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波:一名女尼与明英宗跌宕起伏的一生

2016-05-20 陆波 大家
关注“大家”看作者更多好文章!


在京城,明清以来皇家敕建的寺院不少,皇亲贵胄的家庙也不稀罕,倒是民间小寺庙庵躲到远远的荒郊野外,或依傍荒凉坟场,或隐没草木山林,香火供奉是否兴旺就看自己的造化了。但有一家俗称“皇姑寺”的庙堂——这个俗称于皇家而言好生刺耳,却是千折百转不屈不挠地从明清一直存活到民国,且今天再次被重新复建,不是一般地简单。要知道,这是一家尼寺,那些心唯静水不复波澜的比丘尼们是以怎样的坚韧、坚持,甚至不惜手段保持了它的传承啊。

无论哪家皇室也不可以容忍一间尼寺敢号称“皇姑”,皇姑是什么人?皇帝的御妹,有册封的公主,哪朝哪代有皇帝的妹妹自行出家建庙?所以不可能有正史的记录,它只能算是一宗来自民间的攀龙附凤的传言。但这个传言实在是太过众口一词了,无论笔记杂录还是曲艺传唱,几乎没有差异,且明皇室对其态度也极度暧昧遮掩,欲说还休,故而可以确定民间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皇姑寺”是民间说法,朝廷敕封寺院名号断不会如此。在明朝,其皇室敕赐额封为“顺天保明寺”,至清朝,由康熙皇帝改敕为“显应寺”。“顺天保明寺”本身就是极为奇特的寺名,不大符合寺院起名的规制,且“保明”是明显的护佑大明本朝之意,而“顺天”恰又是明英宗复辟后另起的年号“天顺”之反写,所以,民间记载不失为无据揣测,其寺庙缘起并非虚妄。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的跌宕起落应该折减了他的寿数,他只活到38岁,而且,是惊心动魄地活到38岁。他9岁登基,除去1年北狩7年幽禁他也足料当了20年皇帝。这20年蠢笨之事不少。在他两段皇帝生涯中,第一段最大的过失当然是“土木之变”,简单说是英宗被蒙古的瓦剌部诱敌深入至今天河北省怀来县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被着着实实一番剿灭,自己也被瓦剌人掠走。


▲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如果读到《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自“壬戌”(1449年9月1日)起,那必定是鲜血淋漓的史书,一行行记载的几十位朝廷大臣当场被斩杀,史书记载了他们的尊名、朝廷官职、出身籍贯、追封谥号,但那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血的生命。此外还有更多被剿杀的士兵——20万大明精锐几乎被剿灭。

后人有无数的不忿,为此役写过长篇大论的追责论文,大致的归责都是指向宦官王振,认为23岁的年轻皇帝还是轻信身边人过于自信而导致大军覆灭。其实“土木之变”的本质是,明朝经过仁、宣二朝富贵和平惯了,几十年的和平岁月哪里来的强势军队,更遑论强悍武将,几十年和平松懈的大明只是疏荒陌生了何为残酷的战争,贸然出塞居庸关外找堪称军事天才的瓦剌统领也先挑战,覆败乃必然之果。所以英宗曾说:“将骄卒惰,朕为所误,复何言?”(《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一)

皇姑寺的传言即缘起“土木之变”。各种民间笔记中皆有相同记载,大同小异。以《长安客话·郊垧》为例,其载:“自平坡东转,望都城,平沙数十里。中经黄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焚修处。寺建自吕姑。吕陕人,云游此。正统间,驾出御虏,姑逆驾谏阻不听。及蒙尘虏营,上常恍惚见姑阴相呵护,皆有词说。后复辟,念之,封为御妹,建寺赐额。故又称皇姑寺云。自后凡贵家女缁髡皆居其中。有寺人司户,人不易入。”这个故事在其他的记载中是明军出征,吕姓尼姑在居庸关或者紫荆关处劝驾。说当时这位有神通之修炼之人化身为一疯婆子,挡在英宗的车前极力劝驾回朝,说此次亲征必是凶险不应贸然。


