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永锋:我为什么如此气急败坏? | 公益慈善论坛独家首发

2015-10-04 冯永锋 公益慈善论坛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支持【众筹公益传播官工资】项目

作者:冯永锋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说实话,这几天谈公益成本的几篇小文,最想写的,是谈公益的扩张力那篇。其他的几篇,此前的文章里,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于我并不新鲜有趣。

而如何很好地扩张,是我最近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我甚至焦虑起来,气急败坏得很,担忧公益行业如果再不长进,很可能会被淘汰。

当然,说公益行业可能太贪大了一些,我还是浓缩到相对熟悉的草根环保行业来引证,也许更加妥当可信一些。

环境恶化的局势与公众参与力度不成正比

一个国家的公益,一定是由公众自身来完成的。与政府其实没太多的关系,与企业也其实没太多的关系。政府最多只是协作者,企业最多也只是跟随者。因为只有一个人回归到人的本性看世界时,公益才具备人性的光辉,也才有人性的号召力和理解力。而一个人回归到人性的状态,当然是解除了政府、企业、军队、媒体等所有“职业铠甲”的时候,变回一个有感情、能感动、有感知、易感染的真实生命体。从写字楼办公桌上的人,回到家庭饭桌上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公益还是环保,衡量的唯一标准,就是公众的参与,或者说,公众主导的指数、水平。

而当今的中国,诗人余秀华说得好,“火山在喷,河流在枯”,环境每天都在恶化,而公众参与的透彻性迟迟得不到提升。

说宏观太让人摸不着头脑,那就说点微观的事实吧。

先举家乡当前的生态现状作为例子。我的家乡在福建北部,一个原本只有四五十户的小山村。现在,村里人都自发地住到交通要道边上,或者县城、省城、京城里了,真正长期还在村里住的人,只有三四户。人口在减少,而“村庄环境压力”,却一点也没有下降。

村四周的山,全被村里人种上了杉树。杉树只需要在刚刚种下的头一两年,锄锄草,施施肥,打打药,然后就可扔下不管,二十年再回来砍伐。而此前,不管是种桔子,种柚子,种毛竹,种锥栗,种油柰,都需要一年到头在田间地头忙乎。冬天要施底肥,秋天要采收销售,夏天要打药锄草,春天要剪枝护花,反正一年到头都有活干,但果实采收下来,丰收了,价格可能掉得极低;价格高了,可能又遭遇“小年”。反正怎么折腾,都无法获得相对像样的收益。于是,大家都抛弃自家高宅大院,去了城市。为了要去城市,自然就要选择最轻便的耕种方式。而种杉树,就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所有的山上都被公然地、悄然地种上了杉树。于是,福建北部的杉树覆盖率,在这十来年内,迅速上升。于是,在生态保护者的眼光看来,福建北部的生物多样性,比以前下降得更加厉害。杉树是比较霸道的树种,它的林地里,一般不允许其他的植物生长,自然,也就不允许其他的动物生长。

森林愈演愈烈的日益纯化,没有人觉察。而武夷山近年来火热的旅游发展态势,除了带动茶叶的大量种植和销售外,还带动了根雕业的发展。大家在砍其他的树种杉树的过程中,正好把一些适合做根雕的木头,连根刨起,斩尽杀绝。

同时,野生动物也几乎绝迹。林子里的麂类已经消失,豪猪,猪獾几乎消失,穿山甲早已经消失。各种蛇类几乎一被人看见,马上就会被抓走。田地里,甲鱼、乌鱼、黄鳝、泥鳅、田螺、青蛙,几乎消失。稻田里明晃晃的水面下,连过去常见的泥蛇,也都消失了。小溪里,偶尔可见到一两条极小的鱼,等待他们的命运是又一次的电鱼和毒鱼的到来。

村里最近几年有一些田地抛荒,无人耕种,于是一些野鸭们在里面落脚。这些天上来客,还没有安全地吃喝上几天,就被村里的老猎户一网打尽。

村里村外,村上村下,所有能抓起来,卖到饭店的,通通都被抓起来,卖掉,然后吃掉,然后吃掉,然后吃掉。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现状下,整个福建北部,没有一个人觉察,没有一个人在呼吁,没有一家环保组织在倡导。大家在说的,还是福建的空气好,福建的生态好,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高,福建是物种的王国。

