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谈中国五星纪录片的制作团队[五星传奇]

昏昏 传媒1号
2024-10-05

B站评分9.7分,上线一周单集播放量已接近千万,《我们的国家公园》正在成为继《众神之地》之后中国自制自然题材纪录片的新标杆。


作为国内首部完全以动植物故事来讲述中国国家公园的纪录片,《我们的国家公园》不仅创造了国内首次用非红外相机连续追踪拍摄到东北虎的记录,更是在眼镜王蛇孵化、红白鼯鼠洞穴、溪蟹上树、沙漠黑颈鹤等多个物种的行为记录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是一个生态链。除了展现这个生态链中的明星物种,比如大熊猫,东北虎等等,《我们的国家公园》还详细记录了遍布整个链条中的各个环节,比如真菌,植物,昆虫,鱼类,两栖,鸟类,哺乳动物等等,更加立体地展现了自然与环境,谱写了一篇生态和谐的乐章。




1

五星纪录片背后的五星传奇


调研之后不难发现,《我们的国家公园》和《众神之地》这两部口碑爆棚的自然题材纪录片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制作团队——五星传奇。这两个项目几乎同期立项,但按照团队内部的规划,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众神之地》被率先启动,团队在《众神之地》的制作中,积累了创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打破了野生动植物的拍摄技术壁垒,接轨了国际通行的讲述方式,才有了《我们的国家公园》的诞生。


2022年,《众神之地》荣获第28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片十佳作品”、第七届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中纪录片”。


然而,这还不是这个团队的最高成就。作为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纪录片制作与运营的纪实娱乐视频策划制作及全媒体整合运营公司,十多年来,五星传奇制作出品了大量优秀作品,豆瓣评分9分以上片子就多达10部。


其中,2015年制作的《第三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十佳作品等重要奖项;2017年的《极地》荣获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剪辑、最佳纪录片奖;2021年的《小小少年》荣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等等。



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创作者,导演曾海若与制片人胡小鹿可以说是五星传奇的黄金搭档。曾海若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从事纪录片工作,曾任央视综合频道栏目《电影传奇》总导演。胡小鹿是著名的影视、纪录片制片人,曾制作、出品过不少纪录片和影视作品,广受业内好评。他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五星传奇的灵魂内核。


在B站的创作者留言区,谈到《我们的国家公园》时,导演曾海若不无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从《第三极》到《众神之地》再到《我们的国家公园》,曾海若始终将感性思想与理性画面相结合,秉承着一颗创作者的赤诚之心,全力奔赴于更宽广的纪录片世界。自然是曾海若重要的创作母题,将人与自然相连,以自然之力抚触加速社会之下的匆匆人心是曾海若永恒的创作初心。这是独属于纪录片创作者的天真和诗意。




2

五星传奇如何成就


在自媒体和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当下,纪录片行业毫无疑问地陷入了困境之中,然而五星传奇却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佳作频出,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实现着创新和突破。回望五星传奇的创作之路,或许可以在1号和制作人胡小鹿、导演曾海若的这场对谈中找到答案。


1号:请详细聊聊《我们的国家公园》立项时的考量、拍摄和后期遇到的波折等。


胡小鹿:我们在跟早期与哔哩哔哩探讨合作时,就感受到,哔哩哔哩这样的平台背后是一群全新的用户,当他们进入纪录片这个内容领域,所有的经典题材就都有了重新做一遍的可能,而自然题材更是纪录片经典题材中的高点,我们那时决定和哔哩哔哩一起在这个方向上发力,这一点上,平台是非常有魄力的。因为当时业内普遍认为自然题材不是国内团队可以企及的领域。这样的定位,只会增加片子的制作难度,拍摄过程除了三年疫情对我们各种拍摄行程的阻隔,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不了解,看不到,拍不好的阶段,每次几乎都是在穷途末路时咬牙坚持才看见一点曙光。


1号:纪录片本身创新亮点很多,譬如技术层面、艺术表达层面、思想文化层面,请结合《我们的国家公园》聊聊创新亮点。


曾海若:在技术层面,我们基本把国内能用的技术手段都用上了,微距,隐藏,热成像,水下,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认知和导演摄影师的素养。首先要对这些动物有足够的了解,需要专家顾问的加入,其次是导演和摄影师懂得等待守候,了解拍摄的时机,并且忍耐野外的严酷。《我们的国家公园》讲的是一个生态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所以既得有整体的样貌,也得有个体的故事。我们特别强调故事,只有你看到动物行为的来龙去脉,才能懂得它们的“愿望”,它们其实和人类一样,渴望在自己喜欢的地方,好好地生活,它们有它们的生存智慧。我们希望把这些动植物生命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尽可能生动地展现出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实现了很多次国内首次拍摄,譬如用无人机跟踪拍摄了野生东北虎,最近的时候,摄影师离它们只有五十米,非常惊心动魄的收获。


1号:拍摄以珍稀动植物、国家公园为主的纪录片,不仅有时间空间难度,还有各种挑战,能否跟我们透露一些拍摄时、制作时的难题,以及克服方法。


曾海若:综合来看,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对动植物对自然的认知差距,就是我们当前对于物种的田野认知还不够丰富。我们的拍摄想要进步,前提是我们对各种动物的研究能够更成系统,并且这些研究者能够有意识地和我们这些制作节目的人结合起来。今天,我们尝试借助纪录片这种媒介手段,用一种科普的方式,在学术知识和大众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层的连接,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愿景。但是在相关的知识系统未能形成或者还不完善的时候,纪录片创作就很难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直接的转换。这时,创作者就要必须化身为“半个学者”,得亲自去做田野调查,花费额外的时间向当地人了解物种的习性,以及随时研究拍摄方法,这样无论从周期、呈现效果和最终的投入产出都是巨大的消耗和负担。


