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是妈妈,是女儿,是河大的博导!

河大融媒 河南大学 2024-05-08

3·8节致敬她‍‍





‍‍‍‍‍‍‍‍‍‍‍‍‍

她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她们,用勤劳、智慧在事业和家庭中

贡献着“她力量”,支撑起“半边天”


值此“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

河大新媒特向各单位征集了

我校“女博导”们的故事‍‍

她们是妈妈,是女儿,是河大的一员‍‍‍

让我们跨越时空、打开心扉

听一听河大她们的故事

(以投稿顺序排列)

↓ ↓ ↓





历史文化学院:王瑞芳‍‍‍‍

三尺讲台 无悔人生


流光易逝,回首间,从我开始在河大求学到在河大工作,已有40多年的岁月,犹记得在铁塔公园读书时的绿荫和在图书馆里挑灯奋笔时的蟾光。回顾职业生涯经历的风雨坎坷,我始终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身兼老师、妻子、母亲”等数职,在不同岗位发光发热,较好履行相应职责,从脆弱成长坚韧,由青涩迈向成熟,和众多女性科研工作者一起逐步撑起科研路上的“半边天”。


对于所“教”,热爱为先。1986年我从教以来,喜爱三尺讲台的人生。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我一直心系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始终认为做教师是个良心活,需要拿出最大的热忱和精力培养他们。看到多名学生因为我的课程,从而对当代中国史产生兴趣,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我无比欣慰。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尤其对于当代中国史研究,发掘和解读原始档案文献非常重要,我经常带学生们一起奔赴全国各地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手把手教她们如何利用档案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研究论文。看到他们有的已经毕业学成,走向工作岗位和学术一线,心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无法言语的。

对于所“研”,坚持为上。在教学的同时,作为一名学者,我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的学识修养,努力掌握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学术的敏锐感。自工作38年来,我已经习惯了每天快节奏的工作,也习惯了没有节假日和没有八小时之内之外的忙碌生活,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回顾我参加工作以来已取得的小小成绩,颇感欣慰,它们是心血,是结晶,更是我无数次坚持的勋章。


对于所“爱”,陪伴为首。我有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庭,作为妻子,我与爱人左玉河一路相伴,相互理解和支持,在简单幸福的日常生活中,经营着温馨而美满的家庭。虽然我们俩人的研究方向不同,但研究领域都是中国近现代史,我们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交流教书育人的心得,共同沉浸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幸福中。作为母亲,我爱我的儿子,但我不太称职。儿子从小的独立,是对我工作的极大支持,如果说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儿子包容我和支持我分不开!

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些年来我一直崇尚着并践行着,研究如是,生活如是,作为师者亦如是。因为热爱,我始终在平凡的工作中坚守,日复一日书写着充实且美丽的人生。就我来说,我从先行者身上学到很多,获得感悟,同样也从后来者身上得到启发。所以希望年轻一代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如我一般,从前辈们身上汲取力量和经验,引导越来越多的杰出年轻女性进入教学和科研领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的座右铭,愿与大家共勉!


外语学院:张璟慧

钝感力


“钝感力”,指对外界的各种声音不要过分敏感,增强做事过程中的专注与忍耐,同时对发出各种评价声音的人依然保持友善和宽容。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又沉静的处事态度。女性生而细腻、敏感,这是女性的优势,亦是短板。优势在于,“敏感”可以帮助我们与家人、朋友共情,或发展出独辟蹊径的工作方式,生发出独特的艺术作品;短板在于,女性更容易内心感到艰难、忧伤,甚至情绪崩盘,使自己停滞不前。而当今社会,几乎所有事、所有标准对女性的要求与对男性是一致的,并不会因女性的敏感而降低。


鉴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在做事情、干事业及人际交往中做“减法”,尽量排除外界和自己情绪的干扰,拒绝自我消耗。还有,不能忘记的是:假如我们生的是女儿,也一定要逐渐把这个道理告诉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天使一般的小女孩们,——爸爸妈妈和亲人们不会保护你一辈子,无论未来你选择何种的人生道路、专业追求或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都要朝着美丽而坚韧、温柔而坚定、专注而钝感去努力!女性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藉钝感力最终做自己。