中国当前的生态恶化,是以“繁荣和美好”的面目来呈现的。如果你不具备一点生态知识,你可能根本无法感知。如果你具备了一点生态知识,而你也不肯说出你的感知,那么也等于你没有感知。因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人对生态伤害起来说不,那么,生态伤害就必然以绝对正确的方式持续演绎下去,直到,生态崩溃。而当前几乎所有的人,不是第一种人,就是第二种人。

在我看来,中国很多地方,生态早已经崩溃。中国的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沦落为环境难民。但如果你试图为了拯救环境难民,而和某个污染企业死磕,你会发现,这家企业的所在地的党委政府部门,会把环保志愿者当成“全民公敌”,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之、诬蔑之、迫害之。

民营环保组织的人才缺口极大


最近老有人问我为什么会关注环境保护,然后就逼迫我回忆当年入局的故事。其实这故事也极简单,基本上是从2003年开始,慢慢地由一个旁观者,成了参与者,由一个写作者,成了行动者。

十多年过去了,我所参与的民营环保行业,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见面的还是那些人,谈论的还是那些事,能举出来的例子,还是那么几件。说起困难,也仍旧是那些似乎永远摆脱不了的困难。有一些机构在新生,但也有一些机构在老去和僵死,总量,甚至似乎有下降的趋势。活跃度,也似乎有下降的趋势。而社会倡导的能力,似乎都一直处在不稳定的低弱水平。

中国环保志愿者最发达的省份,当属湖南。但也仍旧是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算得上活跃,其他好多地市也都有待起步。

其他算得上发达的省市,也就是浙江、河南、北京、辽宁、广东、山东、天津等少数地区。中国至少有一半的地方,几乎没有环保组织。

更重要的是环保组织的社会倡导能力迟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无论是环保组织还是公益组织,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解决的方法固然有多种,但肯定又是以最紧急最迫切最艰难的为主。可惜,有太多的环保组织迟迟没有进入环保主战场,一直在外围绕道而行,这导致环保组织的从业人员一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能力训练。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实战出来的,所有的人才都得在解决困难问题而成长。

本来在这个国家,公民能力就极度欠缺。而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仅要具备强大的公民能力,还要具备强大的公民环境能力。在一个个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生态破坏案例面前,公民能力和公民环境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解决难题的速度和彻底性总是无法达标。

环境保护在当今的中国,其实和战争无异。但如果我们看一眼当前的战局,就会发现,破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因为经济基础壮大之后,破坏者的想像力和疯狂性远超此前。一个大企业和一个大城市的首脑,可以把一个城市自然生态损毁殆尽。一个先进的捕捉仪器和现代的高铁、飞机这样的交通工具,可以让庞大的野生动物贸易隐藏于无形。

而抵挡的力量越来越小。人数不见增多,能力不见增强,方法不见多样,行业自然就不见强壮。解决的问题没几个,职业的冷漠却已经占据了整个行业。新面孔没怎么增加,旧面孔却在衰朽和颓废。

按照道理,中国的每个县至少需要一家民营环保组织。每一家民营环保组织至少需要6名左右的全职员工。如果一家环保组织一年运营的经费在100万元的话,那么,中国民营环保组织的人才缺口、经费缺口很容易计算出来,人才至少缺少近2万名,资金至少缺少30亿元。

在需求与差距间,环保组织该如何抉择?如何作为?

解决“公益职业化”的三个要素


当前,很多人还在认为,公益是“业余爱好”,是“志愿行为”,因此,要主动献身,要自带干粮。

然后猜测入行者愿意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公益是一种高雅,是一种社交,是一种文明,因此,成本不仅自己能够支出,而且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极大的收益;参与的过程不仅仅不会损耗社会成本,甚至会增加社会财富。

这种把公益当成社会附庸的谬论,当然挡不住公益职业化的趋势。

任何一个职业,要成为职业,需要解决三个基本要件。

一是这门职业必须有一定的职业共识和职业技能模块。这样,新入行者不需要有太多的探索,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加入,因循守旧地先从业起来,就可轻松地开始其职业人生。