皇姑寺大殿


如果真有此事,一个疯婆子应该不会能够亲见英宗龙颜。姑妄算这些是民间传言,但我在正史里面发现了非常蹊跷的一笔记载:当夜,在龙虎台(今北京昌平南口)驻扎的军队的确遭遇异象。《明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有记录:“乙未,车驾次龙虎台,夜,一鼓军中惊。”这事情后来无人解释,无缘无故夜里居然有鼓声大作,人马俱惊。英宗此次御驾亲征一出门就没有好兆头。接着记载:“丁酉,车驾过居庸关,群臣请驻跸,不允。”这两条奇怪的记载有可能掩盖了一些事实,即英宗车马在快要抵达大明北界关隘居庸关的时候的确受到了阻挠,甚至有无缘无故的导致军中大惊的“夜鼓声”提示了这次北伐前路叵测。

《帝京景物略》记载的更为骇人,说是军队到达紫荆关(河北易县),吕姓尼姑上前谏行,英宗大怒,令武士捶打,这吕尼竟然坐地而化,死了。但死后,其多次于英宗左右示现,护佑圣驾。其他记述同《长安客话》,也是说英宗蒙难一年间,这吕尼多次化身安慰英宗,甚至在他饥寒交迫之时送来饼食,不利之境总可以化险为夷。英宗被放回北京后便幽闭南宫,这位吕尼依旧常常化身而来,娓娓言说,保护并抚慰英宗。

正史是不会记录这些神玄之事的,至于有无人阻挠过英宗出战北塞,一定有。在《明英宗实录》里有不少君臣之间关于这场战争的争议,甚至英宗的人马到达大同,大同守吏苦口劝谏圣驾回京。虽然神玄之事或许出自臆造,但也绝非凭空而来。臆造或者说夸大事实来自英宗?臣属?或者民间,都不重要。因为经过“土木之变”这一几乎亡国的事件,英宗用了足足8年的时间反省自己的愚蠢和轻率。他顺势而出所谓“吕尼救主”的故事,也可视为其为证实其得道天助,理当从弟弟朱祁钰手里夺回王位的一个造势舆论而已。

英宗的神奇命运的确有不可思议之处。首先,土木之役,明军被杀得昏天黑地,几乎就是困兽挨打,毫无还手之力,战死的大臣兵士伏尸满地,人马践踏,血腥滔天,而穿着龙袍坐在车舆里的年轻皇帝竟然毫发无损,实为不可思议。史书记载,蒙古人把英宗抓来,也先根本不能相信,让被俘的明朝人指认,见到了英宗也是一时没了淡定,还上来施礼。他的瓦剌部当时表面还是臣服大明,另一方面也效忠那个当年从北京城落荒出逃的元朝遗皇室——北元的脱脱不花。

虽然由于明朝当局果断另立新王——明代王朱祁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且兵部尚书于谦死守北京城,也先也没把攻占大明当作终极理想,只是拖着这位明皇帝当作人质到大同、宣府,甚至北京城下,要挟大明。英宗保持了大明皇帝的体面和气度,但明朝城上的官员除了痛哭几声(正史记录他们伏地悲哭),但毫无妥协蒙古人的意思——绝不开城门。也先跳脚痛骂:连你们自己皇帝都不认得?养狗要看主人的!还是枉然,最后连也先也觉得拖着个英宗无用又无趣,简直成了累赘。

根据杨铭《正统北狩事迹》记载,也先身边有近臣挑唆,曾起过对这个无价值皇帝的杀心,但他的三弟伯颜帖木儿坚决反对,他的原话是:这位大明皇帝是云端里安坐的人,不知怎么被推下来了。此役他于“万众死伤之中,镟矢不沾,寸兵不染”,这定是天意,有朝一日还是把他送回去,咱们留得美名。从此英宗便住伯颜帖木儿的帐篷。而也先带着英宗去大同、去宣府招摇,还是索得不少银两财物,暂且先留人。这位伯颜帖木儿简直算是喜爱上了这位中原皇帝,还让英宗给他4个儿子分别起了4个汉姓白、梅、安、梁,这4个姓氏还真诗情画意美妙得紧,说明英宗情商还是高到不要不要的。


影视剧中的伯颜帖木儿


后来也先发现明朝新皇帝朱祁钰并不买账,要来的东西日渐稀薄,而他去其他地方抢掠也屡屡失手,便又起了对英宗的杀心。这时,又有些神通灵异出现了。史书及各种民间传说更是夸张英宗修得了不死之身:也先想用剑砍死朱祁镇,结果剑断了;也先想把朱祁镇扔到水里淹死,结果朱祁镇自己漂起来了(会游泳大概)。这些很是符合《观世音普门品》里观音菩萨施救于各种危难的描述。

