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书架 | 章诗依:业余史学的迷人风景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喜欢姜鸣文字的人最近应该比较开心——他的新著《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由三联书店出版了。此书距上编《天公不语对枯棋》的出版已经九年,笔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接触姜鸣的文字,近二十年来,跟随他的书的出版节奏,不曾中断,所以一朝摩挲手上的这本新书,心中竟生出如睹故人的亲切。
姜鸣是个业余的,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玩儿票的历史研究者。他长期在证券交易机构、国有大型投资公司里担任高管,在他新近出版的书中,身份介绍里又多了一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的头衔。搜百度,该学院是国家唯一一所艺术设计类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上海市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高职院校。资本市场加教育试点院校,这样的职业偏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潮头的喧嚣与热闹。
因此,当同一个姜鸣,竟然能以《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天公不语对枯棋》等以晚清历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赢得史学界与读书界的尊敬时,业余研究者的身份,带给姜鸣的,只是更大的荣誉溢价。向来审慎的史学家茅海建先生曾经用“很专业,也很好看”来评价姜鸣的著作,颇能说明问题。历史研究中,专业与否,或许不在职业还是业余,而端在态度、方法以及才力。
姜鸣的书,无论是对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历史的探求,还是对晚清政局与人物的研究,其根本的关怀,都指向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蹒跚与挣扎。从他所有的书中,都可以读出无奈,读出不甘——拥有如此悠久而灿烂文明的中国,如许众多优秀的中国人,何以竟然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前,迭经求变、奋斗,血泪交迸,最终还是集体倒在现代国家的门槛前,不得其门而入。这种意绪和情结,从《天公不语对枯棋》《秋风宝剑孤臣泪》两书苦涩的书名中,已然可见一斑,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被更深的遗憾与忧伤所压迫。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姜鸣九年来所写单篇文章的结集,九年中,大量新史料被公布出版,包括档案、奏折、书信、日记、诗歌、报章,以及旧影像和国内外报刊,研究中,姜鸣尽可能充分地运用了这些新的材料,特别是日记、诗歌和旧影像。在具体的选题上,相较《天公不语对枯棋》一书,姜鸣开始重视对当时清廷决策中枢的研究。他认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近代史人物研究,过多地集中于曾、左、李几位疆臣及恭亲王奕訢,而对于晚清中枢的关注远远不够,事实上,在光绪朝前期,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李鸿藻、宝鋆、王文韶,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董恂,在内外事务决策上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将晚清中央决策系统简化为慈禧、恭亲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翁同龢、康有为、袁世凯等少数政治人物的格局,是不全面的,难以反映当时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曲折反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新的视角,体现在对英国摄影师为总理衙门大臣所拍的一张照片的发现与考证上,也体现在对“清流”领袖之一张佩纶与军机大臣、“清流”的幕后支持者李鸿藻之间往来书信的研究上。
不过,作为一个非史学专业的读者,听从内心的召唤,我得说,吸引自己将《秋风宝剑孤臣泪》迅速读完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那些姜鸣穿越时光隧道,从莽莽苍苍的历史森林中猎回的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在这些情节化、细节化了的故事中,复杂的历史情境得以丰满呈现,人的命运也获得了生动的表情。当然,拒绝戏说,也非小说家言的姜鸣,构筑这些魅惑故事的材料,来自于对具体历史事实侦探般的搜集、鉴别与运用,也来自于其典雅纯净的叙事风格。
