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买一捐一」没有帮到任何人?真心反省不嫌晚!

来源:公益交流站 作者:褚士莹(阿北)

支持 TOMS 的 NGO 工作者:

阿北,我觉得你对 TOMS 鞋有偏见!我本身也是资深的 NGO 工作者,几年前看到这个品牌创办人布雷克的故事,他本来想要成立专门捐鞋子的慈善机构,但发现劝募来源经常青黄不接,才决定以「One for One」(每卖出一双鞋子,就送一双给孩子)的方式,为贫童尽一份心力。我因为很认同,所以现在除了 NGO 的工作,也加入贩卖 TOMS 鞋的行列。我不认为 NGO 应该打压社会企业的成功模式,甚至觉得 NGO 工作者都应该读「TOMS Shoes:穿一双鞋,改变世界」这本书,学习社会企业如何成功!

凭良心说话的褚阿北:

TOMS 被骂已经不稀奇了,稀奇的是它接下来的反应!

Project Repat 的共同创办人 Nathan Rothstein 在<「你买我送」要当心>里面开宗明义就说──

你买我送模式的社会影响力的确值得质疑。确实,他们没有真正解决系统性的社会问题,反而一直送出免费产品,此举阻碍了当地市场的活络,毕竟没有人能和免费的商品竞争,就算是高GDP的国家也不例外。


「经济学人」也在 2016 年 11 月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批评──

证据显示,这种消费者的光环根本都是假的。(evidence suggests that shoppers’ warm glow is unjustified)。


当然,并不是「送」的东西都不好,也不是「你买我送」的模式本身绝对不可以接受,而是当魔鬼藏在细节里的时候,有时候外人看起来差不多的捐助模式,中间也蕴藏着很细微的差异,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异,使其影响力天差地别。

比如同样是捐衣服,捐 T 恤到非洲我觉得不行,捐冬衣给在台湾外海工作的东南亚渔工,我却觉得很有意义。同样是捐日常生活用品,TOMS 的鞋子卖一捐一我不苟同,但捐旧眼镜框、镜片、免费配镜给没钱配眼镜的人,我却双手赞成。

TOMS 用企业的名义,用 2 双鞋子的价格卖出一双鞋子,然后用其下属基金会的名义捐出一双,消费者觉得自己消费的同时也在行善,没有鞋子穿的人也因此得到免费的鞋子。这个模式已经进行了 10 年,受捐助的国家跟人数都扶摇直上,已号称捐出超过 6000 万双鞋。但我却不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因为如果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免费的鞋子打趴当地脆弱的制鞋工业、靠卖鞋维生的家庭小店,这样只能说做得越大、越「成功」,负面的后果越不堪想象,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慈善模式。

为什么买一捐一没有帮到任何人?

另一个重点是:一个穷得连鞋子都没得穿的人,你觉得他人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鞋子吗?

没有鞋子穿只是冰山的一角,这个看得见的问题,背后的意义更大:连鞋子都没得穿,那他根本吃不饱吧?生病不可能看医生吧?能上学吗?晚上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睡觉吗?只给一个没东西吃、没地方睡、没有干净饮水、没有办法接受教育、没有医疗的街童一双新鞋,真的是他最需要的东西吗?其实根本没有解决他生命中任何真正、实质的问题吧?他就只是莫名其妙突然有了一双就算有钱也不会想买的鞋子。

实际上,确实就有得到免费鞋子的小男生反应:「这种懒人鞋很娘,一点都不酷,害我被同学笑说穿孕妇鞋。」

不过,抱怨归抱怨,但他有没有穿?当然还是有穿,因为不穿的话就没有鞋子。实际上,得到免费鞋子的小朋友,有 95% 都真的有在穿,而且其中 3/4 的小朋友每周有穿 3 次或以上。但老实说,如果有选择的话,一个小男生打死也不会花钱买 TOMS。

他有「需要」,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而且虽然这个需要是真的,却不是最「迫切」的 。

