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绿色金融债陷短暂“低迷期” 中小银行接力成主力军
随着我国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增加,绿色债券市场也呈高速增长趋势,但受市场流动性趋紧的因素影响,银行间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开始大幅缩水,市场参与度有所下降。
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仅发行21单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规模却高达1550亿元。而截至8月22日,今年已发行26单绿色金融债,累计发行规模为584亿元,较去年同期920亿元的发行规模大幅缩水。
而且,2017年大型银行对绿色金融债的热情直线下降,绿色金融债的发行主体逐渐变为中小银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具备融资期限长、融资成本低等优势的绿色金融债面临如此的尴尬呢?
中小行变主体
据了解,绿色金融债于2015年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
当时,不少大型银行对绿色金融债的热情甚高。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先后发行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在2016年一年内先后3次发行绿色金融债,累计规模500亿元;交通银行紧随其后,两次发行合计规模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这3家银行合计的发行规模,占据当年绿色金融债发行总规模的80%以上。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2016年我国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占到全世界发行量的1/3。
不过,今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规模出现了大幅缩水现象,大型银行对绿色金融债券的热情也在直线下降,而且发行主体逐渐变为中小银行。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安邦高级研究员黄咏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主要有以下3方面:首先,上半年市场利率不断走高,导致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成本越来越大。去年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普遍介于3.2%——3.9%之间,今年则普遍提升到了4.3%以上,甚至还有超过5%的;其次,从政策层面讲,政府对绿色金融债券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本身并不具备强烈从事绿色金融的主动性。但由于绿色项目建设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所以监管机构如果不能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则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我国成熟的责任投资者队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大多数人投资理财主要还是关注产品本身的收益率和安全性,资金流向的指南针不是逐"绿",而是奔向收益率更高的项目。”
黄咏梅补充道,在上述背景下,大型银行由于负债来源比较多,放弃绿色金融债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反,中小银行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在同业存单监管环境收紧的环境下迫于生存压力,仍有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内在积极性和动力。
中研普华研究员孙玉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绿色金融债券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因此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符合市场规律。由于绿色金融债券是银行融资的一种渠道,根据市场规律,融资成本越高,融资需求就越低。由于今年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较去年有所上调,绿色金融债利率优势降低,融资需求也相应降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发行绿色金融债对大行的意义不大,因为大行的资金相对比较充裕,做一些绿色方面的工作即可。而中小银行营业网点吸存能力有限,资金匮乏,需要通过发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债券,比如绿色金融债来实现融资。”
除了中小银行一直在跟进发债,进行融资之外,记者注意到,目前仍有政策性银行坚持发行绿色金融债,坚守战场,但利率较去年明显上调。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于今年2月和6月发行绿色金融债,两单均为50亿规模,利率分别为3.86%和4.19%。
绿色金融潜力大
尽管市场走淡,不过随着绿色理念的不断深入,绿色金融债的前景仍然是被看好的。
“绿色金融债的推出是为了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有利于资金往绿色产业的方向流动。因此长远来看,绿色金融债发展潜力很大。”孙玉娇对记者说道。
黄咏梅认为,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债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践,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配置,进一步提升各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培育有社会责任的成熟投资者,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尽管眼下市场走淡,但长远来看,绿色金融债券能够引导资金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领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对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经济结构的转型,绿色金融债券的未来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
根据央行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为GDP的3%,年均在2万亿元以上。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占比约为10%-15%,社会资本比重将占到85%-90%。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必然需要金融体系的参与,预计“十三五”期间通过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将达到8.5万亿——9万亿元。因此,未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潜力巨大。
激励机制仍待探索
去年我国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占到全世界发行绿色金融债比重的1/3,成为国际市场上绿色金融债券的主要发行国。然而自去年初以来,单只债券的发行面额和发行主体评级均呈现下行趋势,可见其市场热度并不理想。这“一热一冷”的背后,反映出我国绿色金融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迈出先行先试的第一步后,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加之2016年债券发行量较大,今年显然放慢了步伐,导致目前进入缓冲阶段,即所谓的"低迷期"。”黄咏梅说道,这种“低迷期”只是绿色金融债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最多也就1-2年左右时间。未来随着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一定会更加规范和更具魅力,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前景广阔,若要被大行看好,适当激励才能促进绿色金融债发行走上坡。
孙玉娇告诉记者,加强银行发行主体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可以通过再贷款、财政贴息、担保等机制来支持绿色信贷,从而起到对银行的激励。
“未来,还需要研究探索更多激励机制支持绿色债券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话题,事关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而出于对绿色金融的"正外部性"考虑,未来要在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既定标准的同时,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和境外的对接,引入更多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帮助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将发展再贷款、贴息、担保等形式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降低绿色信贷融资成本。”黄咏梅指出。
曹明弟认为,要吸引大行,第一,需要强化企业信息披露,增加公信力。第二,培养绿色投资者,愿意投资且能承受比普通项目利率或收益率稍低的项目,对绿色金融项目进行支持。第三,建议发债银行可以利用绿色金融债去人民银行抵押再贷款的具体措施尽快落地,鼓励大家购买绿色债,从而降低成本。
绿色债券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将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另外,随着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债券市场的世界影响力,并加快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
相关阅读:
更多环保新闻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找环保招标项目就上第一环保网,为你提供全国最新海量环保项目!(www.d1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