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浓眉大眼的B站,也开始玩短剧了?

分味 传媒1号
2024-10-05

如果把B站比作「内容的海洋」,那么精品微短剧就是这片海洋里澎湃的浪潮。6月25日,上海微短剧大会上,哔哩哔哩影娱内容中心总经理胡虹以这句话引入,深入阐述了B站在精品微短剧领域的规划与愿景,并计划在今年推出近 20部,涵盖社会、文化、校园、悬疑、喜剧、文旅、历史、现实主义等方向的「精品微短剧」。当下,微短剧市场正蓬勃发展,网络微短剧也处于一个关键的岔路口,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对于B站来说,入局微短剧打动观众的核心始终是「内容品质」

于此同时,此次入局微短剧似乎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比如B站是因为怎样的契机入局微短剧?微短剧的未来又指向何方呢?



上篇:

B站为何入局微短剧


在微短剧行业迅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平台已然具备成熟的「微短剧工业模式」,B站此时入局,乍一看似乎「没赶上热乎」。然而,深入剖析便会发现,随着短剧行业的持续变化,对于B站而言,此时入局实则是一种必然。微短剧早已过了初创的草莽期,用户对高质量且具有留存力的「精品微短剧」有着强烈需求。作为中国最大的年轻人文化社区,B站在用户体量和心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走「精品化」势在必行,这也和此前B站的OGV(平台出品)内容,如动画、纪录片、剧集等项目思路一脉相承。(《逃出大英博物馆》截图)在用户体量方面,B 站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为微短剧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能够让优秀作品迅速获得大量曝光;在用户心智方面,B 站用户追求新鲜、有趣且富有深度的内容,对「精品微短剧」期待颇高,互动性很强,他们通过评论弹幕参与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微短剧的优化创新。基于这样的逻辑,B站入局「精品微短剧」有两条思路——从内容策略而言,B站入局走的是「精品微短剧」之路,内容品质为第一优先级。B站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曾经表示,B 站对于 OGV(平台出品)内容的推出有着明确标准,她用三个关键词进行了凝练解读:精品化、IP化、生态化。其中,「精品化」意味着B站不会像传统视频平台那样进行排播,而是基于「社区气质」,瞄准一个文化、一个垂类,推出可能数量较少但却极为精品的内容。这是B站与其他微短剧平台的最大区别。

前段时间B站大火的UP主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等文物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作品三集播放量超过 3500 万,弹幕数量高达 8.6 万,点赞、投币、收藏等数据也十分可观。



在制作思路层面,微短剧的发展路径与 B 站 OGV(平台出品)项目的思路可谓一脉相承。一直以来,重视内容质量、紧密关联年轻人、高度关注话题度以及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这些都是B站出品的显著特点,或许这也是「精品微短剧」发展的启示,进一步有力地证实了「生态化」的可行性。以B站自制的电视剧《古相思曲》为例,这部剧创意源自B站UP主「三千鱼」的混剪视频。导演本身也是B站百万粉的UP主,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完整且独特的剧制和播出的生态循环,切实有效地满足了用户对于古装剧的口味,在豆瓣斩获8.6的高分。


B站出品的大量OGV作品,都打破了「精品」和「流量」不可兼得的固有认知。
《三悦有了新工作》通过对特殊职业真实的描绘,展现了年轻人面对职场和生活时的迷茫与挣扎,让广大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关于生死观等话题更是在观众间掀起了热烈的讨论;《风犬少年的天空》则充满活力地展现出了热血青春的魅力,播放量超3亿次,更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2020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奖。


这些作品,把优质「小体量」剧集带入大众视野,以简洁凝练的篇幅,将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为作品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了「流量聚集」;而依托口碑传播,引发观众的自主传播,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实现了精品与流量的完美共存,也为B站入局「精品微短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篇:

B站「精品微短剧」的方向


如果说,入局是 B 站的大胆尝试,那么深耕精品微短剧,则是B站的长远心智。在上海微短剧大会上,胡虹推荐了四部微短剧作品。《报告导师,我想毕业》展现了年轻人的青春奋斗与学术探索。对校园或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真实的呈现学业中的挑战更有吸引力。《我是邮票李》独特呈现了上海风情与时代变迁。在全球化时代,年轻人好奇不同城市文化,于是,这部剧深挖上海文化底蕴和历史,满足年轻人的探索欲,拓宽视野。《我曾在崩溃边缘》聚焦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健康,把竞争快节奏社会中,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这个关键议题搬上屏幕,提供慰藉支持。而《武康少女》是一个年轻人热衷新奇冒险的故事,通过对城市过往的回忆眷恋,展现精彩冒险带来的视觉盛宴。


这四部短剧,分别基于对用户喜好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从年轻人的生活视角出发,精心打造而成。它们从传统文化、学校生活、心理健康等主题入手,抓住了B站年轻用户密切关注和热衷探讨的焦点。但这些作品又存在表达上的「差异化」,同时呈现出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的趋势。比如《武康少女》以城市记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男女主角 12 年后重逢并开启保护上海老建筑的冒险之旅,既展现上海独特魅力,又让人们对其历史文化有更深刻认识,还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我是邮票李》深入上海文化风情肌理,让更多人感受沪文化魅力,为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潜在客源。两部作品通过不同角度展现上海,前者侧重于老建筑保护与城市记忆,后者聚焦文化风情,共同推动了上海创意产业的新发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也在6月25日发布了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系列新举措,力争在3年内推出300部以上精品微短剧。当天,B站还公布了精品微短剧征集及扶持计划,即在「探照灯计划」中新增微短剧赛道。这意味着通过「探照灯计划」,那些有潜力的微短剧作品将有机会获得全面的支持,包括节目投资、制作指导和运营支持等。如胡虹所说,那些语态多元、创新的精品微短剧,都可以在B站找到最适合它们的土壤。

那么,回到开篇所问,B站为何选择做「精品微短剧」?这当然是由它自身特质决定的。用户方面,B站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内容品质、创新性和深度有高要求,粗制滥造的微短剧无法吸引他们;社区氛围上,用户互动频繁,劣质短剧不仅无法引发积极互动,还可能造成用户流失;成功案例也能说明问题,如《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精品短剧备受欢迎,证明「精品微短剧」在B站同样有广阔的市场。所以毫无疑问说,B站选择入局微短剧领域,绝不是为了盲目迎合当前本就混乱的微短剧市场,而是结合以往经验,为了进一步筑牢自身的发展城墙,深挖自己的「护城河」,有针对性地补齐自身存在的短板。

至于,B站的选择是否正确,未来精品微短剧的表现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探照灯计划报名通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媒1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