为什么不能直接给钱,让人可以去买他真正最需要的东西呢?因为 TOMS 是鞋公司,对于一个成功的鞋商,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是可以制造更多的鞋子、卖出更多的鞋子、更多人穿他们家的鞋子,而不是给现金。

真心反省不嫌晚

但 TOMS 的创办团队却在创业 4 年后做了一件很棒的事,一件尤其是许多成功的大型 NGO 或社会企业不愿意做的事──「反省」。

我诚心佩服 TOMS 的地方,是面对各种批评的声浪,他们在 2010 年底主动跟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经济和国际研究专家 Bruce Wydick 教授联系,请他成立一个研究团队,针对 TOMS 的「卖一捐一」成果进行效度评估,并且确保这个团队可以自由发表任何他们发现的结论,不需要经过 TOMS 这个出钱客户的审查。

这样的气度真了不起。

于是这个以 Bruce Wydick 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自 2012 年底开始,随机在萨尔瓦多共和国(El Salvador)挑了 18 个农村社区里的 979 个家庭,针对这些家庭里 1,578 个得到免费 TOMS 鞋子的 6-12 岁小朋友,进行长达几个月的追踪调查,将他们跟没有得到免费鞋子的小朋友做追踪对照,看这些免费的鞋子究竟有没有对当地的鞋贩生意产生排挤效应,以及免费的鞋子究竟有没有改进小朋友的生活质量。

结果有 1 个好消息跟 2 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TOMS 并没有击垮当地的鞋贩。学术团队估计,TOMS 的计划,只让当地鞋贩在每 20 双鞋子中少卖出 1 双,所以冲击不算大。

然而第一个坏消息是:送鞋根本没用。

这些免费的鞋子,并没有在孩童的生活中产生任何实质意义。无论评估的指标是身体或心理的,从改善无鞋可穿的状态、足部健康、整体健康状态,到上学的出席率,或是心理影响(包括自尊心)、时间分配(在户外玩耍还是在家看电视等)……

结论是,有没有得到 TOMS 免费鞋子的孩子都一样。

第 2 个坏消息是:孩子的依赖性变强了。

这些有收到免费鞋子的孩子,回答「别人应该免费提供我家需要的东西」的比例,高达 79%,而不是「我的家庭应该提供给我需要的东西」。但没有收到免费鞋子的社区,只有 66% 的人这样想。换句话说,送鞋子没有任何正面的影响,唯一明显的影响却是负面的──大幅增加对外来援助品的依赖性。

所以,「援助、送东西」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有效的事。

TOMS 经营团队得到 Bruce Wydick 教授的结论后,做出了 2 个策略上的调整:

不再限制只送 TOMS 的鞋子:穿 TOMS 懒人鞋会被笑的社区,改送小朋友运动鞋,像蒙古这种冬天冰天雪地的地方,则改送小朋友专用的靴子,不再只为了增加 TOMS 的制造跟销量,强迫受捐助者穿不合宜的 TOMS 鞋。

改变捐助方法:比如跟学校合作,以学生出席率作为指标,让免费的鞋子变成上学的奖品,用这样的方法来提升上学率。同时开始另外一个计划,同样是「卖一捐一」,但对象是有度数的眼镜,因为「视力」比起「鞋子」对于学习有更实质、直接的影响。

至于阿北的结论是──

1、不谨慎、没有反省的行动,不但没有实质意义,反而有可能带给社区扭曲的价值观。在发展工作领域,一直有所谓的「Do No Harm」(别带来伤害)原则,是我们彼此之间要时时互相提醒的事。因为我们想做的努力、捐款人觉得重要的事,不一定对当地社区有用,但如果坚持要做,至少一定不可以带来伤害。

2、行动者不能只有行动,还要有真心反省的气度,有勇气检讨自己计划的核心价值,否则就像很多发展计划一样,日后做得越成功,就越难回头去承认错误,只好将错就错,像滚雪球般,终究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图片来源/https://goo.gl/wEAd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