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期 | 《丝路山水地图》上的“天方国”是哪里?
作 者:吴 斌
狗年春晚,普天同庆。其中,特别节目《国宝回归<丝路山水地图>》惊艳全场,主持人张国立介绍说,这是一卷明代中晚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古地图,东起中国甘肃嘉峪关,西至天方国,天方国就是我们熟知的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随后,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补充发言。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如果此图所绘地点,能从嘉峪关延伸到沙特麦加,就意味着这是一卷古代丝路的世界地图,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初一早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朋友圈也热烈赞叹,使我看到了较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和专业释读。同时我也意识到,先前学者的研究,可能出现了起始错误。我心中惴惴,核查了下原始文献,匆匆写成此文,请大家指正。
《丝路山水地图》中,有上百个西域地名,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今地名已经难以对应,这是研究的最大障碍。研究之首要,在于找对这张地图正确的延伸方向,否则,必定南辕北辙,一错百错。
地图卷末,画有一座标明“天方国”的城池,“天方国”的真实位置,决定了此图的地理范围和性质。嘉峪关和“天方国”之间大部分难解的地名,才可以找到逐一破解的依托。
在图上,“天方国”往东,仅隔着“阔思”,就是哈密。哈密是没有争议的地名,位于新疆最东部,是出疆入疆的门户。而哈密距离沙特实在太遥远,如果强说图上的“天方国”是麦加,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 《丝路山水地图》末段的“哈密”、“阔思”和“天方国”
我们先看看《明史•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西域四》是如何说“天方国”的:
天方,古筠冲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不道自忽鲁谟斯四十日始至,自古里西南行,三月始至。其贡使多从陆道入嘉峪关。
天方于西域为大国,四时常似夏,无雨雹霜雪,惟露最浓,草木皆资之长养。土沃,饶栗、麦、黑黍。人皆颀硕。男子削发,以布缠之。妇女则编发盖头,不露其面。相传回回设教之祖曰马哈麻者,首于此地行教,死即葬焉。墓顶常有光,日夜不熄。后人遵其教,久而不衰,故人皆向善。国无苛扰,亦无刑罚,上下安和,寇贼不作,西土称为乐国。俗禁酒。有礼拜寺,月初生,其王及臣民咸拜天,号呼称扬以为礼。寺分四方,每方九十间,共三百六十间,皆白玉为柱,黄甘玉为地。其堂以五色石砌成,四方平顶。内用沉香大木为梁凡五,又以黄金为阁。堂中垣墉,悉以蔷薇露、龙涎香和土为之。守门以二黑狮。堂左有司马仪墓,其国称为圣人冢。土悉宝石,围墙则黄甘玉。两旁有诸祖师传法之堂,亦以石筑成,俱极其壮丽。其崇奉回回教如此。
天方、默伽、马哈麻、回回教、礼拜寺等,这些关键词,容易使人认为,嘉峪关以西的“天方”,就是沙特的圣地麦加。再加上家喻户晓的名著《天方夜谭》,也容易造成误导。
《明史》是清代编撰的,如果和《丝路山水地图》的信息出现了抵触,就要考虑,是否文献出错。这时,就要直接核对明代的原始文献。
明代的西域地理文献,事实上不多,就那几本。首先要看万历年间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此书基于皇帝敕书和行人司所藏的官方档案编撰,都是第一手资料。
卷十二有“天方国”,开篇写道:“天方国与默德那接壤,古筠冲之地,旧名天堂。自忽鲁谟斯四十昼夜可达其国。乃西洋之极尽处也。有言陆路一年可达中国。用回回历,比中国历前后差三日(或云天方回回祖国也)。本朝永乐七年,遣正使太监郑和等往赏赐。其国王感恩,加额顶天。以方物狮子麒麟贡于廷。”
这段文字说,天方国在西洋尽处,郑和下西洋曾到达过,并给予赏赐,天方国以狮子麒麟等物上贡朝廷。这样看,严从简也是说天方国是麦加。但是,随后作者大段抄录的宫廷档案,讲述了一件由天方国上贡玉石所引起的曲折外交事件。
文字太长,我们不复述事件经过,只选择关键语句抄录:
宣德中,(天方)国王遣其臣沙■等贡方物。自后来贡私自称王,尝与土鲁番贡使同至。番文开其下小酋附贡者,率以王称。
臣又惟天方国与吐鲁番地里相近,俱谓回夷。今土鲁蕃侵逆初宁,天方国入贡而叛,其馆中开市贸易,……。
文字表明,天方和吐鲁番的贡使一同入朝,吐鲁番和天方国“地里相近”,吐鲁番的反叛刚刚平息,天方国又闹事了。
另外,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的王琼,还上过一道奏疏,描述了满速儿汗控制吐鲁番的情况,此文收录于张雨《边政考》卷五,写道:“哈密之西,唯吐鲁番一种最为强盛,外阻天方国,撒马尔罕诸夷,制其出入;内压哈密、蒙古、罕东属番,听其驱使,侵扰吞并,假道胁援,莫敢不从。”
以上信息都表明,除了沙特的麦加,西域还另有一处叫“天方国”的国度。历史的尘埃,在此拂去。
吐鲁番在哈密以西,按目前的行政区划,两个地区是挨着的。王琼说吐鲁番“外阻天方国”、“内压哈密”,何谓“外阻”“内压”,说明吐鲁番位于哈密和天方国之间。而在《丝路山水地图》上,哈密恰在“天方国”以东。地图上的信息,和史料对上了。
还有一个证据,就是明代《华夷译语》中的《高昌馆来文》《回回馆译语》,这两本文献里的内容,具有地域性的约束,里面记载的给朝廷上贡玉石的地区,只有四个,它们是:撒马尔罕、吐鲁番、天方国和哈密。这也说明了,明代西域的天方国,不是西洋的麦加。
我们既然已经通过文献证实,吐鲁番和“天方国”很近,反观之, “天方国”附近最大的重镇只能是吐鲁番。按理说,吐鲁番是不会在图上漏掉的,在《丝路山水地图》上,天方国附近,标注文字的城池有两个,一个叫”阔思”,一个叫“卜儿思”,哪个是吐鲁番呢?
