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以屠杀为梦想的叛国者希特勒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希特勒是一个爱国者么?
在二战前的德国民众看来,原产奥地利的元首自然是德国第一号爱国者,他们如此决绝轻率地授予了他独裁者的权力,为的不就是希望元首能够将德国从一战后国将不国的沉沦中拯救出来;在当下的很多中国人眼中,希特勒还是一个爱国者,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欲望过分膨胀,才引发了侵略战争,由此,顺带着,爱国主义与希特勒一起连坐带上了耻辱的烙印。
但在德国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看来,希特勒绝非一个爱国者。在译林出版社最近中译出版的《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和《解读希特勒》两书中,哈夫纳用各种证据明示或者暗示,与充满误会的爱国者希特勒相比,希特勒最大的政治标签是“大屠杀者”,为了达成屠杀犹太人的终极目标,希特勒不惜做一个“叛国者”。
与素来在价值观上对爱国主义充满质疑的自由主义者不同的是,哈夫纳对爱国主义充满着同情与理解。他在《解读希特勒》一书的结尾处痛心疾首的说,“更不应该的是,自希特勒以后,许多德国人不再敢当爱国者”,如果德国人真的不再爱国,反而是遂了希特勒的最后愿望。
总之一句话,请爱国者自觉与希特勒划清界线,防止捆绑污名化。
在《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中,哈夫纳塑造了他心目中的经典爱国者形象——俾斯麦,颇有些为爱国者正本清源的意思。
在中国互联网上,爱国主义早已属于一点就爆的经典议题,周小平们和自由主义者们为此已鏖战了数年之久。鉴于这是一篇向哈夫纳先生致敬的书评,因此我建议绕开中国主战场,
不对爱国主义做任何涉嫌危及生命的站队,回到希特勒先生身上去。
在剥去希特勒爱国者战衣这个问题上,哈夫纳最强有力但同时也是最俗的证据是,希特勒曾在1945年战败前夕作出了“毁灭德国”的指令。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史实是,希特勒对军备部长施佩尔下达了“焦土命令”,炸掉德国一切还未倒下的建筑和基础设施,让德国变成不毛之地,断送德国德意志民族在战后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哈夫纳略具新意的补充证据是,希特勒在1941年11月侵苏遇阻后,就说过类似的话,“如果德意志民族有一天不够强大与愿意牺牲,为它自己的生存而流血,那么它就应该灭亡,被更强大的力量消灭掉……我不会为德意志民族流泪”。
但是,长久以来,希特勒“毁灭德国”的最后愿望往往被认为是爱国者希特勒的“由爱生恨”,并不能由此推出希特勒不爱国的结论。当然,哈夫纳的技能包远不止这些。
在哈夫纳看来,希特勒最不可理喻的政治失策是1941年底的对美国宣战。即使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罗斯福仍然需要寻找理由加入欧战,毕竟珍珠港离欧洲有半个地球那么远。然而,希特勒竟然通过主动对美宣战解决了罗斯福的难题,哈夫纳刻薄的将此形容为“这一宣战实际上是邀请美国对德作战”。
如何解释希特勒这一“最登峰造极的,如此显而易见的,一直最难解释的失策”?我认同哈夫纳的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希特勒突然从一个精明的,曾在慕尼黑将西方耍得团团转的阴谋家,突然变成了一个相信自己能打赢英美苏三大强国的蠢货。
哈夫纳仅仅给出了猜测。即使是猜测也过于大胆,希特勒在1941年年底说出那段“我不会为德意志民族流泪”的毁灭宣言时,已经有了“再也不可能打胜仗的直觉”。他可能在对美宣战前作出了决定,“既然他不能作为最伟大的征服者与胜利者被载入史册,那至少应该作为最巨大灾难的制造者”。
即使是最狭隘的爱国者,他认可征服与胜利,哪怕被带上侵略者的标签都无动于衷,但他还是不会认为,自我毁灭与制造灾难是爱国主义。
在我看来,希特勒不断扩大的战争行为也体现了他的赌徒本色。无法想像,一个以国运为筹码的非理性赌徒可以称作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就好比,当一个赌徒向家庭深情告白“我赌博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和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时,感动之余,他很快又会告诉你,他已经押上了家庭唯一一套自住房甚至还有妻子。他是爱家的好男人么?