《明史》及蒙古史书《黄金史》中均记述,某个风雨交加之夜也先想将英宗悄悄干掉算了,但没遂愿。一种说法是他接近帐篷的时候突然帐内红光乍现,似有龙影(说不定是英宗读书看不清多添了几把蜡烛),也先以为异象,以为这乃听闻的所谓汉人“真龙天子”显灵。另一说法是,也先来到帐侧,突然上天惊雷,他倒是没事,他的坐骑竟然惊吓而亡。也先这聪明人倒是畏惧天意,从此止住了杀心。

不得不说,乱军之中毫发无损的英宗,虽然被瓦剌人拖着东跑西颠,没有北京城里那么娇贵舒服,但也没遭辱没虐待,身边尚有袁彬、杨铭(哈铭)这两位忠仆侍候。吃不来牛羊肉少了生鲜蔬果,但伯颜帖木儿及不少瓦剌贵族还是庇护关照了他,还常奉送野味。事实上,英宗北狩(注1)的确比当年北宋二帝被金人掠走所受苦难及辱没要强了许多,至少,瓦剌贵族对英宗还保有敬服与尊重,英宗总算保全了明室的体面。

英宗被放回北京算是一件奇事,而且只是被俘刚满一年的时间内放回,虽说明朝与瓦剌进行过双边关系谈判,但这些谈判并非以交回已被尊为太上皇的英宗为条件的。代宗朱祁钰内心并不希望英宗回朝,就如同当年的宋高宗不希望徽钦二帝被送回一样,皇帝之尊位多么让人迷恋啊。也先在并没有获得什么优渥的条件的前提下,竟视英宗如烫手山芋般快快出手了,也先自己都不明就里。因为英宗命里的另一位贵人杨善出现了(吕尼的弟子一定认为又是他们吕祖显灵)。杨善是带回大明英宗的功臣,而且是唯一的。这便又是一桩不可思议之事。

明朝是个多么看重科举晋身,讲究文臣资历的朝代。满朝大臣少有不是进士出身满腹经纶治国安邦之英才。但唯独这位杨善,北京大兴人,只是秀才出身,“然无学术,滑稽,对客鲜庄语”。但“伟风仪,音吐洪亮”(注2),被朱棣赏识,专事鸿胪寺,到英宗时也是服务三朝的年过六旬的老臣。“土木之变”时,杨善亦在军中,死了那么多大臣兵士,皇帝都被抓了,却被他一个65岁的老人逃脱了战场,竟然从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跑回北京城。而他的神奇脱逃就是为一年之后救回英宗铺垫的。

关于杨善出使事迹,史书及民间笔记均有记载(注3),朝廷只是让杨善去也先处看望英宗但目的并不明确,没有让也先释放英宗的谕旨也没有给也先备下什么珍彩异宝的礼物,就是让他空手去的。但杨善这个学问不高常被同事鄙视为粗俗狡诈之人,却是公关奇才,他变卖自己家里财物,买了给也先的礼物也买了给英宗的日用。他见了也先就云山雾罩一通夸夸其谈,故作神秘,连吓唬带吹捧,不失其辩才,力劝也先放人。还说要在史书里把也先释放英宗之事好生颂扬(“我监修史书,备细写上,着万代人称赞。”——吹牛奇秀才离监修史官还有好大距离呢!)。也先本也不想再继续留着这个累赘,就顺势而为,也先笑曰:“者!者!都御史写的好者!”第二天,也先就为英宗设酒饯行。这就是在没有任何谕旨敕文的情况下,凭借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一位66岁的老大爷杨善愣是把英宗接回北京城,故此,才有了7年之后“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的可能性。

李贽说的好:“故论社稷功则于谦为首,论归太上皇功则杨善为最。然则杨善其真有意之人哉,故能以无意得之。”(李贽《续焚书·卷三·读史汇》)妙就妙在杨善“其真有意”,他这份“意”来得好生神奇,且还恰到好处靠一副舌头立下奇功。

这位死战中幸存,以娇生惯养之身被拖在塞外东奔西跑的皇帝,大难不死,且屡有贵人无形之手扶掖。在英宗心目中,他定是坚信了受到某位神祇的护佑,无论有无吕尼,但却有杨善。虽有也先杀心,但有伯颜帖木儿等众贵族于他善待,他定是坚信冥冥中有无形之手佑护他复还京城甚至夺回帝业。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伯颜帖木儿送英宗至今天张家口北野狐岭。野狐岭送别,似有今日古装片之浪漫情怀,正是1450年仲秋之时,塞北风萧叶落,苍茫无际。帖木儿说:皇帝,虽然你的弟弟取代了你位子,但那个是你的位子,此还一定要回到那个位子(好操心的蒙古王爷)。皇帝,此次一别不知道今生还有没机会再见?如果我将来落难了,就投奔皇帝去!


