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近四十,北大读研,我感到与时代脱轨了 |我真有个朋友

Liko 新经典 2023-07-02


写在前面 


得知考研成绩的时候,白哥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他反复确认了很多次,才猛一敲床,从床上坐起来拨通了家人的电话:“过了”。

 

那一年,白哥37岁。他以总成绩第六排名,一战上岸北京大学日语口译专业,成了该专业自成立以来,第二“大龄”的学生

 

年近40岁,同龄人大都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可白哥为什么会萌生出考研的想法,甚至有底气直接挑战985尖端的名校?如果一个人像白哥那样,不按照“什么阶段做什么事”的社会时钟工作、结婚、生子,而是选择在毕业多年后,重返学校,继续读书,他将失去什么,又会获得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




十三年后的决定

日语专业毕业13年后,白哥的人生,因为一个陌生人,驶上了另一条轨道。
 
时间回溯到2018年的夏天,一场翻译考试后,白哥觉得自己考得并不理想,在用手机检索答案解析时,他意外发现了一个名叫“唯斯”的人的经历。
 
唯斯,是一位已在日语学习界小有名气的人物,他并非科班出身,却在30岁时凭借个人兴趣,自学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还在网络上搭建起了自己的学习分享平台,帮助和辅导了很多的日语学习者。
 
唯斯的故事让白哥很是触动,毕业多年,白哥觉得自己在专业领域一直没有太大的建树。13年间,他做过普通的日企职员,当过老师,甚至30岁那年,还因为前女友的离开,为了突破性格中内向的那面,辞职跑去卖过保险。


做保险业务员时,记下的工作日志,受访者提供


在白哥看来,唯斯身上那种“逆年龄生长”的实力与心境,很像一簇火把,在那一刻彻底点燃了他内心的渴望,35岁的他想证明自己,证明“我还可以往前走,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白哥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那时,他没有结婚,靠着前几份工作存下的积蓄,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把备考的目标,就定在了唯斯待过的北大。
 
很多人都觉得,白哥疯了:“没必要把起点定这么高吧”“折腾一年,多半是陪跑”。
 
但白哥自己不那么认为。
 
辞职备考前,他已经在一家培训学校当了4年的日语老师。那时候,在不同的班级,他常常需要把同一个知识点,翻来覆去地讲几十遍。

日积月累中,白哥几乎和那些知识点融为了一体:“只要给我一个生词,我马上就能告诉你,它在第几页第几课第几段出现过,有什么易错点和引申义,某某年的能力考真题出过怎样的考点。”
 
这种教学上的熟稔,其实来自白哥备课阶段的反复打磨,来自他早年日企工作中频繁出错被上司的“狠训”,也来自他偶尔被学生问住后,不想敷衍了事的“我再查查”。

日企工作时期的照片,受访者提供
 
后来,这些累积成了支撑他考研的底气。但即便如此,要备考北大,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毕竟在考研人数逐年递增、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选择这所学校也就意味着,“你选择要和全国最优秀的一批人,同台竞争”
 

没有无谓的经历

面对4门课目堆积如山的资料,白哥每天简直要把24小时,当成48小时来用,从日语翻译基础,到政治、百科知识与汉语写作,据不完全统计,考研期间,他一共啃完了21册书和材料。
 
其中,光是政治科目的《肖秀荣1000题》,他就至少做了4遍。

复习“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用到的初中语文教材,受访者提供

 
一位在考研培训机构工作了四五年的人,曾在一篇媒体报道中说:考研,绝对算是一场短则数月,长则几年的心理鏖战
 
在他们机构,每年都有超过半数的学员,交过数万块的培训费,却没能走入最终的考场:“坚持很难,但放弃却相对简单”。
 
而白哥,属于那种没放弃,走到了最后的人。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去,受到了好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和女朋友的情感支持,过往攒下的积蓄的经济支撑,更重要的还有之前卖保险时,锻炼出的好心态——
 
对白哥来说,那是一段不断打碎自己的过程,“被拒绝简直是家常便饭,各种各样的拒绝”:
 
一次,客户让白哥做好了最终的方案,说确认完就签单,可当他熬完几个大夜,带着方案去找客户,对方却突然变卦了,最后时刻拒绝了他。
 
另一次,他根据需求写好保险方案,却再也联系不上客户了,他给对方打过好多通电话,却一直无人应答,“后来,我借同事的手机拨了过去,没响两声,对方就接听了”。
 
卖保险的经历几乎重塑了白哥的性格。过去,他敏感内向,一点小事就能让他患得患失;后来,当失去变成了常态,他反而变得越挫越勇


白哥自己也说:“如果抱着刚毕业那会儿的心态——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特别恐惧失败,我很可能还没走到半道,就经受不住自我怀疑,彻底放弃了。”