商学院:刘锦英

潜心教研,阳光生活

刘锦英,管理学博士,河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河南省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河南大学第五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学部秘书长,河南大学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


刘老师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乐事,对教书育人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注重把理想信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多次荣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一等奖、河南大学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河南大学文明教工等称号。她带的学生很多已成长为财务经理、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支行行长、高校教师、公务员等。“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刘老师将对学生的关爱延伸至校门之外。她指导的一位毕业生由于入职体检不合格,一度出现了极度迷茫和颓废,刘老师得知学生的情况后,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多次鼓励他调整心态,积极治疗,直到他身体完全康复,现在已是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中层管理干部。


在科学研究上,刘老师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聚焦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管理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现实针对性、创新性与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省级及厅级奖励10余项。在生活中,刘老师积极阳光的心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勤奋、坚毅、感恩、进取是她的人生底色。她为人谦和,关爱家人,在孩子教育中注重言传身教。她要求儿子不仅关注学业,更要关注品德与人格,常对儿子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人生旅途之上,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


基础医学院:李霞

在医学科研和教育一线绽放芳华


她谨记“学厚为师、德高为范”,深受学生爱戴;她孜孜以求,勇于创新,彰显巾帼风采;她坚守初心、务实勤勉,肩扛责任忠诚。进入河南大学工作的8年中,她用勤劳、智慧和奉献,撑起“半边天”,贡献着“她力量”。她就是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霞。


从本科期间与免疫学结缘、开启探索之旅,到怀抱医学基础研究初心选择攻读研究生,再到2016年以优异成绩荣归母校,李霞作为河南大学第一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始终心系母校,把母校的发展和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回到母校的李霞,于2017年成立课题组,发展至今,这个平均年龄33岁的团队,聚焦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炎性疾病,已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9项,摸索出了一套多肽疫苗体外筛选的方法,将开辟肿瘤免疫治疗新途径。作为实验室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实验室形成四个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快速成长,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这就是李霞,一名不忘初心、争创一流的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教育者,她用坚韧与执着展现着女性的智慧与力量,以饱满的热情和人格魅力带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河南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不懈前行!


人工智能学院:柴秀丽

漫漫科研路,满怀坚韧、激情与责任同行


作为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和科研工作者,柴秀丽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在人工智能、图像安全等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入选“2022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她的坚韧和自律,让她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她深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她用勤奋和智慧投入到科研育人中,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将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责任感让她倍感使命在肩。她自豪地看到自己的团队凭借勤奋和创新,取得了一次次突破,为学生铺就一条成功之路,也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尽管科研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柴秀丽教授从未觉得厌倦。相反,她把这份工作视为一种热情和使命,每一次成果的取得都是对她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在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团队的力量让她感到无比自豪。与团队成员共同攻克难题,分享喜悦与成就,这种团队精神让她倍感温暖和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会了领导团队,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让团队更高效前行。她满怀坚韧、激情和责任,深爱着这份工作,这份热爱正指引着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


生命科学学院:方敏

巾帼不让须眉


方敏,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方敏长期从事感染免疫、病原与宿主互作、免疫衰老及其分子机制等研究。


“成功是一种习惯。”这是她经常对学生说的话,她始终将科研工作当作一种享受,虽然有辛苦,有磨砺,但乐趣更是不可言。“要学会享受科研这个过程,而不要太看重最终的结果是否跟预期一样;在这个创造性的过程中,你敬业了你就会喜欢它。”她经常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她希望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科学报告能力,把自己的工作很好地表达出来。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从事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对研究的课题具有好奇心,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享受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这就是她,一位普通的教师,一位执着的科研工作者。春风有信,花开有期,时光不老,芳华自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风采,“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校园里的每一个“她”都在闪闪发光,她们不囿于年龄,不困于身份,在校园里点亮自己,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贡献“她力量”。



地理与环境学院:翟石艳

论“幸福”


翟石艳,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优青,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空间行为决策和政策模拟科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各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在地理学报,旅游学刊,Ecological Economic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中国国家委员会虚拟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理事。


