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37期 | 两件南宋告身背后的高层博弈

武英书画 2020-10-17

作 者:吴 斌

近日,匡时推出了南宋《司马伋告身》和《吕祖谦告身》,这两件一级文物,不但对研究南宋官制和任命程序有重要意义,并且,它们背后还涉及到孝宗时代的高层博弈。战与和,是南宋早期政坛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在为两件告身签书的官员中,两派同时出现,他们之间复杂的人事关系和交锋,体现在两件告身上。


一、签书官员的身份


告身的签书官员分两组。前一组职位较高,是三省官员,官衔下,时见“阙”字。如在《司马伋告身》中,“阙”字出现了七次,头两位的“侍中”和“中书令”都阙如。这种现象和宋代官制有关,在多件宋代告身中,都存在如此现象,可互证。



后一组官员,不存在阙如,因为他们是制作和发放告身的实际执行者,属于“官告院”。北宋淳化五年(994),官告院成为单设机构,关于其职责,《宋史•职官志》云:“掌吏、兵、勋、封官告,以给妃嫔、王公、文武品官,内外命妇及封赐者,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凡官告各以本司告身印印之,文臣用吏部,武臣用兵部,王公及命妇司封,加勋用司勋。”

神宗朝,元丰改制,官告院废止;徽宗朝,官告院经过两次立废,直至政和三年(1113)六月十四日,才“诏依旧置官告院,仍于吏部置局,差官二员主管”,事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南渡后,官告院沿袭了徽宗政和时期的制度,据南宋《乾道临安志•行在所》记载,孝宗时代,官告院位于“尚书吏部中门”。司马伋和吕祖谦都是文官,在《司马伋告身》和《吕祖谦告身》中排钤了大量的“尚书吏部告印”,正和文献相符。




两件孝宗时代的告身都涉及五位官告院人员,上下两行排列。以《司马伋告身》为例,第一排是:权员外郎彦颖、主管院□在。这和《宋会要辑稿》记载的“差官二员主管”一致。其中,排名居首的“权员外郎彦颖”未写部司,应是吏部某司的权员外郎,负责官告院工作。

第二排是:主事杨安泽、令史田允升、书令史陈士美。前面的众官签名即可,而这三位吏人都写有姓氏,这种格式和北宋《范纯仁告身》和南宋嘉定十五年《徐谓礼告身》的签署方式完全相同。大概是因为三人的品阶低,又是经办人,一旦出问题,便于核查和追责。


事实上,南宋早期的官告院远不止五人。《宋史•职官志》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内外文武臣僚告敕,并依大观格式制造。(官告院)裁减吏额,共置二十九人”。在《宋会要辑稿•职官》中,提到了孝宗隆兴元年(1163)时,这二十九位官告院人员的详细组成,“见管主、令各一人,书令史三人,守当官五人,贴书七人,楷书一十二人”。

李跃林已在《从南宋的两件告身漫说宋代院体书法的演变》(武英书画第133期)中,分析了结体和用笔,指出两件告身是一人所书。


因为两件告身上“主事”、“令史”和“书令史”的名字无一相同,所以,告身的书写者是官告院的其他人员。从职官上看,大概是“帖书”或“楷书”,这两类吏人共十九人,两件告身的书写者落在一人身上,可谓历史的巧合。

二、主战派名臣李彦颖出现了

鉴于官告院和告身切实相关,所以,对官告院领头官员的身份研究,是探查两件告身历史背景的首要切入点。在《司马伋告身》中,“权员外郎彦颖”位列第一,“彦颖”者,即名臣李彦颖,《宋史》有长传。


李彦颖(1119-1199),字秀叔,湖州德清人,他幼而聪慧,十岁时,金兵来犯,逃难时跟丢了大人,面对追兵,躲入小路,再辗转找到家人。三十岁考中进士。在《宋史》中,记载了他历任的官职信息:余杭簿、建德丞、富阳丞、御史台主簿、“国子博士权吏部郎中,以父丧去”、“免丧,复为吏部兼皇子恭王府直讲,权右史兼兵部侍郎”、“立皇太子,兼左谕德”、“兼判官兼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权尚书兼侍读”、“除吏部尚书”、“十二月,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二年闰九月,参知政事”等。

