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原理》:劝募原理与三个共识

2016-02-23 鲁达 公益慈善论坛

来源:《公益原理》 作者:鲁达

由于公益行为必然伴随着“支付转移”,我们在履行公益行为时,就必须面对“支付转移”的特性,并将其运作好。这个操作原理,我们称为“劝募原理”。

1、利益共同体共识

我们知道,公益行为固然是利他的,实际上还是利己的——不同的仅仅在于“己”的范畴。

因此,劝募学的第一个要务,是将“捐赠人”与“受助人”,进行利益圈绑定——也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利益共同体”的范畴。要让“捐赠人”认为自己是和“受助人”是同一利益群体。

如果出于基因集团本身的驱动,“利益共同体”的范畴将局限于血亲集团之内,与禽兽草木无异;只有通过神经集团与意识集团的驱动,才有可能实现更大范畴的“利益共同体”。神经集团往往通过“同情心”、“悲伤”、“愤怒”等进行共鸣,而意识集团往往通过“同理心”、“宗教”、“智慧”、“慈悲”进行共鸣。

利益共同体共识,解决公众范畴问题。

对于意识集团的重要性,中国古人会说:“人不学,不知义”。

2、社会需求共识

第二要务则是努力达成“社会需求共识”,此处的说明见上一章节。

社会需求共识,解决利益是什么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大家认同什么,就是什么。

达成社会需求共识往往是公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需要的是社会一致的认知水平与价值观。

3、担当者共识

前两个共识已经解决了做什么,现在要解决谁来做。

担当者共识是指参与者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并贡献,而非受胁迫、受诱惑。

一些语句我们可以欣赏: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电影《蜘蛛侠》台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利益共同体共识、社会需求共识、担当者共识这三个基本要素,是需要全社会提升智慧,才能更接近社会需求真相的核心要素。

4、劝募手法

通俗的说,劝募就是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告诉别人你应该为这些利益共同体付出——利益共同体共识;

第二步,告诉别人要怎样付出——社会需求共识;

第三步,告诉捐赠人,你也应该付出——担当者共识。

而达成这三个共识,则需要一致的认知基础与一致的价值观。

一致的认知基础——需要科普人员对社会中低层人员进行充分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普及教育。

一致的价值观——需要从小抓起,从家庭、组织、国家、宗教、民族的不同层面,进行一致的普世教育。

以某环保项目为例:

首先,要唤醒捐赠人第一个认知:青山绿水与我们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公益圈共识:人和自然是利益共同体。

其次,通过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普及,告诉大家垃圾污染、工业污染的危害,以及人类可做的有效控制这些污染的手段,并由此推衍出,本环保项目的价值与参与方法。——社会需求共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人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最后,还要通过价值观的共鸣,让捐赠人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是担当者,而不是天塌下来个高的顶着。——担当者共识:我们都应该分担一部分,而不是等待英雄出现。

雅安地震期间,某平台通过运营短短三天三夜汇集到了5000万善款。其中手机推送文案的内容就是:你的同胞正在受难!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满足了:

同胞”——公益圈共识;

受难”——社会需求共识;

你的”和“正在”——担当者共识。

而我们会遇到的挑战是:今天的中国社会组织从业者,劝募首先要帮助社会建立“利益共同体共识”,首先要解答“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为什么要参与环保”等问题;其次还要建立“社会需求共识”,解答“别人为什么需要帮助、环境出了什么问题”;最后还要建立“担当者共识”,为什么“你要付出”。

西方国家的从业者则轻松的多,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建立“社会需求共识”,利益共同体共识、担当者共识,已经在公民的童年时期完成了搭建。

(节选自《公益原理》)

《公益原理》作者鲁达

鲁达曾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公益负责人,主导全网的公益行业产品与服务,每年经手的网络善款过亿,服务的机构近千家,并因此对行业有丰富的观察机会。鲁达从阿里巴巴辞职后,2015年初和新快报原副总编辑郑杰等团队伙伴一起创办“涓涓互助”公益平台,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和线下社区里的公益人群彼此守望、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书评摘录


在这本书中,鲁达用一种理性的笔法为我们揭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诸多问题,以及现代公益的主流做法。书中关于孤独公益、公益误区的认识是正确的、深刻的、警醒的。恰逢我国公益事业转型期,这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全面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一股强大的助推力。——褚蓥(公益学者、华南师范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博士后)

如同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会发展也有公益的需求。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辅以公益事业的发展,两者应是相互匹配的。但长久以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要慢于经济发展的步伐,直到最近几年公益事业才迎来爆发式增长。这种增长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如公益与商业的互动、公益人的成长等。

鲁达兄这本《公益原理》探讨了许多有关公益的基础性问题。鲁达兄的独特的、跨界的人生经历赋予这本书独特的观点与风格。我虽未能完全理解书中提出的各种抽象概念,但对一些观点则是有巨大的共鸣。比如书中对公益人是圣徒或者劳碌型的提法,在我看来确实是过去多年公益人面临的思想上的禁锢,制约了自己的发展尤其是对外合作。有些问题用犀利的语言赤裸裸的表达,必然会引发争议。但我相信,有争议才会有进步。——郭沛源(商道纵横创办人)

很喜欢本书中对何谓“公”和 “益”的充分讨论。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大致可以溯本追源,理清这团充斥着本能、历史和现实利益的乱麻。而一旦正本清源,如“纯公益”“零成本”等在社会中还颇有市场的咄咄怪状,读者可以毫无芥蒂地划清界限。——周旭峰(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公益原理》一书已由香港学而时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12月出版发行,上、下两册,每套定价:港币260元(人民币220元,港台地区的书价普遍比大陆贵是真的~) 。

购书咨询:请添加微信zhang_yixun,注明“公益原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