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众质疑的杀伤力顷刻之间就能推倒慈善组织,但最大的输家却是他们

来源:公益交流站  作者:Sonya

自多年前「郭美美事件」后,眼看近年许多慈善组织都相继陷入信任危机,社会上对「慈善」二字充满着各种质疑。从对个别组织的不信任,到最后折射出对整个慈善行业的不信任与不满。以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道很好的推动力,让慈善组织都尽力完善漏洞、增加透明度。然而,何谓适当的公众监督、合理的质疑,而又不至于沦落为过度的挑衅、恶意的攻击?慈善组织又该如何处理和应对,才能取得公众信任?这都是公众和慈善组织该深思的问题。

大家还记得去年发生在四川凉山的「索玛花事件」吗?当初,就一篇叫《泪》的文章,让索玛花和凉山一下子火红起来。从刚开始铺天盖地的同情、心碎、不忍,带来不少捐款,到后来突然一个大转变,矛头又指向了索玛花,质疑之声不断。至今,一年过去,事件已淡出。还好,在这艰困中,索玛花算是走过来了,没有因此而倒下。然而,当大家都几乎忘记了它的时候,其实对于索玛花、凉山政府,及在凉山进行计划的慈善组织而言,所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在延续着。

事件发生后,一些原本已和当地沟通好、将派驻义教老师进凉山的学校,最后却不来了;本来已是较敏感的凉山政府,一下子对于慈善组织更加提防,尤其是境外慈善组织。从去年开始,我就以 i-Action 名义和当地政府沟通一些计划的可行性,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于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执行上的难度增加了、自由度也减少。

或许,大家当时都只是无心的一个留言与评价,但当集体都在还没有实证下就莽撞下判断,从个人到群众的层面后,所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可是非常深远。最后,输的是谁?不是索玛花、不是政府、更不是我们,而是凉山的孩子和村民。

某年地震,我被派往前线做紧急救灾。由于当时社会上有一些对我们组织不实的负面评价,使得我们在灾区得多做了一些额外的工作,来让公众「释怀」,无异加重了我们的工作量和实际所需。当我从灾区回来后,发现质疑还是存在。当年玻璃心的自己,看到那些对组织的负面攻击评论,还真的哭了整整一个晚上,觉得明明自己和身边每个同事都在尽力,却还是被误会。后来,大老板跟大家开了一次会议,也带有点辅导性质。大部份的内容我已经忘了,最记得的是她说「问心无愧」这四个字。

「问心无愧」,或许大家都会认同,慈善组织只要做好自己,真金就不怕火炼,何须害怕舆论或攻击?然而真的有办法这样吗?问心无愧,的确是每个慈善工作者心中该抱有的态度,但当面对质疑或攻击时,这些年头,有多少慈善组织就是抱着谣言止于智者的态度,最后酿成了大家眼中的「公关灾难」?于是,大家都学会了,不管是合理的质疑或恶意的诋毁,问心无愧之余,澄清声明已不足以被公众满足,他们更需要看到实际行动的佐证。但问题又来了,到底慈善组织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公众释怀?

某次和一个组织负责人聊天,他打开微博给我看公众的留言,说:「最近我们被攻击,不知道是哪来的谣言,大家都说我们把物资坑了,也有人说我们分配不公。」一直以来,他们都在处理大批捐赠的物资,并依他们的评估,捐赠到所需的区域。他们会公布物资的流向、发放的数量和目标族群,却坚持不上传村民接受物资的照片。我们不想让这些村民变成受助者的形象。被放到公众眼前。

于是有一天,突然有人在微博上留言提出毫无根据的质疑,然后大家就开始跟风附和。朋友说:「大家想要看到孩子、村民手上拿着物资的照片,有的人还说最好每件衣服都拍照,看到他们有穿在身上。但这不是我们的做法,而且不管你怎么做,还是会有人不满意,既然如此倒不如坚持自己认为对村民最好的方式。

我认同朋友所言。的确,公众虽是监督方,但慈善组织还是要以受益方的最大利益为主导,没办法为了堵住一些负面评价而随意改变迎合。在某些领域,还是要相信自己的专业。

我相信大部分慈善组织的成立都是向善,而非打着旗号来骗钱。只是,就如一门生意一样,不可能一来就上了轨道,大家都得从不同的错误中学习。作为慈善组织,尽力保持透明度,给予公众一定的信心,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己的宗旨与原则,不能完全因公众导向而过分迁就。作为公众,当然,我们有权利去监管和质疑,但也切忌跟风、麻木、不理性地评论。

慈善没有光环,慈善组织更非完美,甚至有很多不完美。我们都需要一点「犯错」的空间。慈善组织亦不该害怕质疑,这是一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但质疑过后,修正与补漏的机会也很重要。

建立一个慈善组织不容易,要守下去也是步步维艰,但要推倒却可以是顷刻之间。公众作为捐赠者、慈善组织作为实行方,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一致的。只有一起在可接受的错误中学习和成长,我们才能一起往前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