幸福是陶醉在淡泊宁静中的一种祥和,是行走在追梦路上的一丝从容,是沉浸于平淡生活的一份快乐!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幸福则是苦思冥想之后的一个巧妙的实验方案,是历经千辛之后的一份论文手稿,是持久探索之后完成的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更是尽心尽力培养的一批批学有所成,逐梦人生的莘莘学子。努力工作的女人是幸福的。快乐地工作,低调而不张扬,穿过岁月的风尘,亦浓亦淡亦平凡。在自己科研领域深耕,探索未知,不断突破,开花结果,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学生亦师亦友,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用心生活的女人是幸福的。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腾出空闲时间修饰自己,读一本好书,来一场旅行。懂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静观“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懂得用智慧获得爱与尊严,懂得尊重和付出的意义,营造充满爱和欢乐的温馨小家。幸福不是演给别人看的,是自身的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主角。用心经营、潜心打造,用一颗充满阳光和宽容的心,去迎接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相信,我们每一位女教师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和美丽!


物理与电子学院:任凤竹



任凤竹,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东方女性,一位优秀的博士生导师。在二十多年的教坛耕耘中,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铁塔风铃,把论文写在了中原大地上。


她,为人母,教女有方,女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名校,一路优秀、一路凯歌;她,为人妻,勤劳贤淑,用双手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丈夫的事业有她的心血,每天用一颗温暖的心照亮丈夫回家的路;她,为人女、为人媳,深得婆家和娘家父母和兄弟姐妹及晚辈的认同和尊敬,用自己的智慧搭起了娘家和婆家两个大家庭的桥梁。假期或周末,她的家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孩儿们聚集的场所,一片欢声笑语,家和万事兴。


她,为人师,爱生如子,谆谆教诲,时常提醒学生: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达。在教学过程中,她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针对物理类课程抽象难以理解的特点,常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技术应用实例,将课程中“难啃的硬骨头”泡软磨烂,让抽象的定理、定律在技术应用中活灵活现。她一直坚守教学、科研一线,潜心人才培养与教学、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学研究课题,先后获得河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会会员、优秀科研奖、优秀管理奖、优秀教学奖、开封市优秀教师奖,并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及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


生活中的她相信: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敞开胸怀,世界就在眼前。



文学院:鲁冰



草长莺飞,樱花将灿,转眼又到女神节。回想2017年,我从学校走进学校,从学生变成老师,坚定地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成为了教育使命的担当者。也明白了,为师者,当明道立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当身正为范,才能教书育人。
作为一线教师,我时刻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将语言学领域的先进理论和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实际,在爆笑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作为学业导师,我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严格要求,坚持每周给所带的本硕生召开导师组会,为学生答疑解惑。作为班主任,我始终坚持关心学生的学业与个人成长,注重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认真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件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学校的各项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科研活动,通过多方面多渠道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课堂外,学生总说我不像个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我,更像可盐可甜的大姐姐,于是,我便有了“花儿姐”这个美丽的称谓。其实我没有什么巨大的魔力,我只是一直坚信“双向奔赴的幸福”,我只是很幸运地遇到了这群愿意和我双向奔赴的学生们。我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打球,一起跳皮筋儿,一起赏日月星辰,一起看花开花落,一起度过每一个有意义节日,我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温暖彼此。
在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她力量”的内涵:温柔坚定、智慧独立。也愿所有女性都有自己的力量,璀璨如繁花,向阳而生!


材料学院:鞠捷



鞠婕教授是一位平凡的科研工作者。从吉林大学、中科院化学所到哈佛大学一路求学,学成后毅然决定带着家人回到家乡,积极投身于河南大学的科研建设事业中。她开启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更是一位女科学家的多彩人生。


在一个夫妻双方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又都是课题组负责人的家庭里,如何平衡科研工作和生活一直是鞠婕教授面临的挑战。科研工作纷繁复杂,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功课:背景调研、资料整理、教学指导、学术交流、基金申请、文章撰审、乃至动手实验,都是家常便饭,这些活动占据了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尽管陪伴家人的时间寥寥可数,但她却将这段幸福的时光装点得多姿多彩。邀请研究生同学来家里过节,包粽子、K歌,既增添了家里热闹气氛,又增进了师生感情;为女儿办生日party,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共度美妙时刻。


