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期 | 朱耷笔下的“白眼”真相
作 者:吴 斌
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藏有两幅八大山人《八哥图》,无书款,其尺寸和风格一致,应为对幅,或为失群多屏。这曾是德国孔德女士的藏品,70年代转为馆藏。(见尾图)
一幅画两只八哥立于树枝上,钤“八大山人”白文长方形印、“涉事”白文长方形印、“八大山人”朱文有框屐形印、“宋荦之印”、“牧仲”印;
另幅画两只八哥立于怪石上,钤“涉事”白文长方形印、“八大山人”朱文有框屐形印、“太子少师”、“臣荦”印。
八哥是八大山人的常见题材,传世不下二三十件,几乎都创作于康熙29年之后,当时的朱耷65岁,居住在南昌城的西埠门。
从藏印可知,两图是宋荦(1634~1713)旧藏。据宋荦自撰的《漫堂年谱》,康熙27年(1688)六月至康熙31年(1692)六月,宋荦任江西巡抚,署衙南昌。期间,宋荦遍访名士,不乏遗民,其中就包括朱耷。同时,宋荦的幕僚邵长蘅是朱耷好友,宋荦两个儿子宋至和宋致也都和朱耷关系密切,宋至曾向朱耷索斗方,事见《致鹿村书札》(大都会博物馆藏);宋致是《传綮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收藏者,并且此册经宋家进入内府。
从风格看,两幅《八哥图》创作于康熙30年前后,正是宋荦在南昌时。《八哥图》上有一方“太子少师”印,深入考察这方印章,我们可以体会到宋荦和朱耷的真实关系。
据汤右曾所撰的《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吏部尚书宋公荦墓志铭》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宋荦八十岁,时逢康熙六十大寿,宋荦驰京庆贺,康熙因宋荦为先帝旧臣,赐宴累赏,诰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同年九月,宋荦卒于家。由此可见,“太子少师”的封号只存在于宋荦生命的最后半年中,此时距卸任南昌已有二十年,朱耷也已去世。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鱼鸟,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经典的形象之一。上世纪,艺术史家们达成共识:朱耷是前明宗室,用“白眼向天”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和对清廷的愤懑。
但是,康熙中后期已入盛世,明朝灭亡也有半个世纪,朝廷对遗民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从此期作品来看,朱耷会用隐喻来怀念故国,但是没有表现出和清廷的鲜明对立,更无资料显示,朱耷参与了反清活动。
宋荦是清初的顶级藏家,眼界很高,他把朱耷赠作保存二十年,去世前半年,盖上藏印,说明二人的关系平和且真诚。如果说,朱耷借白眼鸟讥讽这位封疆大吏,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看,当时人也不会认为朱耷笔下的“白眼”有特殊含义。“白眼”只是一种造型,当以正常形象视之,未必可以过度诠释。
朱耷为宋荦创作的最著名作品,还不是这两幅八哥,而是藏于刘海粟美术馆的《孔雀图》。
图上的两只孔雀也是白眼,根据画款,《孔雀图》创作于康熙29年春。画上有一首题诗:
孔雀名花雨竹屏,
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
恰是逢春作二更。
1958年,谢稚柳在《朱耷》一书中认为:八大山人借孔雀喻指官员的顶戴花翎,“三耳”典出“臧三耳”,喻指官员俯首帖耳的奴性,“坐二更”指官员们二更起床迎驾的丑相,所以《孔雀图》是八大对权贵的讥讽之作。
1975年,台湾李叶霜撰《八大山人<孔雀图>秘辛》,根据宋荦《西陂类稿》,考证出宋荦在南昌时养有两只孔雀雏并家有竹屏,并得出朱耷是借《孔雀图》讥讽宋荦的结论。另有学者认为,“三耳”也可能是代指宋代张君房在《脞说》中讲到的“三耳秀才”,喻人之聪颖。
如果两幅《八哥图》没有对宋荦的讥讽之意,朱耷当然也不会在《孔雀图》中表现出对立的情绪,愤世嫉俗的不平心态就更谈不上了。《孔雀图》的题诗,只能是表达正面的赞赏,宋荦富有学养,称得上“如何了得”的聪慧。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书画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