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讯|PPP热:长久机遇还是短暂繁华

2017-08-28 第一环保网

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有人发出疑问,这究竟是长久机遇还是一场短暂繁华?2016年以来,在经济环境复杂、投资低迷不振的情况下,PPP模式被视为提振投资、缓解政府资金压力的有效渠道,备受中国官方重视。

 

一方面,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于今年7月21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各方呼吁的PPP立法按下“加速键”。

 

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积极为PPP“站台”。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第五期“N+C(国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论坛26日在北京举行,西安和广州两大省会城市联袂向社会公开推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城镇化建设是当今全球潮流,需要交通、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多领域推进,仅靠国家资金投入显然不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论坛间隙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由国家出政策、城市出项目并在社会上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一个创新,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大优势之一。

 

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中国PPP入库项目共计13554个,累计投资额16.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2021个、投资额3.3万亿元。

 

然而热闹的同时亦有隐忧。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此前指出,一些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回购、明股实债、固定回报等变相融资问题较为突出。

 

对此魏建国直言,这种“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隐藏了很大风险。不过,随着去年以来中国官方针对投融资管理出台一系列措施,此前由于规章制度不到位而造成的部分地方盲目上项目加剧政府债务压力现象,未来将有所改变。

 

此外,“落地难”也是PPP模式一直以来的问题。特别是各地优质项目多被实力雄厚的国企拿下,民企要投入PPP项目并不容易,获得好项目更加困难。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告诉中新社记者,该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对未来能否从PPP项目中获得投资回报信心不足。PPP模式本意是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这些领域往往市场化机制和平等竞争环境不够健全,政策对民营投资风险和利益保障亦不完善,相关机制体制有待进行系统性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各方努力下相关情况已有所改善。据统计,截至6月末,495个落地的国家PPP示范项目包括283个独家社会资本项目和212个联合体项目。签约社会资本共785家。其中,各类民营企业参与数量总计291家,占全部社会资本参与量的37.1%,比上年同期高出5.1个百分点。

 

“PPP是非常好的朝阳事业。”在魏建国看来,尽管仍存在不足,但这一模式创新性地构建了城市融资渠道,充满生命力,未来有望为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提供发展经验。


相关阅读


重磅|2017第三届绿色金融高峰论坛

技术|烟气脱硫技术及脱硫脱硝除尘与环保策略研究

通知|关于举办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壤地下水调查修复实务操作专题培训班的通知

更多环保新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环保招标项目就上第一环保网,为你提供全国最新海量环保项目!(www.d1ep.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