乾道二年(1166)的《司马伋告身》显示,48岁的李彦颖是“权员外郎”,当官近20年,还是正七品。在《宋史》记载中,和“权员外郎”最接近的“国子博士权吏部郎中”是从六品,这说明在“父丧”之前,李彦颖的仕途并不亨通。

居丧过后,李彦颖履“皇子恭王府直讲”,这是他际遇的重大转折。恭王是未来的光宗赵惇。第一任皇太子是孝宗长子赵愭,死于乾道二年(1166)。之后五年,东宫缺位,直到乾道七年(1171),赵惇才被立储,此时,李彦颖晋为“左谕德”,“谕德”类似于太子常侍,李彦颖俨然成为了太子的腹心之臣。

在侍奉太子期间,李彦颖做了一件很得孝宗欢心的事情。《宋史》说,李彦颖抄录了北宋司马光论太子讲读官的奏章,献呈孝宗,“上大喜,行之”。在《司马温公文集》卷十三中,笔者找到了这篇奏章,篇名叫《乞令皇子伴读官提举皇子左右人劄子》,是司马光写给英宗皇帝的,讲述了对太子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了若干合理建议,赤忠之心溢于行间。


在政治立场上,李彦颖是主战派,早先任“御史台主簿”时,就得罪了主和的权臣尹穑。他和抗金名相虞允文关系密切,李彦颖任“左谕德”,就和虞允文的举荐有关,杨万里在《虞公神道碑》中写道,除李彦颖外,虞允文还举荐了王十朋、陈良瀚和刘焞,使太子“日闻正言、日见正行,以养成其德,必与正人处”。

《宋史•虞允文传》又载,“上命选谏官,允文以李彦颖、林光朝、王质对,三人皆鲠亮,又以有文学推重于时,故荐之。久不报。曾觌荐一人,赐第,擢谏议大夫。允文、克家争之,不从。允文力求去,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进封雍国公”。这段话是说,乾道八年,虞允文举荐李彦颖等三人为谏官,孝宗没有理会,反而是主和派曾觌举荐的人被采用。虞允文请辞,被罢相。

虞允文《适造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李彦颖得了实权,《宋史》云,“在东府三岁,实摄相事”,是说李彦颖居官尚书省的三年里,实际履行了丞相的职能。期间,他对孝宗动用虞允文设立的“守边银库”的做法表示了抵触,最终,使孝宗收回了成命。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李彦颖是虞允文一党,虞允文对李彦颖有提携之恩,李彦颖对虞允文的抗金立场也予以行动上的支持。并且,司马光是李彦颖尊崇的人物,他不仅对太子的教育有卓见,在军事上,司马光对辽和西夏也有策略,司马光拜相后,“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慎毋生事开边隙”。这一切都使得李彦颖对司马光具有政治认同。

三、李彦颖或是《司马伋告身》的草拟人

宋代冗官现象严重,徽宗政和时,天下官员有四万多人,对告身的需求可见一斑。如遇朝廷的重要事件,告身的需求更是动辄万计。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南宋光宗绍熙二年的南郊大礼,官告院制作了两万两千多道告身;庆元元年新皇登基,官告院下发了四万四千多道告身。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宋代告身文字分为“专词”和“海词“两种,“专词”适用于高层官员,需专门拟定。“海词”的训词千篇一律,适用于低层官员。

我们再看下《司马伋告身》是怎么说的:“以尔性有通方,才无滞用,以大贤之后,为当世之称”。“大贤”指司马伋的曾祖司马光,这件提到家世的告身,使用的显然是“专词”。但是,司马伋被授予的是户部员外郎,此职品秩不高,为正七品。

下面就要看,正七品的告身文辞,一般会由哪个部门拟定?其实,我们对宋代告身的各步流程了解得并不透彻。通常观点认为,告身全都是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拟定。事实上,正四品的中书舍人不会亲拟各位低级官员的告身。

因为,海量的低级官员告身一定是由官告院书写,如果由中书舍人草拟,就变成了中书省下发文辞给官告院,官告院制作书写完毕,再上报中书省,然后逐级签书,最后由官告院发放。如遇朝廷大典,需要短时间内完成几万件告身,这种流程显然不合理。

