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平反聂树斌案,已经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2016-12-02 沈彬 大家



文 | 沈彬


聂树斌冤案平反,我并不感到意外,没感到兴奋,最多是欣慰,或者说是解脱。

长达11年的平反过程更像是长篇的美剧,一季又一季,看着看着,我们便不再置身事外,而是融入于“剧情”当中,是的,推动平反聂树斌案,就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此案,翻案就是注定的了。因为如果不翻案,最高法就没有必要启动再审;启动再审而不翻案,最高法无疑会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在法条之外,司法的现实逻辑就是如此。所以,今天的改判是水到渠成的。

只是聂树斌案的平反本不该拖这么久。在聂树斌被处以死刑十年之后的2005年,王书金被抓捕后,主动供述了自己就是奸杀案的真凶。但是,聂案的平反却被意外“停摆”。

这使多年来,聂树斌案和与之堪称“姊妹案”的呼格吉勒图案,成为全国所有媒体的“命题作文”,事件一有风吹草动,一有新的进展,媒体就会做出报道,评论也会跟进。而我个人也在很多媒体上,发表过很多关于聂树斌案的评论。今天《新京报》称,这些年来,他们为聂树斌案发表了23篇评论,其中一部分就是我写的。

当然作为一个评论作者,对此案的努力是不值一提的,更辛苦的是站在报道一线,和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一起守望,被各级官员呼来喝去,被各级法院、信访部门拒于门外,甚至可能遭遇种种危险的记者。

这11年足够长,可以成为一段历史。其间,我见证了对此案做出大幅报道的市场化媒体兴起了,也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式微。我见证了为此苦苦奔走的“意见领袖”从意气风发,到现在的暗淡低调。这11年里,我对此事的评论,有时大开大合,直抒胸臆;有时谨小慎微,绕开雷区;有时候,在评论的末尾不忘增加一些亮色给大家一些希望。大的社会环境改变,人生的遭遇也在变,不变的是11年来聂树斌案一直没有被平反。

这11年足够长,可以成为一段历史。其间,我的很多对中国法治有着满满憧憬的朋友,从法学院毕业,通过司法考试,当上律师,成为合伙人,再到或务实,或者颓然地转行、经商、移民,或者得病去世,最终没看见聂树斌案的平反。

这11年足够长,可以成为一段历史,很多人从第一次听到聂树斌案,到如今,人生很长的一段已经走过。

今天聂树斌案平反了,曾经宣判他死刑的河北省高院表示道歉。在所谓“真凶”出现的这11年里,迟迟不能平反,对于围观者都是如此折磨,对于记者、评论者都是如此折磨,那么,对于聂树斌的家属又意味着什么?


▲ 2016年12月2日,河北石家庄,在得知聂树斌被改判无罪后,聂树斌父亲与聂树斌姐姐放声大哭


至少在今天,我没有勇气再重复我曾经多次写过的那句——“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终会到来”。

今天,最高法改判无罪的理由是:本案缺乏客观证据。作案时间不能确认,作案工具花上衣来源不能确认,死亡时间、死亡原因不能确认,聂树斌被抓获之后前5天讯问笔录缺失!……

一句话,此案没有基本的客观证据,且在所谓“真凶”出现11年之后,才得到平反。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此案平反背后的阻力之大。

在我的印象中,对此案最失望的时间是,2015年4月,山东高法被最高法指定审核此案,当时有了一场长达10个小时的听证会交锋。

在当时的听证会上,原办案单位代表抛出了一些“证据”,证明聂案是“铁案”,不应翻案。一时乌云盖顶,一群标榜“理性”的人,在舆论场搞“信息碾压”,疯狂传播这些所谓“有罪证据”——“案发十年后”的王书金对死者身高的供述与事实有偏差;未能说出死者身上有吸汗小背心等关键细节;聂树斌和王书金对死者走路的方向表述不一致……

当时,聂家的律师也被动地陷入一些枝节的辩论上:聂有没有被提前执行死刑?照片所展示的刑场,地面上到底是雪还是沙?“新华西路”是不是当年就有的地名?

在当时的“信息碾压”之下,这些东西看起来“证据”饱满、论述充分,甚至有的人也开始相信聂就是真凶。

其实,在案发十年后,因为其他罪而落网的王书金,如果对奸杀案每个细节,都记忆得丝丝入扣,那反而是不正常,有伪证的嫌疑了。纠缠于这些细节,甚至反复强化这种细节,无非是李代桃僵。其实,哪怕律师对刑场下雪的质疑落空,也不代表对聂案的质疑全盘落空。

聂案的核心问题是:此案没有直接客观证据,只有口供!这一点也被今天最高法的改判所取信。

一起没有直接客观证据,作案工具、死亡时间、死亡原因都不能确认的死刑案,在“真凶”认罪之后整整11年才得以平反,并不值得庆幸。
反而要追问正义的延宕的原因。在之前呼格案追责和调查出现空转,比如专案组长冯志明的有罪判决中并不涉及呼格案的情况下,聂树斌案的追责前景,还是让人焦虑的。

如今聂树斌已经被平反。对我,是一种解脱,至少今后不用在绝望和迷茫之中再撰写有关此事的评论了。对于公众,是一场长达十年陪伴的终结,推动聂树斌案的每一次呐喊,将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让数以亿计的人真实感受到中国司法现实的温度和变革。


题图:2010年3月6日,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右)和呼格吉勒图的母亲尚爱云相见。(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前法律人。


【精华推荐】

“被负债”是因为你嫁了渣人,而不是法律错了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