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看待公益与商业?

2017-07-14 公益慈善论坛

来源: 新华网

提到公益事业,就需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有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的最主要差异是: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

常有人问,非营利慈善机构的运作资金从哪里来呢?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非营利慈善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分为:政府资助、捐赠和在业务范围内开展服务活动的收入。而且所得不得用于拥有者分红。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第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飞速发展,各类非营利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一些爱心人士的扶贫济困之举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带动了更多身边的人参加慈善事业。然而,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一些丑闻接连曝光,有的鱼目混珠,有的泥沙俱下,有的打着慈善旗号牟个人私利,有的发布虚假信息、捏造事实,骗取公众爱心。从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开始,慈善公益的质疑话题不断发酵。纠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公益慈善事业的目的和原则,盲目的将商业企业的所有流程套用到公益慈善事业上来。

当竞争加剧、经费来源吃紧时,非营利组织会主动或被迫采取尝试商业化运作方式谋求生存。学习商业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用于内部制度管理,这可以提升组织效率,但是否适合不能为员工发放提成、奖金的非营利组织?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费和捐赠;采取有偿服务,有利于扩大组织的资金来源;资本增值,能够稳定资金来源,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但过度追求“利益”后,是否会使人性贪婪而忘却使命、改变初衷?

如何把控“商业化”尺度、坚守社会公信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去年出台的《慈善法》不仅仅是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保护伞,也是公益慈善的衡量标尺。不加以约束的商业行为不仅会玷污公益慈善事业的美誉,伤害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也会使得公益慈善捐赠和参与度跌入低谷。因此无论是“公益﹢商业”,还是“公益×商业”的说法,在运作中尚需审慎行之。

推荐阅读: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益慈善论坛(微信号:loongzone2006),一起学行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