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决赛背后的地图炮攻略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今年的CBA总决赛是最近几年最魔幻的。四川金强获得总冠军,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也充满了争议。它以最奇葩的方式,解构了传统势力的傲慢与偏见。
在总决赛之前,新华社曾发过一篇评论,称四川队夺冠是天大的笑话。新华社的立论基础是,四川队主要依靠三外援,打得再好,对中国篮球的发展也没多大好处。这种立论的关键,倒不在于对规则的漠视(四川队的三外援是完全符合规则的),而在于它最后的结论:对中国篮球的发展没什么好处——这种看法的核心是,中国篮球等于“中国国家队”。
央视在总决赛后的述评中,对辽宁队称赞有加,逻辑与新华社也是一样的:辽宁队为国家队输送了很多队员,辽宁队是中国篮球的未来,因此,辽宁队在明年仍将是总冠军的争夺者。看来,尽管中国的CBA已经搞了21年了,很多人仍然没有脱离举国体制、为国争光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最集中体现在两队球迷在网上的争吵之中。辽宁球迷对四川队的质疑,一是四川队主要靠外援,二是四川队中根本没有四川人,这种胜利有何意义可言?这种基于事实的诘问,让四川球迷难以辩驳,只能转而攻击东北军不抗日,而川军在抗日中表现出色。
这种地域争论非常有趣。辽宁队的主场在本溪,而四川队的主场在成都,世界上的职业联赛,不论足球还是篮球,都是建立在城市消费的基础上的,它是消费的产物,也是城市化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两队球迷的骂战,应该在成都人与本溪人之间进行。但是,在网友的评论中,很难找到基于市民身份发言的,金强球迷等于四川人,而捍卫本溪的则是辽宁人。这不是俱乐部文化,而是全运会文化,要知道,只有在全运会中,才有省队这个概念。这不是商业思维,而是政治思维,以并不存在的省队为荣,这是明显的张冠李戴,但是却是举国体制下金牌思维的延伸。
从命名的角度看,辽宁本溪更有商业俱乐部的特征,毕竟这是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球队。但是,从央视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球队的运作,仍然是在传统体制下的。央视对辽宁本溪的肯定中,特别称赞了本溪市政府和辽宁体育局的努力,肯定辽宁的球员在收入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仍有很强的拼搏的精神。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什么肯定。既然打得这么好,为何收入反而更低?最重要的原因是俱乐部没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多介入,这多少反映出俱乐部的商业化运作水平低下。事实上,作为一个地级市,本溪单靠自己的市民,很难养活一支球队。很多去本溪看球的,其实是沈阳和抚顺这些附近大城市的市民,从这个角度看,本溪仍然是一个省的球队,而不是一个市的。
相比之下,四川金强就是一个更奇葩的球队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球队,除了老板,教练和球员都是从外面买的,这一点辽宁球迷并没有说错。四川金强队根本不是建立在四川省或成都市的篮球文化基础上,完完全全是一个商业行为。成都本地媒体,远远没有辽宁媒体那样关注金强队,一直半决赛之前,有关金强队的报道都非常少。我所在的报社,篮球记者回来反映,金强这个赛季打得很不错,球迷很有热情,最初却很难引起报社的重视:这篮球赛真的有人看吗?媒体如此漠视,更不用说政府了,整个赛季,也没见过体育局对这个球队表示过什么。就这个角度说,第三场比赛后发生的成都球迷与辽宁队员的冲突,就不难理解了:方方面面都没有为金强夺冠做好准备,甚至俱乐部在打入四强后,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唯一做好准备的是成都的球迷。在常规赛中,金强主场的球市已经比较火爆,可以说是静悄悄地火起来了,媒体没有报道,而篮球迷之外的公众,对此几乎一无所知。这个城市,在中国足球的甲A时代,曾经有过全国最火爆的球市,四川全兴队从来没有夺冠的可能,但是球迷的忠诚度却是最高的。在甲A时代,全兴队是最有激情最有观赏性的球队之一,整个城市的市民都沉醉其中。在当时,很多球迷在比赛第二天的上午,早早排队买报,就为了一读报纸上的球评。如今看来,成都在90年代就有了大量职业体育的消费者,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是商业俱乐部得以运营的真正基础,但是在全兴降级后,这种消费力量潜伏了下来,以至于被人们遗忘了。一直到这次总决赛之前,四川队主场球票开卖,人们从排成几公里的长队中,才发现了这种力量。
成都球迷对金强的感情,更大程度上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感情。他们会说,那个哈达迪真的好凶,但是还没有多少球迷,成为哈达迪、哈里斯们的真正粉丝。这些外援,在一两年之前,根本没什么人知道,而那些国内球员,也不是球迷“看着长大的”,球迷们对他们没有更深刻的爱,不像辽宁球迷那样爱“郭少”,或者北京球迷那样追马布里(马布里虽然是老外,但在北京打了几年,已经变成了球迷口中亲切的“老马”)。人们去看比赛,只是去看比赛而已,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周末的消遣。到了总决赛,成都人这种中国式的地域热情才焕发出来,响彻全场的“四川队,雄起”的吼声,让人想起当初的全兴,把当下与传统连接起来。
但是,对四川金强队来说,夺取总冠军,只能是一个开始。很多辽宁球迷认为金强会昙花一现,明年季后赛都进不了,这种预言多半会成真。明年没有三外援,或者人员流动过大,都会让这支球队面目全非。金强的难题,是如何继续打造一个像样的球队,和球迷的热情勾兑起来。现在看来,球迷对金强,更像是一夜情,消费者总是爱变心的,在这个层面上,辽宁队的处境要好一些,球迷与球队已经有了更长的联系。
中国的职业联赛,是观察城市化进程的绝佳窗口。最好的城市,像上海和广州,可以养两支中超球队,已经进入了德比时代,而一般的省会城市,连一支球队都养不起——不但缺乏像恒大那样的土豪,更缺少愿意掏钱看球的球迷。在电视上看英超,像伦敦、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往往会有好几支球队,一些小城市,也拥有几十年历史的俱乐部。这样,体育就从最初的消费,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传统。欧洲的一些小俱乐部,最让人羡慕的,不是专业而精致的球场,而是拥有祖孙三代的球迷。这是十足的现代社会的产物,人们在为国家荣誉高兴的同时,更为自己城市的球队着迷,因为这才是自己的日常生活。
这种对城市球队的热爱,会催生出一种新的“故乡”。中国球迷对地域的捍卫,往往只到省级这一层,地图炮们,所热爱的都还是“省际攻击”,比如“河南人惹谁了”“有本事来我大辽,削你”,这是传统社会漫长的行政干预塑造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疆域意识,还是农业社会的理念。而现代体育俱乐部,则是建立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塑造的,是一种新的“想象的共同体”。在伦敦这样的大城市,不同的俱乐部背后,是不同的社区,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更新的共同体形态,只有在城市文化高度发达的时候才会诞生。
在中国,以广州为例,两家俱乐部的基础,其实是两家房地产企业(恒大和富力),崛起都才只有几年,还没有可能塑造出有区分性的球迷,甚至官方在一些宣传中,还会突出同城兄弟这样的概念。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化,还停留在表面,还在建筑的层面,而没有深入到深层结构之中。
注:本文原标题《什么是四川VS辽宁,而不是成都VS本溪?》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英文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