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 | 陈洪绶“失节”问题和民本思想 (下)
作者:刘晞仪
陈洪绶在庆幸生活逐渐安定的同时,继续关心隆武、永历二朝的抗清活动。当时读书人心绪之矛盾复杂,从他与金堡(1614-1680)的过从可见一斑。
崇祯十四年(1641),陈、金二人在京相识结社,之后一直互通音讯。金堡曾事崇祯和南明的鲁王、隆武和永历三朝,陈洪绶未参与抗清,但国变后六、七年间始终关心,往往询诸金堡。顺治三年秋,清军入闽,隆武兵败,陈洪绶作《闻闽中失守,君臣入海,又闻卫公(金堡)城守有怀》诗赠金,惋惜隆武未采金堡弃闽幸楚之计,致有今日大祸。两年后金堡赴桂林事永历,陈洪绶诗《还自武林,寄金子偕隐横山》六首中有“报仇若与收京捷,子必先知令我知”、“荆襄闻已脔张贼,真伪都应报予知”等句,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1650年初,金堡在党争过程中遭酷刑打断左腿几死,被判流放贵州清浪卫,以伤重未行,十一月在桂林出家。同年,曾积极抗清且不仕异姓的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先后离弃南明。金堡后至广州、韶州修行建寺,接受满清将领和地方官的赞助,永历政权虽又苟延残喘十一年,但他已坦然为大清子民了。金堡南行事隆武和永历之前,将子女托付陈洪绶照顾,可见两人相交之深。他的惨痛经历想必使陈了解反清复明之无望。
陈洪绶在北京时曾面见崇祯帝,甲申后作《梦见先帝泣赋》七绝三首,表达沉痛的怀念,真情不容置疑。但数年后即歌颂顺治皇帝贤明:
听雨
中夜喜听雨,声如春雨声。
全无凄霭意,渐有发生情。
每日闻新政,何时乞罢兵。
翻书求实用,主上甚英明。
诗中流露陈洪绶对战事连年不息感到厌倦,夜半听雨,感觉像春天来临,顺治的新政带来一个新时代。另一首诗也反映他的乐观心态:
席上示友约灯市痛饮
元宵三日后,雨雪不宜酸。
灯必萧条挂,吾当鼓舞看。
逐家索痛饮,结伴恣游盘。
喜遇新明主,诸君兴莫阑。
这首诗说绍兴战后,虽然市井仍然萧条,但已有欣喜之情,相信新皇帝会有作为。清初政策当然不会事事以汉人为前提,清吏清将也有残暴不仁的,陈洪绶不会不知。但他痛心鲁王官军鱼肉百姓,认为满清政权相对优越,接受异族统治的事实。
《周臣公传》言“鲁王据越,妄思恢复”,又以“仁智勇”称赞表弟拒仕,是明眼人说实话。自署“翰林院待诏”,乃预知鲁王不能成事,但仍以大明孤臣孽子自居。他写道:“甲申至己丑几六年,不闻有一草莽孤臣于清明寒食以一盂麦饭望北风而浇之者。”虽然是夸大之辞,但文人普遍对复明运动冷淡则是不争的事实。
陈洪绶,《梅竹图》册页,无纪年,绢本设色,22.2 x 21.7厘米。大都会博物馆藏
1645年秋,清廷恢复科举,士人大量应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前“复社”成员的积极参与。这些不待南明灭亡便自愿仕清的知识分子的动机,不能以个人或家族追求功利地位的私欲一概而论。明末的社会思潮迥异前代,是导致易代之际民心吊诡现象的一个主因。陈洪绶在《作饭行》一诗末了直陈“民情即天意”:
作饭行(摘句)
时日曷丧语,声闻于天知。
民情即天意,兵来皆安之。
忠君思想淡薄的市井百姓普遍选择与满清合作,以期恢复治安,重享太平,即使从陈洪绶这样学养深厚的士人看来,也是天命,应该遵从的。这种以民为主、君王次之的民本思想,应为许多汉人撇开夷夏之辨、出仕异族的一个重要因素。
十六世纪以来,王学风行天下,但凡圣平等、君民皆人的思潮只为民本思想提供了成长的大环境,真正使明末知识分子重新考虑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并在易代之际投身异族统治的是李贽。陈洪绶“民情即天意” 一语,显然从李贽“夫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之说演化出来,到了十七世纪中叶,无论赞同与否,应该已是广为人知的理念。
任冠文在其《李贽史学思想研究》中指出在以民为本的大前提下,李贽给不战而降或变节事敌而遭批判的政治人物最高肯定,并质疑知其不可为却勉强为之,使人民受苦的忠臣节吏。其最重要的史学著作《藏书》以五代冯道传结尾。冯道是历代史家批判最烈的权臣之一,不独因为他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余君,居将相三公等高位,更严重的,是他在异族契丹朝中亦称臣为太傅,被责为廉耻丧尽。但李贽肯定冯道在“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的时候,拯救千万黎民的大功,“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并归结到孟子“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李贽对冯道为爱民而淡化华夷之辨的肯定,也反映在《藏书》对外族入主中国的处理,中华书局编辑部在此书的“出版说明”言:“李贽否认历史上的正闰关系。他一反史学家的惯例,把南北朝的上限上溯到西晋灭亡之后,给北部中国各族建立的国家以一定的历史地位。他又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为“华夷一统”,称拓拔魏的孝文帝为‘圣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如刘渊、石勒等,都表露了同情。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传统的华夷对立观点。”
李贽虽被视为异端,迫害致死,其书亦在1602和1625年两遭焚禁,但至明末已出现“海内无不读先生之书者,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曾在四明山寨抗清,却遭乡勇驱逐,后又仕于鲁王数年的黄宗羲在1650年对南明彻底绝望后,返乡致力著述。刊行于1663年的《明夷待访录》出于明亡后痛定思痛,对传统君主政体作全面批判,书中对君臣关系有相当革命性的看法,源于民本思想的政治理念与李贽遥相呼应。他写道:“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更直批愚忠可至泯灭人性:“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这是黄宗羲眼见“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后冷静持平的反思,也是清初士子如陈洪绶好友周亮工出仕新朝,以抚恤生民,承传文化的共识。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投稿和版权合作信箱:wy2010bbs@163.com
网址:www.wy2010.com
版权说明:
武英书画带期号的文章,均为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公众号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喜欢本文的读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订阅办法:
一、点标题下方”武英书画”链接加关注。
二、进入通信录,公众号,点右上角加号,搜索“武英书画”或“wy2010bbs"。
三、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