《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南中寄新蟹,与合肥持蟹共酌”——李府螃蟹之来路及送礼种种》《社交季的新客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会》《在那华丽的宫廷里——格林尼治的中国留学生》《治人治病——李鸿章与西医》,等等,单看这些题目,已如一张活色生香的菜单,不免让老饕们口舌生津。而待你展读这些陈年往事,合上书页,完全有可能获得美餐后唇齿留香的体会——那些久远的人与事,人与事合成的历史,或让你感慨系之,或令你感动无名,总之,你会觉得自己精神世界里的风景与昨日已不再一样。
且看姜鸣笔下翁同龢的“古大臣之风”。在《字里行间的细节——读<翁同龢日记>笔记》一文中,姜鸣讲述了戊戌变法前夕,这位光绪皇帝的老师突遭开缺,被赶回常熟老家的细节。六十九岁生日就要来临的翁同龢,突然被严词告知要“下岗”,人生的这一打击,来得诡谲而残酷。然而,翁同龢却镇定地应对,在第二天的日记中,他记述了辞别光绪帝的情形:“午正二驾出,余急趋赴宫门,在道右磕头。上回顾无言,臣亦黯然如梦,遂行。雨后禾有生机,惟未种者不少。未正三抵家,敬告先祠。”与此同时,翁同龢还不忘致书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提出以物换回张手上收藏的可能是出自翁家祖上的画册,信中不露任何声色,以致张荫桓随后得知翁同龢的遭遇后,不胜骇异。对此,姜鸣评论说,翁同龢面对重大的突发变故,“叙事从容不迫,甚至还关注了天气和庄稼生长,恐怕这就是从前文人所说的‘古大臣之风’”。翁同龢在政见上本持保守立场,后来眼见国事日非,逐渐转向支持变法,对于他,姜鸣笔下的同情与敬意显而易见。
胡适的父亲胡传,也是一个色彩斑斓、饶有奇气的人物。这位茶商之子,26岁时到南京参加第一次乡试,同去的乡人都中了举人,只有他落第了。次年他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龙门书院,跟随当时著名学者刘熙载学习。龙门书院讲究经世致用,给了胡传很好的训练。后来胡传又先后四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四十岁以后,他决定另辟蹊径,到当时读书人很少去的东北谋发展。他通过同乡关系找到当时名臣张佩纶给当时驻守宁古塔的吴大澂写了一封推荐信,由此改变命运。胡传成为吴大澂的幕僚,逐渐发迹。后来,张佩纶因中法马尾之战战败而遭贬谪,他刚刚到达戍所张家口,即收到胡传寄来的百两银子。对于胡传的好意,张佩纶表现出了宠辱不惊的大臣风范,他给胡传写了一封十分得体的回信,又通过熟人将百两银子璧还。张佩纶就是张爱玲的祖父,他对胡家的关照,胡家一直温暖地记着,胡适后来在纽约遇到张爱玲,几次提及两家之间的这段佳话,而张爱玲对此却没什么感觉。
吴大澂是苏州人,他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他的孙子吴湖帆是沪上有名的画家。胡传是安徽人。这两个南方人,特别是吴大澂,在冰天雪地的宁古塔奔波、踏勘与练兵,对于东北边疆防务贡献甚多。姜鸣认为,吴大澂和胡传,都是值得缅怀的历史人物。
这篇题为《为老秀才写的介绍信——张佩纶与胡适父亲胡传的友谊》的文章,颇能代表姜鸣“业余史学”的气质和品质。其中,有充满曲折与偶然性的命运故事,也有细心的考证,比如指出胡传当年给张佩纶寄送的是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如胡适所写的两百两,同时,更有堪称姜鸣标志性特征的历史现场游记笔墨。到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生活的现场去感受、凭吊,是姜鸣乐此不疲的爱好。他并将感受与观察写入考辨精审的文章,让一贯面孔严肃的历史文字变得温热起来。即如此篇,不但穿插了今日上海中学,也即当年的龙门书院的演变轨迹与优良办学传统,文末还附记了自己利用休假到黑龙江旅行之际,特意拐到宁安市去踏访宁古塔,而目的,不过是想体会一下,当年胡传为投奔吴大澂,走得有多么遥远。正是这样的文字,无声地传递出钱穆先生所倡导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以及浓郁的家国情怀,从而为姜鸣的历史文字注入了迷人的气息。
最后,说一个未必准确的感觉,那就是,相较于九年前出版的《天公不语对枯棋》一书中收录的文章,九年后的《秋风宝剑孤臣泪》,无论从选题到文字,似乎都少了沉郁与忧患的色彩。世易时移,人的心境会随着国运国势而变,历史研究者大抵也会如是。不知这是否会影响到研究者历史叙事的色彩与温度。不过我想,今时今日,有段话,会是姜鸣仍然希望人们记取的,这段话是:“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朦胧的睡着了。”
它出自姜鸣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是英国人赫德说的。
▲《秋风宝剑孤臣泪——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续编》/姜鸣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