“如果不能给予子女单独的相处时光,那就让她加入我的工作吧”鞠婕教授这样想。于是在课题组组会的热烈讨论中,在办公室的伏案忙碌中多了一个小小的,可爱的身影。女儿聪明又乖巧,她总能在合适的时机给妈妈献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安慰了自己,也温暖了妈妈。有一次在回家路上,女儿爬上花坛大声说:“我要从它的接触角(学术名词)上跳下来!”这番言语承包了亲戚朋友们好几天的笑点。不仅如此,女儿还成了鞠婕教授参加学术会议的小秘书,跟着她天南海北去开会,既增长了女儿的见闻,又增加了母女的相处时间。如果有一天你在学术会议上看到一个表情严肃,坐在前几排座位上伏案疾书的小盆友,请不要打扰她,因为她可能正在给她的妈妈做会议记录呢!


对于每一位投身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人来说,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项永恒的课题。而对于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这一课题别有含义,值得国家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她们从少女时代一路成长,有学识,有见地,有追求,更有责任感。她们组建家庭,运营着家庭的和睦美满。她们投身科学,潜心钻研,不仅用理性的头脑和严谨的思维探索未知,更用善良、悲悯和良知对待着身边的人和事。她们本就是科学探索领域中平凡又伟大,执着而温暖人心的中坚力量。祝愿所有的女科学家们节日愉快!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王丽



她怀抱初心,真诚求索,徜徉科研海洋;她身体力行,坚守“学以致用、德行为先”理念,深受学生爱戴;她献芳华付科研,彰显巾帼风采。她就是河南省轻金属材料防护与安全储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镁合金绿色防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丽。


自2009年留学回国到河南大学工作以来,王丽在科研领域耕耘十余载,兢兢业业,严谨笃实,为河南大学的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王丽老师所在团队聚焦镁合金防护与应用问题,已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10项,开辟了机器学习、实验与理论计算“三位一体”的新材料开发途径,形成了团队独特的研究特色。在她的带领下,平台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均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丽秉持科学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将自己的学术理念贯彻在对学生的引导之中,遵循学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对待学生如师如母,既深切关心,又坚持原则,深受学生爱戴。


王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品质与担当。她甘于奉献,牢记责任,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坚韧与担当,她如松如柏,砥砺不止,以饱满的热情和人格气质引领着青年学者们探索科研之路,为筑就河南大学化学学科美梦贡献力量!


迈阿密学院:王琳


王琳,女,1980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迈阿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负责人。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同年7月入职河南大学,主要从事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环境与规划学院、迈阿密学院工作,期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18个月。曾获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河南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教育教学一等奖、河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河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河南大学“2017-2019年度师德先进个人”,河南大学“2016-201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


师者如兰,香远益清。一身粉尘,三尺讲台,转眼间,王琳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忙忙碌碌奉献自己已十七年。在家人和师生们眼中,她是一位好老师、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


生活中,她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上有年逾七旬的父母,下有正读八年级和二年级的2个儿子,丈夫是一名骨科医生。由于丈夫工作繁忙,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工作,还肩负着培养年轻医生的责任,他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工作中。作为医生家属很幸福,但也很累、很无奈。作为妻子,王琳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守在病房,我守在你身后”。和父母同住的这些年,尊重父母、爱护父母、感恩父母、尽力回报父母的关爱,一直是王琳老师的坚持。与丈夫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了互相尊重、平等关爱、尊重老人、关怀子女的文明家风,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工作上,无论是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还是实验室悉心指导学生,她的身影都是学生心里最为美好,也是最值得珍藏的画面。从教以来,王琳老师始终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坚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信念,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党和学校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近年来,除承担本科生、研究生8门课程外,她先后4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子课题、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5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参编著作3部。曾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她们,和众多女性一样‍

从学生时代到成为一名教师

从为人子女到成为一名母亲‍

她们,始终闪耀着光芒‍

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容而坚韧,平凡亦伟大‍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小河祝全校所有的姐妹,节日快乐!

前路漫漫亦灿灿,人生海海皆星辰!!


往期回顾









审核:王文君

责编:梁光苇  张  晨

来源:河大新媒征集 感谢各单位供稿‍

排版/整理:岳梓琪  李熙萦  张雅宸

海报:徐子惠

校对:李  晗  王  晨







分享,点亮在看!

致敬每一位姐妹!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