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指南丨姚遥:拥抱法学,拥抱信仰和远方

2015-06-18 姚遥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大家》请来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建筑学等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谈谈他们眼中的本专业大学教育,以期提供参考与新知。近日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将时间的表盘快速地回拨,当2015年的高考生们在严肃地和父母磋商去上幼儿园还是在家玩的时候,我正面对着花花绿绿的各个大学的专业介绍广告目瞪口呆。

1996年取消了大学生分配制度以后,填报高考志愿变成了一项非常严肃的正待探索的课题。对一个四线城市的少年而言,在一个前现代的社会空间里,又没有互联网的辅助,根本找不到能够全面解释那些名词背后真正含义的信息。

恰逢大学也正面向市场改革,编造出一大堆花里胡哨的专业名字,不知道蒙骗了多少好儿女的青春。

幸运的是,作为一个理科考生,我挂着一脑门子公平与正义的冲动,阴差阳错避开了理工农医那些令人炫目的专业,在为数不多的文科专业里,一眼瞄准了法学。

于是,在专业栏上,从一本到二本,从一志愿到二志愿,我按照大学名字的霸气程度兼顾考分高低填了进去,而专业都是清一水的法学。

此举震惊我的,是人们正对法学肃然起敬的时候,一个潜在的青年科学家就此拐向了大律师的道路。我后来回想了一下,那些火爆的香港肥皂剧,意外地成为了普法先锋,戴着假发口若悬河的大律师们,一手握着正义,另一手抓着钞票,两不误的人生,将法学专业变成令人垂涎的鸡汤。

而地球另一面,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因为与实习生有染,就被弹劾案弄到灰头土脸,更让人们对法律刮目相看。美好的未来,正向我招手。


如愿以偿,三个月后,我背上行囊,坐火车北上,来到中国政法大学。

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大学里的一切都让人新鲜,尤其是5:6的男女比例,更让理科男耳目一新。生活安顿下来以后,几千个新生,挤在礼堂里庄严宣誓: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

黑压压的人头,仰望着时年70岁的老校长和法学泰斗江平先生,将他的讲话,埋在心底,燃烧着法律的激情。

此后,一门又一门的专业课程袭来,法理学、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每个熟知的同学似乎都在困惑,这原来就是法学吗?这就是我们过了独木桥之后上的贼船吗?

系统的法学教育并非此前所误解的那样,只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法条,而是通过对社会运转的分析与思辨,如何在社会的运行中更好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也标识着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而理解到这些,还要在几年以后逐步地积累完成。眼前的问题是,突然进入与高中教育完全不同的体制之中,接受的教育似乎并不能让我成为想象之中的大律师,我现在到底在干什么,我未来能干什么。

然而,当法学的教育渐入骨髓之后,盲目的目标被置之脑后,热血青年感受到了理性文明的规训。如同学习美国的宪法一样,大体看懂和了解法条,人人都能做到。

进一步的升华,是懂得宪法对于规范权力和保护自由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宪法制定背后的历史与冲突,再进一步进入每一个法条之中,了解每一个词语的来源和意义,感受不同主张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回顾在历史的发展中,法条制定和修正案产生的基础与博弈。

通过逐步地了解和思考,最终一叶知秋,以一部宪法为基础,勾勒出美国文明的架构。而当真正了解了美国宪法之后,再看到美国的公共事件,就能更清晰地将这个事件放在一个社会的框架中去更好地理解。

不仅如此,大学承接了即将踏入社会的关键阶段,站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过去不那么重要,当下也即将过去。在宿舍里必备的夜谈节目中,来自天南海北的精英们,用有限的人生经验,和天马行空的畅想,一起拼凑未来,多样化的人生也就此开启。

同学中,也有着依旧乖乖的少男少女,认真听课做笔记,背下每一个知识点;有人博览群书,集思广益,专注在学术思辨的世界里,仰望星空;也有人善于社交,及时行乐,享受人生,体验自由的世界。

