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科院闹乌龙,Python“换皮”成木兰

柳牧宗 王糈 钛媒体 2020-02-04

钛媒体 TMTPost.com

|科技引领新经济|

 

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钛媒体编辑丨柳牧宗 王糈 


近日,一篇题为《面向智能物联,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木兰”编程语言体系》的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在科技圈引发一番热议。

 

该文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旗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组主导开发了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木兰。该编程语言是完全自主设计、开发和实现的,与之配套的编译器与集成开发工具,也完全由团队自主实现,是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编程语言。


团队负责人刘雷副研究员

 

令开发者关注的是,其不仅兼容Android、IOS、Linux、Windows等主流平台,也可以很好地支持龙芯等国产处理器,该开发团队称,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智能物联时代的C语言”。

 

根据文内提供的数据,以“木兰”为基础延伸的自主研发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装备现已投入中小学、幼儿园使用,截至目前,“木兰”应用范围已涵盖中国18个省市共700所中小学。

 

中科院的“木兰”其实是Python“套皮”

 

对于这样一款所谓自主研发的编程语言,开发者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不少人纷纷上手实操。     


 

如图所示,打开木兰语言环境后,首先呈现的是类似命令行的编程环境,它的函数很多和Python一致。在编程界面中,键入help,并没有找到更多的编程语言文档。

 

有知乎网友称,反编译后的木兰语言,其实就是建立在Python之上,将Python构建的环境、包和项目都编译成一个可执行文件。似乎木兰只是在顶层做了一个接口,将底层编译、优化等众多工作都交给了原版Python。

 

下图为 EXE 文件的解包结果(采用 PyInstaller Extractor):


「木兰」语言,是通过 Pyinstaller 将 Python 文件打包成 EXE 可执行文件

 

据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语言不足以成为“智能物联时代的C语言”,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单片机等,正是Python所擅长的。所以,有网友称,对于特殊的应用方向,还不如直接在Python基础上加以改进,而非创造一门全新的编程语言。

 

针对网友的质疑,“木兰”语言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雷做出了正面回应,表示自己在采访中犯了以下错误:

 

1、 木兰编程语言主要用于中小学教育,在介绍中将它夸大到智能物联领域;

 

2、 木兰语言在8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本团队开发的,在32片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在接受采访中将木兰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

 

他同时表示,为此次“木兰”编程语言在网络上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示郑重道歉,对给中科院、中科院计算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表示诚挚的歉意。



对于这样的道歉,网友们显然不买账,认为将国际上的编程语言打包成国产,并大肆做宣传,触及了技术及道德底线,其性质着实恶劣。

 

而据钛媒体获取的最新消息,今天下午中科院再次回应,称木兰团队负责人刘雷已停职检查,并就管理责任责令编译实验室负责人作出深刻检讨。

 

做科研没有捷径,

警惕“汉芯”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争议的事件。

 

在2018年8月,一则创投公司的融资消息引起了科技圈的关注,自主研发浏览器核心产品的“红芯”公司宣布完成2.5亿C轮系列融资。(查看钛媒体此前文章→《深扒“国产”红芯浏览器的“骗局”,不过是套壳Chrome的伪自主创新》)

 

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融资消息,但有网友和媒体爆料称,红芯浏览器存在套壳谷歌浏览器Chrome的嫌疑。

 

据报道,红芯浏览器只是通过谷歌浏览器内核进行二次开发的浏览器,疑似套壳浏览器,并不是像官方宣传所说的自主研发。

 

针对“被指套壳谷歌浏览器”一事,红芯公司创始人陈本峰对《财经》杂志回应称:

 

红芯浏览器确实是基于谷歌Chrome浏览器内核而开发,但他强调,红芯在内核层面有自主创新,以适用于中国企业用户的办公上网需求。

 

此外陈本峰还表示,红芯错在宣传太浮夸,把自己摆得太高,而民众又对“伪自主骗国家”的行为深恶痛绝。如果肯踏踏实实的基于谷歌浏览器内核做扩展开发,满足企业客户的实际痛点,红芯还是一款不错的产品。

 

中科院的“木兰”、红芯公司的“红芯浏览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十七年前的“汉芯”事件。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03年2月26日。

 

这一天是“汉芯1号”的发布会,在会上由邹士昌、许居衍等知名院士和“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负责人严晓浪组成评审专家团,一致评定“汉芯一号”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一时间“汉芯1号”成为中国科技界的明星产品,而“汉芯”发明者陈进更是风光无限,他被上海交大聘请为电子学院院长,获得了长江学者的荣誉等。

 

由于在芯片领域的重大突破,陈进领导研发团队也获得国家的支持,大量的研发资金开始向“汉芯”注入。此后陈进相继推出了“汉芯二号”、“汉芯三号”以及“汉芯四号”。

 

不过好景不长,“汉芯”的谎言在2006年被最终戳破。

 

2006年1月17日,有人举报陈进的汉芯存在造假。“汉芯一号”实际上是陈进从美国购买的芯片,然后磨掉原来的标志,再打上“汉芯一号”的标签,毫无自主研发技术可言。

 

对于举报,科技部也成立专家调查组,并随后证实了陈进的“汉芯”系列芯片,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

 

真相出来后,陈进也被终止项目执行追缴相关经费。同时陈进被撤销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教授职务任职资格以及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

 

当时中国希望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实现突破,尤其是芯片领域。而陈进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通过芯片造假骗取了大量的研发资金,也让“汉芯”变成了一起彻头彻尾的科研造假事件。


近些年来,这些造假事件一再发生,不仅危害科研风气,也妨碍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毕竟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丨柳牧宗 王糈)


往期精彩回顾


--------华丽的分割线---------


新春特惠,思想盛宴
钛媒体PRO 2.0全面升级
更好服务,更多课程;更快数据,更强研报
新春特惠月,超值优惠,不容错过
识别海报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限时抢购,抢先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限时抢购【钛媒体Pro 会员新春特惠,不要错过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