《宋会要辑稿•选举》载,绍兴三十二年,高宗禅位孝宗,九月十三日,吏部上疏云:“该登极赦,应承直郎以下,在职任年岳庙人,与循一资,亦合入词。始告其词语定本,乞备坐具钞,候画闻下部日,付官告院,依敕书写出给”。大意是说,吏部向朝廷索要承直郎(正六品)以下的官员告身范本。这则信息显示,正六品之下的官员,一般使用的都是“海词”,文辞由官告院出具,报上级签书后交付。

综合以上,司马伋的正七品告身文辞,当出自于官告院。

《宋会要辑稿•职官》称,官告院由“朝官一员主判,中书舍人一员提举”,南宋《咸淳临安志》说“命中书舍人一员提举,而以朝员一人判局事”,两处记载的信息一致。在《司马伋告身》中,既然有“中书舍人瞰”的签书,“朝员一人”就只能是李彦颖了,他是官告院日常事务的负责人。

对正七品的司马伋使用“专词”告身,已算得上特殊待遇。拟定其文辞的官告院官员,最有可能者,当然是“判局事”的李彦颖,字里行间,都透出对司马光的仰慕和对司马伋的期许。

四、李彦颖罢参知政事,外放

淳熙元年(1174)十二月,李彦颖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来年闰九月,任参知政事。这是李彦颖仕途的顶峰,前文提到的“在东府三岁,实摄相事”,就是这段时间的荣耀。在此期间,他和名臣王淮共事,《宋史•王淮传》说:“时宰相久虚,淮与李彦颖同行相事”。


王淮手迹,《最善本淳化阁帖》卷八题跋。上海博物馆藏。

淳熙五年(1178)三月,李彦颖罢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关于其原因,《宋史》说是“坠马在告,力求去”。同年四月,范成大继任,六月,又被免,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执政仅两月。三月之间,接连两任参知政事被罢,可能并非偶然。

李彦颖和范成大,都是前权臣虞允文一党,同是坚定的主战派。高宗、孝宗时期,朝廷一直在战、和两派之间摇摆。所以,执政宰辅的人事变动,往往是皇帝对两派势力制衡的结果。

五、吕祖谦出场是李彦颖失势的前兆

吕祖谦的侄子吕乔年在《太史成公编皇朝文鉴始末》中写道:“淳熙丁酉(1177),孝宗因观《文海》,下临安府,令委教官校正毕刊行。其年冬十一月,翰林学士周公必大夜直奏事,语次及之。因奏曰:‘此书乃近时江佃类编,殊无伦理,书坊刊行可耳,今降旨校正刻板,事体则重,恐难传后,莫若委馆阁别加诊次,以成一代之书’,上大以为然。一日,参知政事王公淮、李公彦颖奏事,上顾两参,道周公前语,俾举其人。李公首以著作郎郑鉴为对,上默然,顾王公曰:‘如何?’淮对:‘以臣愚见,非秘书郎吕祖谦不可。’上以首肯之,曰:‘卿可即宣谕朕意,且令专取有益治道者。’王公退如上旨,召太史宣谕。”

在这里,李彦颖和吕祖谦同时出场了。《文海》是宋代大型文选,孝宗想刊行,翰林学士周必大建议重新编次。对主编人选,孝宗同时征询了执政的李彦颖和王淮,李彦颖推荐了郑鉴,“上默然”;随后,王淮推荐了吕祖谦,“上以首肯之”,并即刻颁旨。据《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三《进编次<文海>札子》记载,吕祖谦领旨的时间是在十一月九日。

按理说,重编《文海》并非军国大事,孝宗当面征询两位宰辅,对李彦颖的举荐默然以对,却听从了王淮的意见,起用了吕祖谦。这里面可有什么微妙?