任何职业都有其隐形的“社会许可”。如果一门职业的确定性不足,工作方法的模块不够,那么,入行者心中就会涌起很多疑问和幻想,社会许可度欠缺,导致职业的坚定性衰退。

很多人会本能地选择政府部门或者说大企业,原因就在于,这些行业的职业通则,已经基本成熟,入行者不需要有个人太多的冒险,就可轻松上轨道。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求安全求稳定的状态,打破这个状态,需要一些超常规的心力。

因此,公益业的各个门类,职业的工作方法模块,应当尽早成型和开放,让参与者放心卷入。

二是过得去的稳定的工资。任何职业一旦成为职业,其收益的稳定性肯定是求职者第一考虑的。人们可以忍耐得一时,但不可能忍耐得一世。人们可以暂时得不到像样的收益,但一年之后,一定要有实打实的真实的相对可观的收益发生。否则,这是对其付出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对这个行业的极大不尊重和不信任。

因此,所有的公益项目、环保项目,优先要考虑的,应当就是人员的工资。人的工资解决了,90%的事业就已经做成。如果一个机构是按照项目筹资来存活的,那么,每一个项目里,不仅仅要考虑当前执行者的所有工资,还要考虑整个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的“均衡资金”、“调剂资金”、“探索资金”,这样,机构才可能项目出现断裂时、新业务探索时、新员工入职时,才可能保持稳定不断档。

公益项目和环保项目,还有两个奇怪的特点,一叫滞后性,一叫错位性。滞后性,就是当年的资助,真正的收益呈现,可能在第二年第三年才发生。基本上,只要这个机构是有进取心的,只要资助发生了,一定会有人才的成长和机构的进化。错位性,是由于业务探索的不确定性,导致“种瓜得豆”、“种冰得火”的现象出现。但只要这个机构是有进取心的,那么,只要种下了,就一定有收成。因此,无论是资助者还是受资助者,都不要惊慌,只要做起来,就一定会有改变。

如果一家有“扩张野心”的机构,想在五年内让所有的县城都出现民营环保组织,那么,这家机构不仅仅要募集到巨量的资金,还要积累丰富的工作模块,供不同的区域进行便利的组合,以实现事业的迅速、稳妥的起步。

第三,当然就是“职业的风险”。虽然绝大部分的公益事业都没有什么风险,但总有人想把公益事业看成是一门危险的职业。因此,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破解这些职业风险的想法。

职业的风险又往往分为两类,一是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会发生的一些风险,比如常出差,意外险、疾病险。比如经常去现场调研,那么,如何现场不与利益相关方发生冲突。比如经常做企业污染干预,那么,如何不被企业反咬一口,不被政府诬陷入狱,也都是需要法律方面的知识的化解和预防。

二就是公益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给执政者或者说一些害怕公益行业的人,带来的刺激和挑衅。任何挑衅权威的人都是危险的。任何有聚众能力、号令天下的人都是危险的。这方面的风险如何防范,就看各个从业者自己的心得和意愿了。

如果我们要推进公益职业化,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填补公益的空白点、占领公益空白区,我们就不能等公益从业者主动地涌现。拿环保行业来说,我们不能再等待梁从诫、廖晓义、汪永晨、霍岱珊、马军、董剑这样的人“自发地出现”。因为,如果是这种行业人才发展法,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环保人在哪里,在何时,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

我们要变成一种“职业引导”,让所有找工作的人,都可能把公益行业、环保行业,当成其职业选择、职业追求的一个基本类别。这样,公益才可能真正摆脱当前的窘境,而我们讨论的公益的成本的问题,也才不会成为问题。

而如果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当前已经有的组织,具备多么大的社会野心,具备多么大的行业扩张力,具备多么大的知识积累、经验传承的能力,具备多么大的资源筹资的能力,具备多么大的风险防范的能力,具备多么大的人才培养的能力,才可能形成一点点可怜的职业号召力?

(2015.10.4)

除去你的误解,拓宽你的视野。

增长你的智慧,成就你的善行。

公益慈善论坛创建于2006年12月5日,由个人独立运营(无外来资助)的公益自媒体平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最新的公益慈善动态,学习最实用的公益慈善知识和方法,进而理性参与、有效行善。


主编微信zhang_yixun

如果您喜欢本号推送的文章,可长按二维码打赏主编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支持【众筹公益传播官工资】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