而在象牙塔之外,社会的大门也在开启,我更急迫地想用专业的技能去体验正义,于是阴差阳错地加入了《中国改革》杂志社发起的公益活动,接待上访的农民,与他们一起出谋划策,分析案件,寻找解决思路。

这些涌来的案件令我感慨,粗浅的课堂所学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常常捉襟见肘,但系统的法律服务缺乏或许也是一种解决社会冲突的路径。在法治的荒原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空间可以驰骋。

在专业的法律人士还不足以覆盖广袤的需求时,山东地区和南方地区正成长了一批典型的赤脚律师,通过实践学习了行政案件与劳工维权案件的技巧,替最底层的弱者伸张正义。

国外法学院里成熟的法律诊所课程,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更专业与深度地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去,有专业和高效训练过程,更好地历练与成长。在哥伦比亚大学里,甚至能进入非法移民的拘留所里,为非法移民提供法律服务。

国内的实践,相比不足,但也能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大门,也能尽微薄之力,帮助到那些弱势人群。而如今,国内法学院中已经出现了更多类似的法律诊所模式,也是现在法学生们的一个好机会。

大学只有短短的四年,对知识的吸取和社会体验似乎才刚刚开始,找工作的阴云开始聚集起来。在法学热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准备开设法学专业,最终留下一个惨不忍睹的数据,法学专业就业常年垫底

在哀鸿遍野的师兄师姐们口口传授之下,迈出象牙塔而走入大律师的梦似乎又远了。虽然律师还是一个优质行业,然而进入专业门槛还需要考过司法考试,然后进入律所,再经过几年的拼搏,这些未来的事情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理解。

但已经知道的是,大学毕业原来还不是结束,而只是又一次的开始而已。即便是进入了律师行业,这也并非天之骄子所梦想的坦途,依旧要经历残酷的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学生如果还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展,刚刚毕业当然很难找到心仪的去向。除非搁置专业,和其他毕业生一起去竞争另外的行业。

幸而,还是有更多的前辈已经证明了,法学生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那些师兄师姐们,除了律师之外,做了作家,进入了媒体,在不同的领域实践着人生梦想。当就业真正来临的时候,公务员、金融、银行、保险等等各个公司也敞开着大门。

而多年之后,即便无爹可拼,人人靠着自己的努力,也都安定下来。这倒是毕业前人人都接受了的现实,学什么不代表未来就要做什么。作为文科生,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毕业之后短期内找不到足够合适的工作,并不可怕。只要有心继续努力,更成熟后的法科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除了现实的成功以外,法学的梦想还能如何实现,依旧是对理想主义者的拷问。走出校门以后,我没有做律师,但依然可以追求对公平和正义的理想

恰逢公益组织的兴起,而专业法律人士以职业公益人的身份,和那些在媒体、律师和学者的校友们,共同探讨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理想面前,并没有太多的成绩可以安慰自己,诸多头绪繁杂难以下手的社会问题,就如同令人压抑的雾霾,从来没有简单而轻松的解决方案。

环境正义,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没有污染的环境,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清晰的目标,在实践中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投入,不断的反复和起伏,或许才能见到一些成效。但当知道目标在哪里,而我又该如何去努力的时候,历史的迷雾就被拨开,总能充满斗志地投入去努力争取。

在具体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很感激我曾经受过的法律规训,不仅让我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切入问题,也让我秉持了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信念,坚守对公平与正义的梦想,让法的精神融入血脉之中,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人生的追求。



人生的道路,在每一个转折点上都会有无数的可能。虽然我是出于不理解的冲动误打误撞进入了法学的殿堂,但法学也给了我坚定的信仰和可期待的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划着法学的小船去看看。



作者:姚遥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法律学者。

【作者文章推荐】

中国民间救援大战尼泊尔,令人捏一把汗
海上捡到价值千万的轮船该怎么办

从民主斗士、地球拯救者到阶下囚

更多作者文章,请在对话界面输入“@作者名”调取。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