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河大“老师的书房”第三期!
河大,是一所充满着浓郁书香的百年学府。初次来到河大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语带赞赏:“进入河大,感觉到悠然的岁月飘来了书香!”
2017年,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隆重推出了融媒体栏目——老师的书房!该栏目带领大家走进老师的书房,讲述老师与书籍的情缘,展示老师崇学、笃学、博学的风采,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老师的书房》前两期推出之后,广受好评,师生们可点击链接回顾一下哦~
接下来,《老师的书房》第三期带您走进——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郑慧子教授的书房。快点开视频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54dp7vze&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过了视频,是不是学会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读到心里,记在脑中,有所收获最重要~接下来,和小河一起去拜访这位“跟随时代潮流”的老师吧。
个人简介
郑慧子,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点牵头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走向自然的伦理》《遵循自然》《区域的观念:时空秩序与伦理》等。
午后,郑慧子教授休息结束,便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脑前,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小河提出想请教几个问题,他欣然答应。
小河
郑老师,这么多年来您读书的方式都有哪些变化呢?
郑慧子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主要是纸质文档。
2000年以后,互联网出现,这给我们带来了收集信息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信息的定义和限制被打破。
在阅读时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过去是在纸质文档上批注,现在我们都在电子文档上做这样的工作,十分便利。
小河
郑老师,您为什么更推崇去网上搜索文献阅读呢?
郑慧子
我个人每天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有十小时以上,这些年积累的电子文献有200多G。
电子文献的好处就是便捷,占用空间也非常小。同时,互联网内有海量的专业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好像在同许多人对话,讨论一个共同的问题。
小河
您有没有一些阅读技巧可以传授给咱河大的学生呢?
郑慧子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通常要做出两个判断,一个认识上的判断,一个是评价上的判断,不同的问题,它有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起一种问题意识,也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方法,在观念上能够明确这一点,通过一个长期的训练,你才会真正学会读书方法,也就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过程,最终使我们更快地、更多地、全面地吸收有价值的信息。
我认为你对一本书的读懂,不是从第一页读到最后,而是你采用的方法是适当的。
采访结束时,郑老师送我们了一句话:读十年书,人不如我;再读十年书,我不如人。
他说:“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同时,反映的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学术信息
姜健:我的摄影之路(时间:10.10)
报告题目:我的摄影之路
报 告 人:姜健教授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姜健 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曾经做过知青、电工、交响乐团演奏员。
是中国当代摄影界中一位有影响力的著名摄影家、策展人。首届中国函授学院河南分院学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第六届中国金像奖创作奖)。】
报告时间:2017年10月10日9:00-11:30
报告地点:艺术学院三楼多媒体
主办单位:艺术学院
李维明:学风培养与学术研究(时间:10.10)
报告题目:学风培养与学术研究——以司母戊鼎更名现象观察为例
报 告 人:李维明研究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
【李维明,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曾经历知识青年、工人、中学教师、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杂志编辑等不同生涯。主要从事夏商考古和夏商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各类著作六部。】
报告时间:2017年10月10日19:00-21:00
报告地点:历史文化学院二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往期精彩
监制统筹:宣传部
摄影:李舒鹏 李思维 张云龙 焦冰源
后期剪辑:李舒鹏 刘墨楠 司毅拓
文案:周 伟 李亚丹
本期编辑:徐 冉
长按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觉得不错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