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愿组织的“四种武器”之四】:真爱成员

邵振刚 公益慈善论坛 2020-09-24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邵振刚

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南粤志愿服务督导

数年前本地某志愿大讲堂活动中,来自外地某位青少年教育专家在嘉宾交流环节,反诘提问者“志愿者不是学雷锋吗?为什么要激励?”。此语一出,举座愕然,皆因志愿服务在当下蓬勃发展阶段,普遍重视激励工作,尤其是开风气之先的岭南地区,怎能对新时期志愿者不采取表彰激励呢?当时,我只想说,何弃疗!

由此触动诱因,有幸深度参与2010广州亚运(亚残运)组委会志愿者培训研究及管理激励工作的笔者,开始着重研究“后亚运时期”的志愿者维系、激励等常态化举措,并因此完成《从社会治理创新视角探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实践和启示——以广州为例》的相关论文(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全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征文二等奖)。可以说,这是拜上述见闻所赐,听君一席话,引我笔耕中。

如果说,成长和快乐,是志愿者最大的收获,那么,出色的志愿者是志愿组织/团队最宝贵的资源。只有真正地关爱、激励志愿者以及自身组织的内部支持力量,才能走得更远更稳。与上世纪“学雷锋”的社会环境和属性要求不同,新时期志愿者在付出爱心的同时,大多数需要自我收获和外界的分享、认可、肯定,这也是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表征之一,无可厚非。因此,志愿组织如何做好志愿者关爱和激励,成为发展路上无法避开的重要命题,它包括开展志愿服务期间的基本保障(《慈善法》规定的若干志愿者保障条例)、平时彼此关系的良性维系、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等等。不论是志愿者遇到生活困难时的协助解决,还是工作晋升时的快乐分享,抑或年度表彰激励,都应该是志愿组织体现关爱成员的角色节点。否则,只在平时志愿服务招募时才想到联系志愿者的志愿组织,那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重点的是,与单位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措施不同,志愿组织自身的激励措施,更多从非经济性的角度出发:

社会激励(借助政府与市场的资源力量,例如2016年末广东省发布的“南粤志愿者激励计划”)、普遍激励(让更多有服务行动的志愿者受益)、自我激励(鼓励志愿者享受心灵快乐与满足)的多种模式进行;

言语(肯定的语气)、文字(感谢的态度)、行为(点赞的举动)等日常方式实施;

精神激励(奖状证书、感谢信函等)、物质激励(价格不高兼具纪念意义的小礼品)、非物质激励(短途旅行、文化活动、技能学习等)等各式种类给力。

另外,除了官方系统评选出的少数代表外,志愿组织更应给予大部分参与服务或对组织有贡献的志愿者表彰激励,这也是志愿者管理“三分之一法则”的实际运用。不会真爱成员的乌合之众不是好的志愿组织!

结语:利用碎片化时间完稿“志愿组织四种武器”的四篇短文并在早春三月的每周分享拙见,感谢“公益慈善论坛”热诚邀约。搁笔之际,引用拙著《志愿者领袖的一天》精句,“出色的志愿者领袖不在于个人付出多少,而在于带领志愿者队伍服务多少”,愿你我奔跑在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道路上,不负年华!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邵老师推荐本文相关书目:

1. 《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人民出版社,2009

2. 《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