相比叛国者希特勒,俾斯麦才是一个更为典范的爱国者。在《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中,俾斯麦身上充满了“见好就收”的理性爱国赌徒色彩。那个在德意志帝国建国过程中的“铁血丞相”,一旦建国后,“反战”反而成为了他的最显著政治标签。俾斯麦深深的知道,只有节制德国的对外扩张欲望,才可以稳住周边惴惴不安的邻国,防止他们结盟形成某型包围圈,断送德国来之不易的扩张成果。
更重要的是,俾斯麦的爱国者色彩非常纯粹,缺乏其他意识形态追求。而希特勒呢?哈夫纳认为,希特勒一直有两大目标:第一,德国统治欧洲;第二,灭绝犹太人。我们姑且认为,统治欧洲是一个明显野心过大的爱国者的梦想;但第二点呢,一个犯罪者的梦想?
我们且撇开道德义愤。仅从爱国者的角度而言,灭绝犹太人不仅与征服欧洲的爱国目标无关,甚至可以说,这个犯罪梦想是绝然阻碍爱国梦想的。
哈夫纳认为,希特勒的反犹主义不仅毫无必要的在全世界树立了额外的敌人,而且使同为爱国者的德国犹太人们成为了爱国的敌人,把德国的砝码推到了敌人一边,效应是双重的,“如果没有希特勒的反犹主义,第一个发明原子弹的大国可能是德国,而不是美国”。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1941年12月,希特勒在世界霸权与屠杀犹太人人之间作出了最终抉择:集中力量实现第二个目标。或者说,在“爱国”与屠杀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屠杀。这至少可以说明,当希特勒发现两者不可兼得时,毅然选择了他更珍爱的屠杀,哪怕这要以“叛国”和毁灭德国为代价。不过,我们也可以认为,征服者的爱国角色在希特勒心目中本就可有可无,屠杀者才是他一生的终极梦想,征服也好,爱国也好,都是随时可以弃之敝履的工具与幌子。
如果真的那么在乎征服德国,希特勒又怎么会在1941年12月那么早,就轻易放弃。哈夫纳的判断是,从那时起,希特勒不再搞德国政治了,他只进行了屠杀与毁灭。
退一万步,即使希特勒是一个无比高明的战略家,可以先知先觉的在1941年12月就预判到了德国的战败。那么,什么样的爱国者会傻到打一场明知必败的战争?
希特勒终究还是又打了三年多,不屈不挠得让很多以为这是一个坚定不妥协,并且坚信胜利的爱国者。对此,哈夫纳给出了一个非常天才非常令人胆寒的看法,希特勒的战争只是一场竞赛,为他杀光犹太人争取时间罢了。哈夫纳的一个证据是,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希特勒还常常表现出底气十足的愉快心情。
甚至可以说,希特勒才是二战的胜利者。在希特勒的世界中,他的胜利目标仅仅是:在盟军彻底打败德国之前,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灭绝犹太人。很显然,集中营的惨状告诉我们,希特勒已经无限几乎接近了最终目标,
因此,当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自戕的那一刻,想必是充满胜利喜悦的。唯一的遗憾是,他竟然是被当作一个爱国者死去的,我要毁灭的国,你们爱去吧。
注:本文原标题《德奸希特勒》。
◆◆◆◆◆◆◆◆◆◆◆◆◆◆◆◆◆◆◆◆
《大家》在此等你来!
成为大家读者成员,留下你们的声音
当前,《大家》平台互动通道有:微信后台消息、文章评论功能、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进行线上交流,即时互动,活动参与,福利回馈,等等。
即日起,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微信号+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