好在成长后的白哥,一直秉持着“就算没考上,备考过程也算一种充实和提高”的精神,经过近12个月的奋战,终于收到了那张来自北京的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受访者提供
 
在很多人眼中,“大龄”或许是一种劣势,但更多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大龄考研的“大龄”并不只是一串数字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一个人过往的支撑和塑造
 
如果站在更长的时间节点回望,或许就会发现:那些过去曾被视为迂回或弯路的地方,原来各有使命,每一段经历其实都有它的价值



一段崭新的旅程

白哥至今还记得,自己刚考上北大的时候,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朋友圈,他在眉山老家的高中同学,一位二胎妈妈受到了鼓舞。正在家中带孩子的她,把原本想搁置的MBA计划,又一次提上了日程。
 
白哥觉得这个过程非常神奇,“这就像是一个正向的循环,唯斯的经历影响了我,我的经历好像也能给别人带去能量”,这让白哥收获了很强的意义感。

白哥的一位学弟也受到勉励,后来去了上外读研

受访者提供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考上北大,似乎已经意味着,未来将是一片坦途。但是,对于时隔14年重返校园的白哥而言,那里的生活仍然充满了新的挑战。


在经济上,年近40岁的白哥,已经无法像自己的95后同学那样,每月定时领取父母的“资助”。读研之后,白哥受到导师的影响,渐渐有了去日本读博的想法,而出国留学又将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为此,在学习之余,除了零零散散的口译兼职,白哥还不得不在每周挪出四天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大型的教育机构兼职教书。

做口译工作拍下的照片,受访者提供


另一方面,崭新的校园生活,偶尔也让白哥体会到了一种与时代脱轨的不适应感
 
20年前,他刚刚踏入本科校园时,学校里并没有选课一说,“课表都是规定好的,有什么课就上什么课”。

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选课却已经变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面对“选什么,怎么选”的问题,每位同学几乎都有自己的策略和考量。在当下“绩点为王”的突围赛中,选课,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竞争的第一赛段。

白哥初来乍到,面对已经对这套系统运筹帷幄的95后同学,自然栽了跟头。
 
第一学期,他在激烈的争抢中,甚至没有选上必修的政治课。落选之后,幸得热心同学的指导,白哥才像春运刷票那样,蹲守系统,好不容易才捡了漏。
 
除了“选课”这样的小事,在北大校园,专业领域的“后生可畏”则是白哥更受触动的地方。
 
一次口译实务课,老师要求大家用日语即时口译几段英文材料。当白哥还在拆解英语从句的时候,班级里一位95后同学的日语口译,已经脱口而出了。语法、语义、发音无可指摘。

这让白哥感到既钦佩又羞赧。甚至在某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读的已经不是英文材料,而是一种年龄上的焦虑感。

后来,白哥花了一两个月才逐渐适应这样的环境。他觉得,能到北大读书的孩子,每个都是佼佼者,人的起点和成长环境截然不同,重要的还是“跟自己比”。
 
白哥的成就感,并不来源于“赢”过别人,他只希望离自己的起点,走得更远

手机拍下的校园,受访者提供
 
临近毕业季,面临择业难题,白哥的很多95后同学,偶尔也会跑来向他“取经”:“丰田怎么样?日企的工作流程如何?”比起年轻人面对未知产生的焦虑,作为过来人,白哥显得淡定很多。
 
四月的北京,天气晴好,骑车穿过北大的校园,偶尔会看见一阵“粉雪”漫天飘落。
 
这将是白哥在燕园看过的最后一季樱花,因为今年夏天,他将穿上硕士服,告别燕园,再次开启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如今,白哥正在准备申请材料,希望能获得一个去东京某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但难点在于,他所学的口译专业属于专硕,更注重技能的培养,所以在申请读博所需的学术背景上,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欠缺。
 
不过白哥说,无论结果好坏,他都愿意尽力一试,尽管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他相信自己想“往前走”的信念,从未发生改变


落日余晖,受访者提供


(文中白哥为化名)


撰文 / 排版:Liko

封面:电影《两个穿运动服的人》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