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西游记》,把鬼怪故事拍出了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
文 | 张丰
19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女士去世了,引发人们对老人家的无尽追思。《西游记》可能是大陆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电视剧,播放次数甚至超过《红楼梦》。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一个暑假,人们都要观看《西游记》,至今已经超过30年,但是这部剧却仍未过时。
算起来,已经有整整3代儿童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它是真正的国民剧。它不仅是娱乐,也是教化,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精神。中国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之深,可能超乎想象。很多人对僧人生活的想象就来自于剧中的唐僧,这种观念甚至反过来影响到现实中的一些寺庙。
女人与僧人的纠缠,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游记》中的妖精,个个都美貌妖艳,代表了80年代中期中国人审美的极致。妖怪如果以女性的面貌出现,就会非常美丽,而如果作为男性出现,就必定成为兽类。《西游记》中的女妖,对爱情的痴望甚至超过了对唐僧肉的渴望,在观众中引起的并不是对妖的憎恶,而是同情。
▲ 玉兔精
当然,最重要的是《西游记》所表达的精神。在这一点上,这部电视剧的作用堪称伟大。通过编剧和导演的努力,《西游记》不再是一部鬼怪故事,而是鲜活的现实主义力作。我们在这部剧的片尾曲中可以听到时代的最强音:“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这是唐僧师徒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写照,但又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人整体命运的写照呢?这部剧诞生于80年代,那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文革浩劫不久,整个国家的文化,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80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说到底都是一种“寻路”文学,这个国家将要向何处去?成为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夏天的晚上,当这一首歌响起的时候,观众的脑海中,画面会从圣僧和妖怪的世界中淡出,而代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思考。
从1981年11月接手这个“任务”,到1986年春节正式播出,拍摄这部剧前后花了4年的时间,这在今天的电视剧市场中是不可想象的。毫无疑问,如今中国的电视剧行业要比30年前更为繁荣,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但是市场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为一部剧等待6年了。6年时间,流行趋势可能已经变了几次,也足以让电视剧市场重新洗牌,没有哪个投资公司会冒这个风险。
杨洁后来总结《西游记》成功的关键,说了一句话:“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这句话脱口而出,道出了那个时代艺术工作者的特征。在80年代以前,中国的文艺(还没有电视剧)是政治挂帅,这给文艺创作造成了极大的扭曲,而到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电视剧又受到资本的主导。但是在80年代,人们的想法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未来,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 杨洁导演
她拍《西游记》的那几年,正是一个特殊时期,拍摄工作是一个“任务”,但又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任务”,拍摄很辛苦,但却又不必像后来那样屈从于资本的趣味。到了9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天价片酬”,在人们使用“片酬”这个词时,意味着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劳动,而劳动就要计较付出与收获。而杨洁那一代导演和演员,都把拍摄当成事业,把自己的作品看成“艺术”,而不是纯粹的“劳动”。
当然,光有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热情还是不够的,如今人们回头再评价80年代的创作,发现很多作品都很幼稚,尤其是文学创作领域,大多数作品都粗糙,还带有过去被摧残的痕迹。反倒是电视剧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因为完全没有历史负担,一出手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管是1986年版的《西游记》还是1987版的《红楼梦》,都到了某种高峰。
它们被反复播放,一方面是因为整个时代还非常匮乏,人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不多,另一方面,这种耗费数年,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的作品,确实经得住推敲。和王扶林拍《红楼梦》相比,杨洁拍摄《西游记》难度更大,更需要创造性。杨洁不但要大胆改编原著,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特效,也没有强大的后期,如何表达降魔伏妖的场面,确实是一个难题。
杨洁后来出过一本书《敢问路在何方》,讲述她拍摄《西游记》时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今人们在称颂她这一代电视人的勇气和毅力,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在宣扬“刻苦精神”的时候,往往也忽视了他们的创造性贡献。出生于1929年的杨洁,很早就发表过小说《禁闭室的女性》和《他有什么罪》,从这两个标题,我们就能看出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热爱思考的个性。
《西游记》的一个基本模式是,为了突出唐僧克服欲望的能力,就要展示欲望的强大。因此,妖精的化身,一个比一个漂亮,蜘蛛精甚至需要露出肚脐。在80年代早期,让十几二十岁的女演员面对镜头这样暴露身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据说那些姑娘是打死也不愿意脱,不得不使用“裸替”。这样的细节,很好地说明了杨洁在思想上的前卫。
拍摄女儿国那一集,由于歌曲《女儿情》实在太动听了,杨洁专门录了磁带,碰到同事和领导就送一盘。这首歌讲述是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痴恋,放到今天,一部要在央视上播出的电视剧,要讲述美女与僧人之间的恋情,导演恐怕要思索再三。在80年代初,虽然拍摄器材简陋无比,但是导演的思想却要丰富得多,也开放得多。
这就是80年代的独特魅力。那时,这个国家呈现出年轻、朝气蓬勃的一面,探索和追求真理,成为时代风尚,“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个“脚下”,就是杨洁他们那一代电视人对把握时代精神的自觉。
《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电视剧,就是因为这种自觉而站在了时代的前沿。这两部电视剧捧红了很多演员,但是他们的“红”却没有换来大量金钱。90年代以后,电视人的黄金时代真正来临了,演员成为高收入群体,他们拥有大量金钱和粉丝,但是苛刻的观众,似乎又觉得他们身上缺了点什么。像杨洁、王扶林那样的导演,永远不会再有了。
本文原标题:杨洁的《西游记》和那个让人怀念的理想主义时代
题图为杨洁导演给唐僧师徒说戏
【作者简介】
张丰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媒体人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