的要进来。
明治维新,起初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但新政府成立,不再攘夷,变成了全盘西化,所谓近代化也就是西方化,一切以西方的马首是瞻,很多文物、很多旧东西都毁了。譬如浮世绘,像我们的年画,自惭形秽,统统抛开了。出口陶瓷,把浮世绘的纸张团成团儿填塞箱子,欧洲人偶然看到这些填充料,觉得非常好,日本人这才大吃一惊,原来他们看得上浮世绘啊。
有个叫永井荷风的作家,我们也翻译了他的一些书,例如《东京散步》,就是他戴着礼帽,趿拉着木屐,到处寻访被文明开化毁灭的江户时代遗迹。那些东西后来都没有了,只能从他的书里读到。再一次毁坏就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那时也是拆,整个东京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去京都,觉得传统文化保存得好,到处是寺庙,可进入游览的就有一千三百多。明治新政府成立,大书特书天皇的权威,立神道为国教,废佛毁寺,彻底打击佛教。
比如奈良的兴福寺,很古老的寺庙,明治维新时代也活不下去了,要卖掉五重塔,但拆迁的费用太昂贵,只好放一把火烧掉,周围居民害怕烧到自己家,群起反对,这才留了下来,如今成为国宝。
废藩置县,第一任县令四条隆平认为兴福寺的土墙是“无用之长物”,就给拆掉了,境内变成官府所在地,又兴建奈良公园。所以兴福寺没有墙,周围有酒店、餐馆,显得很热闹。
战败后寺庙都气息奄奄,日本经济复兴并且大发展,寺庙才开始靠旅游恢复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反思,用城市景观的意识重新审视对传统的保护。我们现在旅游的日本基本是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
【李长声:日本的饮食文化】
日本有各种道,什么武士道、茶道、花道、香道、柔道,却没有“味道”这个词。现在“和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概不是因为它发达,而是保护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所以才称为遗产。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难改变的是饮食。这里有环境的原因,也有生活的积习。日本人接受中国文化那么多,但至今好生冷。
日本菜肴注重食物的原味。有个很有名的美食家,叫北大路鲁山人,他说过:
“烹饪的关键是识别材料好坏。选用非常好的鱼或蔬菜等,那么,只要不干太蠢的事,烹饪出美味是当然的。”“要诀是一切材料都不要破坏固有的味道。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厨师,岂有他哉。”
我们中国的烹饪是一种综合技术,要改变食物本来的味道,人定胜天,创造出另一种人工味道来。
【李长声:为什么日本人喜欢《三国志》?】
当中国已经是秦汉时代,文化很发达了,日本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他们拿来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原始心。譬如学会了制陶,用这种原始心来做,就像是回归自然,有现代艺术的妙趣。
最早给日本用文字记载了历史的,是陈寿的《三国志》。他们为什么特别喜欢三国呢?因为日本历史上溯到我们的三国时代就难觅踪影了,考古也考不出多少东西。他们读《史记》不是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而是跟日本自己的历史有关。一些人心里有两个中国,古代中国和现实的中国,甚而忘记了这两个中国的关系,崇敬乃至憧憬的是古代中国。
【陈念萱:樱饼、茶道,日本文化融进每个细节里】
春天的时候樱花季,但哪家樱饼好吃,很多人都不清楚,因为它的制作工序非常繁复。为什么樱饼要4月做呢?因为它要在几个月前把樱树的叶子拿来腌渍,一定要腌渍到春天樱花开的时候,这个叶子达到一种入口即化的程度,但它还是完整的,可以想象这个工序有多困难。
到了樱花季的时候,樱花又经过特殊的处理,就像这里的糍粑,但没有打烂,是蒸煮到烂熟,还可以看到米粒的形状,里面再包京都人最喜欢的,最好吃的红豆泥,整个饼是粉红色的,外面再包上樱叶。
很多人不懂,只是当樱叶是包装的装饰品,将其撕掉。但是真正懂的人,都会知道其用途。茶道的老师是最讲究吃食的,不止是摆得好看,放到嘴里得有一定的分量跟讲究,整个茶席才会增加它的氛围和层级。
