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452个走失的人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精神疾病患者、青春期的孩子、与家人吵架的老人……经常有各种寻人消息在朋友圈被转发。这些走失的人,除了家人在担心牵挂,还有一些人也在帮着努力寻找,他们就是戴河一号救援队的志愿者们。
最近两年,“戴河一号救援队”这个名字时常在市民耳边响起,和它一同出现的往往还有“公益”“寻人”“专业搜救”等关键词。到目前为止,戴河一号救援队已找到走失人口452人。不过,创始人张海涛依然不满意。
研究防走失课题、从走失原因到目的地,从心理学到医学知识,如今,张海涛和队员们关注、学习的领域越来越宽。在小岛打造一个防护网,让每一个走失的人都能顺利回家,是戴河一号救援队的终极梦想。
一次寻人激发爱心善举
一直以为这么一支影响力巨大的公益团队,它的组织者应该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可记者面前的张海涛,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中等偏瘦的身材,由于常年在外寻找走失人口,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显得很结实。
成立救援队的初衷,和一次寻人经历有关。“队长这人很热心,遇到需要帮忙的人都会伸把手。”一名队员告诉记者,2018年,张海涛和朋友做了一个名为“戴河一号”的公众号,专门发布寻人信息。那年9月,公众号发布了第一条信息,寻找一名走失的精神疾病患者,他走失后家人找了很多天,一直没消息。让人没想到的是,“戴河一号”公众号发布了寻人启事后,短短几小时就获得3万多转发量。在众多爱心网友的帮助下,张海涛很快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他。
这次寻人事件,让很多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知道了“戴河一号”,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加入团队。短短两年,“戴河一号”从最初的17人壮大到现在的700多人。
将无助家庭的希望扛在肩上
有时寻人比较顺利,大家转发信息后就能得到走失人信息,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外出寻找。从野外到闹市,从荒山到险滩,从日出到日落,“戴河一号”的队员们跋山涉水,星夜为伴,将一个个无助家庭的希望扛在了肩上。
为了寻人,张海涛曾在大雨滂沱的傍晚开车误入一处悬崖。周边一片昏暗,他不得不打开车窗看清周围环境。大雨从车窗打在他身上,500米的路开了半个多小时。今年疫情期间,因无法出门,一次寻人要打1000多个电话。为了找到离家出走的女孩,队员们曾自掏腰包给当地主播打赏以寻找线索。他们还曾深入传销窝点冒险救出被拐青年……一次次的付出却不求回报,事后家属为表谢意送的钱物,都被张海涛一一谢绝。“最愿意帮助那些没钱、没权、没势的普通人,因为他们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张海涛说,连几岁大的儿子在别人问起爸爸时,都会说顺口溜,“戴河一号,随叫随到,公益寻人,不求回报!”
随着寻人次数增多,队员们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什么年龄段的人走失后会去哪里;如何根据风向和季节判断走失人口的大致方位;患病人口走失该如何寻找……“戴河一号”已经总结了一套独到的寻人方法,而且在实践中屡试不爽。曾有一名小脑萎缩的老人走失3天,志愿者们顺着脚步搜寻到一处缓坡,张海涛根据当时风向判断老人不会上坡,顺着坡左侧一条小路继续寻找,果真在不远处的树林中找到了老人。
自2018年9月19日成立到现在,“戴河一号”已累计帮助寻人452人。
梦想打造一个零走失的城市
一面面锦旗,无数声感谢成为“戴河一号”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公益寻人的路上,“戴河一号”步伐坚定。
如今“戴河一号”规模不断壮大,拥有救援部、编辑部、信息部等部门,购置了无人机、望远镜、手电筒等专业搜救设备。张海涛还自己出资购买了两条搜救犬作为寻人工作的辅助。现在,只要有人口走失的信息,都会第一时间汇聚到“戴河一号”这里。
寻人之外,张海涛开始带领队员们进行刑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学习,“找人不是目的,最好无人可找。我们现在重点研究防走失课题,逐步打造一个防走失研究团队,争取让咱秦皇岛变成一个没有走失的城市。”说起这些,张海涛眼光闪亮。他挥起右手拍拍脑袋,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圈。“无走失的小岛,从梦想到现实,我们要一步步实现。”
张海涛(中)和队员商讨寻人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