这番生离死别般的告别情景记录于杨铭所撰《正统北狩事迹》中,或许杨铭确有夸大美誉英宗之嫌,但作为英宗蒙尘一年不离左右的忠诚侍者,也并非全是虚浮之辞。可以确定的是伯颜帖木儿也是英宗蒙难之时的护佑者之一。当然,这段缘分终是决绝,几年后,英宗还被代宗幽闭南宫的时候,这位帖木儿和兄长也先就被属下杀害了。今天,大美至哉的草原天路可曾记得当年有一位汉人落魄皇帝与一位草原骠骑英雄在此生死惜别。

佛教徒笃信菩萨会以各种面貌示现,庇护蒙难者。在前面提及的各种民间笔记,甚至说唱曲艺——宝卷,都是叙述吕尼劝谏失效但在英宗蒙尘之时有各种灵异神通示现,最终佑护其回京复夺皇权。于是皇姑寺诞生于英宗复辟后的8年间,坐落于远离京城正西的“阜城关外香山乡黄村”(见《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七),即今天石景山区西黄村,八大处路与西黄村路交叉口之东北处。天顺(英宗复辟后的年号)年间,竟然有吕姓尼姑买下600多亩土地,建起寺院,且声称有敕谕3幅。这项大手笔投资绝非普通贫尼可以办成。大量土地、寺院,声称的敕谕,让人不能相信背后没有来自朝廷的支持。

英宗过世36年之后,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吕尼向孝宗请求敕谕寺院门额,且得到孝宗皇帝的敕文并有碑石镌刻。(注4)这通碑石今天尚存,其内容如下:

皇帝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

朕惟佛氏之教,自西土流传中国已久,上以阴佑皇度,下以化导群迷,功德所及,幽显无间,是以崇奉之者,遐迩一焉。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黄村女僧吕氏,先年置买田地六顷七十六亩,起盖寺宇一所,奏乞寺额,并蠲免粮税。特赐额曰顺天保明寺,俱蠲免地亩、粮草。今仍与其徒弟女僧杨氏居住管业,颁敕护持之。凡官员军民诸色人等,自今已往,母得侵占田土,毁坏垣宇,以沮坏其教。敢有不遵朕命者,论之以法。故谕。

弘治十二年六月十五日


这通碑刻可正视听:(1)黄村女僧吕氏“先年”已购地建寺,来请求当朝皇帝赐寺额,并要求免除粮税;(2)孝宗皇帝同意并赐额曰“顺天保明寺”,这是皇姑寺最初的寺院名称;(3)皇恩浩荡,自此以后,免除一切粮草税赋,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得侵犯损坏寺庙。

这是何等不同寻常的敕谕!“顺天保明”暗喻了英宗朝发生的一切过往,暗喻了吕尼与英宗的神秘关系。

这道护符佑护了皇姑寺经历几朝,但到了神宗当政,就不那么灵验了。因为嘉靖皇帝一度想毁灭此寺。喜好黄老之道的嘉靖皇帝借某大臣请奏,准备下旨毁掉这间寺院,但不知何人神通,事先知道此事马上禀报了当时的两宫太后,其中一位蒋太后正是嘉靖的生母,她声称正想建造一间寺院,正好可以将“顺天保明寺”交给她。嘉靖皇帝迫于“慈谕两颁,宜即顺命”,收回了毁寺敕谕。但嘉靖皇帝还是心有不甘,认为此寺收留“妖尼”,尤“皇姑”之名在百姓中广泛流传有损皇家颜面,令今后不许另行收留新的尼姑入寺。(见日下旧闻考卷九十七引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