答案是,阔思。因为吐鲁番有一个古名叫“车师“,还可以叫做“姑师”,都是音译,和“阔思”的读音非常接近。而阔思,正巧在“天方国”和哈密之间。
“天方”是什么意思呢?在《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中说:“厅治旧部本阿剌伯种,世处回疆,就其自数之典,言之祖曰阿丹,生于天方之野,……”。所以,天方国的名字,具有宗教意味。
▲《新疆吐鲁番厅乡土志》书影 国家图书馆藏本
既然,《丝路山水地图》上的“天方国“位于吐鲁番西北方向不远。那么,对照现今的地图,它是哪里?只能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如果说它是“别失八里”,大家会感到陌生,如果说它是“北庭”,那可真是赫赫有名。好在这段历史并不生僻,限于篇幅,我们不展开了。
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丝路山水地图》上,紧挨着“天方国”的左侧,是大湖,大湖左下侧,有一处城池,标明“戎地面”,这又是哪里?
▲ 《丝路山水地图》最左端的“戎地面”
在《明实录》中,有关于“戎地面”使臣向大明朝进贡的记载,姑录一则:
今戎地面来朝使臣千户沙力免力等回,朕念其路远,恐小人在途邀劫,有失远人归化之心,已敕甘肃总兵、镇守官遣人送至尔处,尔等宜各发人马,护至哈密,听其自去,毋致疏虞。(《明英宗实录》卷114,正统九年三月癸亥条)
哈密是明朝“七卫”最西,也就是说,明英宗一直派人把戎地面使臣护送到边境。
幸运的是,在明代《高昌馆课》中,还保留有当时的戎地面使臣,用回鹘文写的一封上贡奏表,上贡的是十匹马。好在80年代,胡振华、黄振华两位先生进行了译注。文中的 yum yir yangak,被译做“戍地面”。实际上,这和“戎地面”是一回事。
▲《明代文献<高昌馆课>》书影 , 胡振华、黄润华 ,1982
这么一来,我们寻找到了两个条件。第一、从地图上看,“戎地面”在吐鲁番西南方向,位于一个大湖的西岸;第二、“戎地面”使用回鹘文,在明代,归“高昌馆”管属的范围。
下面我们看,吐鲁番西南,有什么大湖?只有一个,博斯腾湖,距离吐鲁番200多公里,面积120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的西岸,是著名的焉耆,焉耆语言也符合上文的第二个条件。所以,“戎地面”就是焉耆地区。并且,焉耆产名马,在汉代就有盛名,号称“龙驹海马”,史书屡屡记载。这也是为什么“戎地面”使臣向大明朝廷贡马的原因。
元代,焉耆是察合台汗国的辖地。洪武中期,焉耆由察合台的后裔黑的儿火者占据,并向明廷纳贡。永乐朝,歪思篡位称汗,并入侵吐鲁番。宣德三年,歪思被杀,国人内乱,歪思的次子也先不花第二率亲信部祖重返焉耆,建立察力什汗国。弘治年间,满速儿汗即位,他又把手下的维吾尔族人都迁移到吐鲁番和察力什。正德年间,赛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又把焉耆纳入辖地。明代时,焉耆的历史,变幻很快,并且和吐鲁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丝路山水地图》的绘制范围,从嘉峪关,一直画到焉耆,中间的所有地点,都在我国境内,所以,这只是一件国内地图,而不是世界地图。但不管怎么说,《丝路山水地图》依然是一件很好的作品。图上还有更多的地点,牵扯到更多的历史地理知识,等闲下来,再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