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舟:如果现金灭亡,世界将会怎样

2016-06-20 维舟 大家



文 | 维舟


同事一早向我借钱——她刚想起晚间要去参加一场婚礼,礼金还没包,而自己平时都习惯了用手机无线支付,身上连信用卡都没带,而她知道我总还习惯带现金的。在借给她之后,我还想着她或许明后天还我钱,她已经通过微信转账给我了:“大叔,接收一下!”

其实我固然常用现金,但无线支付、转账、红包也是常用的,但在这件小事上,却显示出彼此的思维定势还是有所不同:我默认的是一个使用现金的环境,以至于自己借出现金时,下意识地以为她也会还我现金;而比我小十岁的同事,则是在“偶尔例外的情况下”才不得已使用现金。

在几年之前,这似乎还是不可能的事,但如今至少对一线城市的不少人而言,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不使用现金是完全可能的:出行有交通卡;在便利店、酒店、商场、美容店和饭店(哪怕是一个小面馆)都可以扫码支付,甚至可以用来支付水电煤气费。根据英国《金融时报》5月里公布的一项针对1000名中国城市消费者的调查,98.3%的人声称在过去三个月中使用过移动支付平台,而这一比例大大高过使用现金(79%)、信用卡(45.5%)和借记卡(30%)的人。

随着这两年移动支付平台的迅速扩张,中国在迈向无现金社会的过程中,甚至可能跳过发达国家曾经历的信用卡阶段。如一位业内大佬不久前在上海的一次数字高峰论坛上所说的,中国的无线支付已“甩开北美好几条街了”——其实和日本相比也是如此,东京大阪的便利店里的无线支付远不如北京上海的普遍。这或许也正是因为中国不曾经历一个普及信用卡的阶段,因而新的无线支付在推广过程中反倒少了一重阻碍。

信用卡原本是迈向“无现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它的出现也是比较晚近的事,英语中的“信用卡”(credit card)一词原本指“旅行者的支票”(traveler's check),而现在的含义则是1952年才出现的,但其诞生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可以不携带现金进行支付交易。作为一个一向惯于所有交易都使用现金的国家,中国在十年前仅700万人(占总人口的0.6%)持有信用卡,直至2014年底,人均持有信用卡也仅0.34张,而这还是历史峰值——由于2015年使用无线支付的中国网民暴增三分之二之多(据CNNIC数据),去年底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已下降到0.29张。与此同时,2015年中国使用移动设备支付、转账的资金已达到16.4万亿元,这个数字是2014年的2倍、2013年的12倍多。也正因此,这两年中国银行卡业务最强的招商银行已开始将支付宝、微信等无线支付平台,而非其他银行的信用卡视为自己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的确,对许多人而言,无线支付相比起现金、信用卡来说,不仅仅是便利而已,它还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个薄薄的装备着智能芯片的手机,像是一个高科技时代的阿拉丁神灯,只要摩擦几下,就可以在上面完成自己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需求。无线支付与高科技、未来感相联系,而相比起来,使用现金似乎已显得有点老土。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无现金的乌托邦,如果这样一个社会是可能的,那它会是什么样?

这个乌托邦其实已经建成了:如不少人所知,自今年初起,丹麦已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国家。通过将移动支付软件Mobile Pay与银行账号、国民身份证件联网绑定,加上信用卡系统,丹麦境内的所有资金周转都将电子化,不再有纸币和硬币。这样的设想早在2014年瑞典和以色列就都曾提出过,瑞典的公交车早已拒绝接受现金支付,连菜场的肉铺都可以刷卡和无线支付,只不过还是丹麦最早将这一理念变成了现实。

从技术上说,消灭现金当然是完全可行的。只要在所有资金交易场所安装好POS机或无线支付设备,资金流动的功能就可以实现。虽然北美的无线支付推进不像中国这么快,但它有相当发达的使用支票、银行卡的传统;而据万事达的研究,美国约80%的消费都是通过银行卡成交的。我还记得十年前一些海外的朋友来中国,常惊讶于国内的城市里现金使用如此普遍,而他们的钱包里一般都是卡,极少会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事实上,正是由于中国人喜欢使用现金,早几年境外游刚开放时去巴黎、罗马等城市,才屡屡遭到抢劫。