胡小鹿:举一个例子。拍摄《众神之地》白海豚的时候,我们根据调研很早就预设了围海捕鱼的场景,计划会有100条左右的船出海,在渔民海上劳作时,白海豚会出现,非常完美的能体现人与海豚与海洋的关系。我们的试拍很成功。但是试拍之后,海上就刮台风了,台风一刮就是几个月,始终没有再合适的天气,接着禁渔了,再接着疫情了,这样整整一年后,我们的拍摄对象也离岛打工去了。这样的意外一直伴随着我们。还是在这个故事里,在各种人算不如天算之后,我们决定让导演一人一机长时间驻扎在岛上……最终她等到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对搁浅白海豚的成功救援,这个故事成为这一集的核心情节。


如同片中其他物种一样,每一个令人心折的场景都来自长时间的等待和祈愿之后。这可能就是拍摄高水准纪录片最需要的觉悟。



1号:能否详细聊聊咱们的团队人员配置,团队核心竞争力,每个人是如何配合,形成强力闭环的。


胡小鹿:我们团队的特点是,每个项目的发起都由内部生发,我会和以海若为主的导演团队保持日常的沟通,了解大家的一些创作意向,鼓励创作者角度的挑战和创新意愿,日常大家手里都会攒着一些线头,同时我也会关注观众和行业环境的变化等等市场层面的考察,去跟平台沟通各方面的事宜,并对投入产出进行测算,如果遇到合适的时机,那么某一个线头就可以被牵出来进入实际的项目运作。同时,在项目核心框架搭建完成后,团队是开放的,我们经常有项目会与外面的团队合作。



1号:作为制片人,在前中后期,如何和团队沟通,如何了解满足甲方需求,请您分享一些制作经验。


胡小鹿:我们不太有乙方心态,对我们来说都是自己应该认真对待的作品,以及要相信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尊重内心的表达,只有以发自内心为表达基础,作品才会真诚和动人。


一定要说经验的话,就是适时转换语境去理解,也是我们作为创作者去理解用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家的共同甲方只有一个就是观众。无论一个项目从何而起,最终需要面对观众的审视,我们一直追求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意见不容忽视。譬如《众神之地》播出时,我们就注意到弹幕区和评论区的观众反馈,有些明显的诉求点在制作《我们的国家公园》时就被考量,类似增加物种的信息等等。


1号:从制片、导演角度,您认为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保持高品质创作;想通过作品传递何种价值观和理念。


曾海若:纪录片的意义太多了,我们就说说自然类纪录片吧。这是纪录片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了,也是全世界都能沟通的一种类型。自然类纪录片在努力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看这类纪录片是需要专注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一些比较本质的东西,能唤起人内心的平静,也能获得知识。每当一个人走进森林或草原,杂乱的思绪可能就会好些,自然类纪录片也能起到差不多的功能,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随时找到自然的庇护所。毕竟,大自然是所有生物的庇护所。


胡小鹿:我也深深觉得我们的观众早就变化了,在他们眼里是没有题材和类型之分的,我们也不应该设限。一个消费微短剧的观众一样会为我们的片子叫好,人类的基因里始终普遍有追求高尚求真求善的部分。这就是纪录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另一个维度,我不认为我们今天讨论的纪录片是未来的纪录片,我仍然是这个看法,所有经典题材都值得重新制作一遍,以适应当下的方式。


1号:从制片、导演角度,是否面临过一些行业困境,如何克服解决的;面对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如何破局。


曾海若:从我的角度说,纪录片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它的观众。不是谁都喜欢纪录片,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观众,都对纪录片没啥感觉,那么就更需要找到那些真正的纪录片观众,增加他们看纪录片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继续追纪录片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也对纪录片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小鹿:每一个行业每天都在面临困境,即使有时候你成为风口的猪也可能摔得很惨。我觉得团队守住自己所长很重要,在舒适区内寻求突破和创新。事实上,在我们几年前大胆启动的这两部自然题材,观众给了我们超过预期的反馈。《众神之地》口碑和观看量双高,B站评分9.8,豆瓣评分开分9.4,收官之后后劲十足观看量仍在稳步上涨,迄今已达1.3亿,超过同期大部分作品。复盘所知,对OTT终端的拉动效果非常好。而《我们的国家公园》第一集截止到目前观看量已接近千万,超过了前作积累到现在的单集数量……这都说明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如饥似渴。除了观众,很多相关行业,自然资源、生态野保、地方文旅都在我们片子弹幕上打卡。我们其实更应该跳开行业来看问题,把自己置身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1号:可以给有志于投身纪录片行业的学子一些建议吗。


胡小鹿:前两天我看到一个艺术家朋友的采访,我并不太能理解她的艺术作品,但深深为她自由而丰沛的灵魂感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年轻人难道不应该追求自己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广博么?


曾海若:做好规划,找到自己喜欢的影像类型,并吸取电影、文学、自然科学等等门类的营养。


看来,纪录片是五星传奇的终身事业,也是它不变的情怀追求。


我们也了解到,在专注纪录片的制作和运营之外,团队也一直在综艺节目、院线电影、视频内容等新鲜领域不断进行尝试,在顺应环境变化的同时秉承匠心,保持着纪录片出身所赋予它的文化基因,不懈追求着高品质和有价值的输出。


《传媒1号》原班打造视频评论新号:

《主编浅度》

 视频号同步上线,敬请关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1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