但明朝皇室的女性并未搭理嘉靖对该寺的贬抑,反而更是热衷亲近,有两座皇室送来的铸钟为笃诚之证。一座钟为前言神宗两宫太后率皇亲国戚翻铸原天顺六年(1462)铸造的铜钟,并于嘉靖十二年(1533)翻铸完成,悬挂在皇姑寺的钟楼上。另一座钟铸于隆庆六年(1572)十月,是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率领皇亲国戚铸造,这座钟挂在鼓楼上。太后们合力保卫皇姑寺倒是成就了一番妙景:这是一个鼓楼无鼓唯有钟,钟楼之中更有钟的景象,成了一双钟寺院,好不奇特!现今这两座大钟均存放于今日北京大钟寺内,上面满是当年皇亲国戚的名号,雄浑厚重,可想见后宫女眷们护法护寺的拳拳之心。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清之交兵荒马乱,皇姑寺毁于一场火灾。到清康熙帝御宇朝堂,他喜欢到京西山野间游历名胜,听闻此寺缘起传说,大概也是认为甚是不可思议,就下令在原基础之上重新建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完工,重新命名为“显应寺”。我认为此名定是缘于各种神通传闻所示现的灵感。有一通石碑是《圣祖御制显应寺碑》(注5)为证:

御制显应寺碑记

都城之西有佛舍一区,创自前明中叶,虽历加修葺,而岁月寖久,复毁于火。旧观既替,香界就荒,非所以崇象教广禅悦也。朕以古刹胜因,宜规整饬,爰发帑金,鸠材董役。经始于康熙五十年十二月,落成于五十八年正月。不庳不侈,栋宇一新。答士庶敬信之忱,慰缁衲皈依之愿。用锡嘉名,颜为显应。盖以慧炬祥光,无微不显,慈云法力,有感必通。泽万品于真源,耀十空于宝智。同圆妙果,长稔福田云尔。

康熙五十九年四月初一日


在《日下旧闻考》里还有记载,康熙很是喜爱这里并在游历西山之暇曾于此地驻跸。但另一个显著的改变是,这个寺庙的传承法脉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吕尼及弟子自创的“西大乘教”,即是一种崇信灵通神异的民间宗教转变成为一间佛教寺院,弘扬的佛法是清朝廷信奉的大乘佛教。

自清中期到了民国时期,还是有众多信士维护此间寺院,香火不绝。且此寺又增添了一项新的功能——成为京西著名的庙会之所,且这一延续,竟是200年。《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编撰)称:“至于游览之地,如西山妙峰、弘教、圣感、潭柘、显应、西域、戒台等寺,极称名胜。岁之四月,都人结伴联鐎,攒聚香会而往游焉。”旧时老人说,皇姑寺逢庙会一开,善男信女,纷纷涌入吕祖殿,边拜边唤“吕菩萨”、“吕菩萨”,寺院香火旺盛,念经之声不绝于耳。整个西黄村人头攒动,逛庙会的、卖小吃的、杂耍卖艺的、卖日杂用具的,正是春暖花开,热闹非凡,每日会有数千人游历,好一派生动活泼的民俗景象。但除去每年四月庙会,其他时间,这里便笼罩着神秘色彩,院门紧闭,比丘尼们过着寂静的清修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皇姑寺被征用为西黄村小学校舍,上世纪90年代被八大处农工商公司占用。2006年石景山区文化委接收时,由于年久失修,原建筑已经面目全非。2007年,作为北京市“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项目之一的皇姑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这也是皇姑寺百余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2014年,第二期修缮完成,石景山文物部门现正在筹备布展,这里将成为石景山区文物博物馆。这次修缮应该是以康熙年间重建的基址展开的工程,基本就是清朝至民国间的规模,占地只是明朝建寺时占地的极小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再复归宗教场所,不再复归民间庙会,其今天明确的定位只是文物及官方办理展览的场所而已。

吕尼的坟茔离皇姑寺不远,兵荒马乱盗匪横生之年,有盗墓之徒以为“吕菩萨”墓中会藏有什么珍奇财宝。盗匪打开棺椁,竟然发现吕尼的尸骨悚立扑面,倒不是真的灵异再现,因为,棺椁本身就是竖着的。嗟乎,此比丘尼非同寻常,活着时并不忘身后搞怪,再吓死个把盗墓贼。古往今来,如此广袖长舒以攀附权势,玲珑活络且善用机谋,以图广种信仰之福田者,尚鲜有听闻。


皇姑寺便躲在这座门里


注1:北狩,中国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委婉说法。
注2:《智囊全集·语智部·辩才》冯梦龙,《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注3:《智囊全集·语智部·辩才》冯梦龙,《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注4:《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注5:《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本文原标题:《盘桓于灵异之间的明英宗佛缘》)



作者:陆波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律师。


【作者文章推荐】

两位退翁先生与一条隐秘山谷

她委身的两个男人竟都死于暗杀

一代国师,怎落得大清国内无人睬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