在茶道里面,他们很讲究阶级。平民贵族的阶级和士大夫的阶级,他们的分化是很严格的。你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包括你走路的姿势、坐下来的姿态。细微之处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穿衣服,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讲究。
这样繁琐的讲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这个规矩里,你的毛细孔是张开的,你才能真正体会每一个细节,你才能按照一定的路线,什么样的时间点、步伐,在什么时间里你只能跨多少步,你不这样做根本安静不下来,烧出来的香气你也闻不到,更不要提这样的香气在你身体里制造的气脉的舞动。
【陈念萱:观光京都的便利性】
我在京都进进出出很多回,想到就去,因为台北过去很容易,不用签证就可以住半年,以前还要一个条子,现在连这个条子都不用了,更方便,随时随地吆喝一声,朋友就跟着走了。
除了这个便利性之外,我后来发现,日本经济在下滑了,本来京都对观光客的服务就很好,但是经济下滑之后服务就更好了。好到什么程度呢?针对性的好。
比如说公共交通工具上面,从京都火车站出来,飞到大阪之后就去买高铁,这也有针对性的福利,只要是外国人的护照,就可以买到有优惠价格的票。到京都火车站,你拿任何一个护照出来,工作人员都可以找到说你的语言的人来服务你,甚至主动推荐你各种折扣跟福利。
最方便的一点就是,所有去每一个寺庙的交通工具,主要干道上面的公共汽车,都至少会广播中文,每一站都会用中文告诉你什么站到了。这里中国人最感兴趣的几个地方,采购的重要景点,这些路线都一定有中文。
还有一个特点,汉字还保留在日文当中,所以基本上中国人去那边旅行是非常方便的,没有辨识的困难。
【陈念萱:京都的博物馆】
京都是可以一个人好好思索的地方,不管是现代化还是文化的深度跟它保有的年代,都是非常完整的。你想要认识各个年代的发展,尤其要去京都的博物馆。
有一次我去一个正在维修的博物馆,维修时间非常长,但还是开放一个比较现代的空间,那个空间里面介绍的东西不多,但是它是轮流由不同的寺庙或博物馆提供,是根据所有日本史的年代做收藏,所以你可以在很少的东西里面完整地认识日本的历史,这是我最震惊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会这么做,这非常日本,非常周到。
虽然他们的阶级分得很清楚,可我觉得这是一个悖论,当阶级分得越清楚的时候,反而不歧视任何一个阶层。什么叫公平的对待?即不管你懂不懂日本,都给你一个认识日本的机会,而且你不吃力。
【陈念萱:京都,一生至少要去一次】
京都,一生至少要去一次。
京都的咖啡馆,到现在他们还有唱碟,他们都很喜欢搜集黑胶唱片,这是京都咖啡馆的一种风貌。而且京都的咖啡馆,交情一结交就是一辈子的。我结交过一个京都咖啡馆的老板,他的小店很小,但是他的知识非常丰富,包括全球的城市,包括背包客常去的地方,他很认真地说“京都就是一个国际城市”。
他说的也对也不对,对的原因是京都大学的学生都会以他那里作为据点,他的简餐就只卖咖喱饭,他做得非常好吃,花样不多但很专注,你就会想念而不断回去,所以从京都大学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别的城市工作、旅行、就业、结婚生子都会回来,他们不断回来告诉这个老板他们一生的故事,所以这个老板有一肚子的国际知识。这是非常有趣的京都的生活面貌,这是我最感动的一点。
【现场互动】
提问:文化应该是化繁为简的,可为什么日本对于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到现在这个时候,还是会把每一个动作都留得那么仔细,没有化繁为简?比如茶道。
李长声:茶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先是传进了禅寺,和尚喝的时候已经有了仪式感,因为寺庙做事都要有仪式,什么时候喝,怎么喝。从禅寺传到民间以后,喝法已经有程序、仪式,而且茶很精贵,也不能随便喝。从外国拿来什么东西,往往会把它教条化。这时就有人加强它的程式化、仪式化,逐渐形成了茶道。
去日本人家做客,上茶好像比一般中国家庭更郑重其事,还配以点心。寺庙是精神所在,强调茶从寺庙里带出来的精神,使喝茶变成了修身养性,过程就愈加繁缛。文化未必是化繁为简,教条正相反罢。中国流行茶艺,一个大美女坐在那里表演,这个艺字似乎就不像道字那么富有精神性。
陈念萱:目前你看到的日本的茶道,是千利休奠定的江山,规矩也是他定的。他定的规矩虽然不是皇上的旨意,那时候武士道为了附庸风雅,摆脱粗俗气息的装饰品,就把茶道用权力普遍化,就形成了茶道文化。
提问:清酒和烧酒的区别,文化背景?