一个无现金社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你再也不用担心有人抢钱了,甚至迄今为止盗匪片里的那种抢银行恐怕也会成为往事。如果担心有人抢劫了手机之后以自己名义进行支付和提现,那么,未来的手机只要加上一个生物识别技术就可以一劳永逸地防止这种犯罪:手机必须有主人的指纹或虹膜识别才能解锁,那就意味着除了你自己外,任何人都无法使用这部手机。


一个逃犯越狱后甚至可能根本无法逃远:除非他不断抢劫实物,不然他无法购买到自己所需的东西,因为他将不能使用钱。此外,并非不重要的是:这还会有助于消灭腐败(如果还不能完全消灭的话),因为理论上说,一个人的账户资金进出都可以调查得清清楚楚——也不会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了,因为除了馈赠实物之外,任何以货币形式流动的财富,应该都可以追查其来源。


不过也因此,个人恐怕就很难有隐私了,因为在这样一个社会,你的所有金钱收支信息、支付行为在技术上都完全是可追踪的、可监督的。固然无现金社会可以消灭抢银行这类“原始”的犯罪手段,但可以料想,之后的金融犯罪将更高科技化和隐蔽化,以使资金的转移更难以追查。



当然,不使用现金也意味着环保:市场上巨额的纸币消失,那自然可以大大减少纸张和材料的消耗;屡禁不止的制造假钞的犯罪,将变得毫无意义;万人手上流转的纸币上又有那么多细菌(“钱是最肮脏的”并不只是比喻,香港城市大学研究显示,每张人民币平均含菌量17.8万个,小面额纸币更高达1800万个),现在也不会成为潜在健康威胁了;不用担心找零难,更不用担心会被找假币;也不用担心自己可能丢钱或损坏纸币(那些“钱埋在床底下烂掉一半”的事,将来会成为令人匪夷所思的历史)。

至于坏处,现在似乎最担心的是监管部门:它们担心网络金融(尤其是其中的P2P)扩张会导致许多未受监督的放贷和欺诈行为;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移动支付,让人不安的则是资金安全问题——不过,这很少在普通消费者的考虑范围之内,一如《金融时报》的报道中所说的,“大多数消费者并未感到,使用移动支付软件是自己在信任方面跨出的一大步”,这样听起来,也不全然是坏事。除了一旦丢失手机和/或信用卡带来的不便外,这并不会带来多少不利——固然,习惯了现金支付的中老年人或许除外,但这学用起来也并不难。当然,点钞机、验钞机这样的产品将彻底没了市场,银行人员的点钞技能也将无用武之地。

在这个无现金社会完全成形之前,我们可能都无法想见它造成的变化会有多深远,甚至都会冲击几百上千年来的社会习俗:试想一下,既然没了现金,那么婚丧喜事的礼金要怎么送?不用红纸包着,似乎总少了一份仪式感。没了纸钞,那对应的冥币也变很奇怪,祭祀时烧纸钱还有意义吗?零钱也消亡了,那父母给孩子一个储钱罐,让他从小培养储蓄和为将来打算的习惯,似乎也很难实现了——“在线储钱罐”毕竟是虚拟的。

历史往往是这样:我们在讨论某一种“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现象时,往往只注意到现象本身,很少意识到这会给人们的生活、乃至道德伦理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既然都没怎么意识到,自然更谈不上充分的公开讨论了。但如果我们假想一下一个未来(这个未来也许并不遥远)的无现金中国社会,会发现它对很多社会现象将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比如当下的某些手段原始的经济犯罪,然后,它又会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简单地说,“无现金社会”将并不只是意味着技术上的进步,它还会伴随着社会结构性的调整——说不定,它是一场革命,而且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意义上是如此。

(本文原标题:《无现金支付的时代》)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2004年起撰写博客至今。



【精华推荐】

中国人不文明,但未必全是坏事

迷信成功学是很危险的

我们这些人无疑是要进养老院的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