六、投降派首脑史浩登相位,主战派凋败

四个月后,孝宗把“实摄相事”的李彦颖赶下台,同时,擢升史浩为右丞相。史浩是孝宗潜邸时最重要的谋臣,又是奸相史弥远的父亲。当时,史浩是主和派首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是虞允文的死敌。

早在绍兴三十一年,虞史二人就结下梁子。其年,完颜亮挥兵四路南下,虞允文被起用,随后指挥了著名的采石之战,挽大厦之将倾。史浩时任宰执,主张割地求和,代拟诏书云:“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这是一句极其无耻的话。虞允文连上疏十五道,力辩不可,终于使孝宗明白“史浩误朕”,随之,虞党成员王十朋补刀,上疏弹劾史浩“怀奸、误国、植党、盗权、忌言、蔽贤、欺君、讪上”八大罪。史浩罢相。

十五年后,史浩再登相位。《宋史》记载了当时孝宗和史浩的一番对话。上曰:“自叶衡罢,虚席以待卿久矣。”浩奏:“蒙恩再相,唯尽公道,庶无朋党之弊。”上曰:“宰相岂当有党,人主亦不当以朋党名臣下。朕但取贤者用之,否则去之。”

这段对话表明,孝宗进行高层人事调整,是因为执政的李彦颖犯了“朋党”的忌讳,换句话说,是主战派势大,孝宗要拿其开刀。罢掉党魁李彦颖,同时,让主和的史浩当上更高的右丞相。史浩自然明白其中关窍,上任伊始,就急于表明“庶无朋党之弊”的心迹。孝宗为了平衡势力,让范成大继任李彦颖的位置,前文已经讲过,范成大也是虞党。但是孝宗还不放心,两个月后,再拿掉范成大。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故宫博物院藏

虞允文早在淳熙元年就已去世,李彦颖和范成大的去职,意味着主战派的暂时凋败,孝宗完成了对虞党成员的清洗。


七、史浩扶植党羽,吕祖谦在列

史浩一拜相,马上扶植党羽。《四朝闻见录》卷三丙集《史文惠荐士》云:“淳熙五年三月,史文惠浩既再相,急于荐贤如初,朱文公熹、吕公祖谦、张公栻、曾公逢辈,皆荐召之。”朱熹和吕祖谦是好友,两人都名列其中。


朱熹骨子里是主和派,并且恨极了虞允文,在《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三《夷敌》中,记载了他的这样一段言语:“如王公明炎、虞彬甫(允文)之徒,百方劝用兵,孝宗尽被他说动。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所以孝宗尽被这样底欺,做事不成,盖以此耳。”朱熹如此污蔑战功赫赫的虞允文,令人齿冷。

从史浩举荐吕祖谦的行为,可以看出,吕祖谦早选好了政治阵营。反观四个月前,孝宗对李彦颖推荐郑荐时的“默然”,对王淮推荐吕祖谦的“首肯”,已不奇怪。非郑鉴才力不济,实因背后牵扯到党争,孝宗内心已有取向。


八、吕祖谦的荣光在《告身》中体现

在史浩的关照下,吕祖谦迎来了一生中最荣光的时期。当年春,吕祖谦做了殿试的考官。九月十二日,孝宗驾临秘书省观书,赐宴。越翌日,写御诗《比似秋日临幸秘书省,因成近体诗一首,赐丞相史浩以下》。吕祖谦奉和诗《贺车驾幸秘书省二首》,并代史浩写了谢表,大谀皇恩。在和诗中,吕祖谦写道:“独为斯文回一顾,坐令吾道重千钧”、“墨客区区感荣遇,岂知深意在彝伦”,这里似乎也隐指了年前奉旨重编《文海》一事。

九月二十七日,孝宗下旨,为吕祖谦“进秩一等”,二十八日,告身即通过官告院下发。是为这次匡时推出的《吕祖谦告身》。

《吕祖谦告身》上“朕仰遵太上皇帝之瑞谟,举行绍兴甲子之缛典,载临秘馆,钦阅宝储,延见群士,赐宴赋诗,以侈荣宠,居官其间,进秩一等,稽之彝章,允为异数”的词句,真实地描绘了当年的场景。在签书的官员名单中,亲历者史浩也赫然在列。


九、没有结束的党争

战、和两派诡谲的政治斗争远未结束。仅仅在《吕祖谦告身》下发两个月后,即淳熙五年十一月,史浩罢相,算来只做了八个月的丞相,联想起上位时,孝宗对他说的“朕但取贤者用之,否则去之”,真是讽刺。史浩去职后,再也不见吕祖谦的风光,直至淳熙八年七月去世。

吕祖谦去世整一年,李彦颖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半年后,再罢。当然,这已是后话。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书画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