李长声:清酒是大米酿的,烧酒是地瓜酿的,也有糖、麦之类酿造的烧酒。日本叫烧酎,这个酎字就会让我们自作多情地觉得日本雅,其实翻译过来就是烧酒。清酒是发酵酒,酒精度数跟绍兴酒、葡萄酒差不多,烧酒是蒸馏酒,一般是25度。
历史上,烧酒是平民百姓喝的,清酒高档。主要产地是鹿儿岛县,那里盛产地瓜。日语叫“萨摩芋”,萨摩是鹿儿岛一部分的古国名。酿造清酒很讲究,可以说做得很精致,也可以说暴殄天物。清酒越好,就是把米粒磨掉的部分越多,磨掉米芯,只留下淀粉部分造酒。基本原料是米,再就是水。清酒基本是透明的,这是过滤的结果。
过滤很需要技术,因为过滤不充分,有杂味,而过滤得太过分,酒香也跟着滤掉了。清酒分为辛口、甘口,主要是糖分的多少,糖分多发甜,糖分少辣口。喝清酒要新。这是唐代文化罢,杜甫有诗,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是说桌上没几样菜,因为穷,酒也是放了好久的了。
清酒没有陈酿一说。放时间长了会变黄,再放就变成醋了。日本人说自己身体缺一种酶,所以爱喝酒,但酒量不行。日本的酒环境非常好,只要不闹事,喝醉了也没事。中国人以劝酒为乐,把你劝醉了,他又反过来骂你贪杯。
提问:日本的神道教是要拜什么?
李长声:神道本来是一种自然崇拜。看见山拜山,看见树拜树,看见一块石头也拜。神道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本来也没有庙,后来学佛教,也建庙,叫神社。但里面供奉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有的供一面镜子。
日本史书上说,天照大神的父亲左手持白铜镜就生下她。神道的特点是神多,说是有八百万,森罗万象。很长时间里神道是跟佛教混在一起的,例如天皇家的祖神天照大神是大日如来。
佛教是救济个人,保佑国家的,而神道的神保护地方和部族,但明治维新把江户时代创立的国体神学树为国家神道,废佛毁寺。据说神社有85000座,比寺庙多,不过,七成日本人自称无宗教信仰。佛寺管死人,念经超度,给死人起名也要收很多钱。神道认为死是秽,现在为了挣钱,也开始处理死人了,但只能在神社外面。神社管婚礼,神前结婚,听说很流行。
提问:影视里面的武士如果战败、打败了就会切腹自尽。这种文化是一开始就有的吗?还是战争年代才形成的?现在的和平年代还有吗?
李长声:日本人切腹,过去武士有这个传统,比如要承担责任。而且,切腹有一种表演性,显得很光彩。不过,切腹这件事被小说之类夸张了,是对武士的美化。
战败后好像只有一个三岛由纪夫切腹。日本人有点爱自杀,可能因为对死的观念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追求西方净土,相信死了成佛,而我们相信死了变鬼,好死不如赖活着。
陈念萱:我喜欢日本人面对死亡的方式,干干净净的。虽然他们的神道教是很避讳死亡,但是他们对死亡很干净。像他们拍的葬礼,有嘲讽家里处理的过程,可是葬礼本身是很优美、很感伤和浪漫的。他们死后对遗体的处理是很敏感、尊重的。
另外,埋葬的地点,他们会把墓园处理得很漂亮,让你很乐意去拜访,至少一年会去一次,尤其是年终的时候。他们有传承,有家谱、族谱的人的墓园是固定的,是跟某一个寺庙保持关系,目的是希望你照顾我家族的墓园。每一代都是埋在同一个墓园里,这个事主每一代也帮助照看他们的墓园,所以他们才会有固定的收入,好像家庭医生一样。包括家庭心理的治疗、咨询都是找这个同样的寺庙。
我认识古镇的一家人,老奶奶带着我参观古城的时候,顺便带我去扫墓,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太离谱了,居然带着客人去扫墓,可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亲密的认同,是把你当一家人了。而且整个扫墓的过程,不会像我们的墓园又脏又乱,他们的墓园很干净,你很乐意进去逛一逛。
提问:日本的春节是一直不过吗?还是后来才没过?
李长声:日本过新年,叫“元日”,一般过三天。春节,日本叫“旧正月”,好像冲绳还有地方过。
陈念萱:但是小江户古城,以前的东京卫星城市,还是维持了一些祭祀。比如说春季、夏季,所有出去的亲戚通通都会回来帮忙扛大神游街。冬天就是新年。所以一年会有三个很重要的祭典,尤其是春耕的祭典是母系社会的祭典,是以女性为主的。它也是个8岁女孩子的成年礼,家里面有女孩子的都会参加这个祭典。家族中不同年龄的妇女都会参加这个祭祀,不同年龄就穿不同的衣服参加祭祀,这种祭祀听说是宋朝传过去的民间祭祀。
2015年3月25日第三期《真正的女权,最终也解放男人》
2015年4月10日第四期《富二代,钱财在手让世界更糟?》
更多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大家”调取。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沙龙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