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毁誉参半到豆瓣9.5,这部剧花了十年翻身

边条 哔哩哔哩 2021-01-12

上映近一个月,《八佰》票房已超27亿。影片的热映,也带动了关于抗战题材影视剧的讨论。


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问题是:


究竟哪部剧是最好的抗战剧?


在这个问题下面,争论不休的主角永远是两部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


无论孰高孰低,《团长》位列经典行列,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团长》的粉丝来说,时至今日他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要知道,2009年首播时,有媒体曾将它打入“年度电视烂剧TOP10”。


从当年收视率一路走低,到如今豆瓣评分高达9.5,《我的团长我的团》用了整整十年。


首播时毁誉参半的《团长》


2007年清明,编剧兰晓龙和老搭档康洪雷来到滇缅边境的松山看景。


在松山,他们看到了一块墓碑。


碑不大,只有两平方米左右。


一打听才知道,这块墓碑下面埋了八千多人。


这些人,都是当年松山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


松山战役历时95天。当时松山已被日本人修建成堡垒密布的要塞,2万中国远征军十战松山,伤亡7763人,日军伤亡1250人,战斗过程极为惨烈。



听到这样的数字,兰晓龙脑袋当时轰一下就炸了。


他下意识想找香祭拜,找遍周身却未寻得,当时就把身上的烟全掏出来点上,以烟代香。


随后心绪还是久久无法平静,在旁边找了个树丛,躺了一个多小时。


当时,他就想写一出戏。写什么故事,讲什么人物,他都不知道。他只想观众看了自己这出戏之后,能够感受到他在松山待得一个小时里感受到的东西。


他想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这群即使牺牲了,也没名没姓的军人们。



彼时的兰晓龙,已经是全国最顶级的编剧。


2006年,他和康洪雷合作的《士兵突击》一上线后便爆火,王宝强、张译、陈思诚、段奕宏,剧中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红了。“不抛弃,不放弃”,更是成为无数人那年暑假的记忆。


十年前,兰晓龙写《生死线》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写好看,怎么才能受观众喜欢;十年后,他写《我的团长我的团》,心中放下了束缚,写的汪洋恣肆。


他不想写爱情,而想写写死亡,“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死亡应当有一种认知。”


兰晓龙和《团长》的主创们


投资3000万,拍摄历时170天。有《士兵突击》的成功案例在前,《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上线便被抢购。4家电视台以每集100万的天价,购买了播放权。


但没过多久,对于《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质疑,便铺天盖地而来。


在东方卫视,《团长》收视率最高值便是开播当天,之后再也没超过,甚至下降了70%。


在武汉电视台,《团长》的收视率也高开低走,播到一半被谍战片《剑谍》打败。


当时的媒体文章标题也是相当尖锐的


诸如情节注水拖沓、特效有抄袭好莱坞痕迹之类的质疑,伴随着《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卫视播出的全过程。


甚至有媒体直接开嘲:“众多批评让‘团长’自身蒙羞,更让各大卫视此前的激烈竞争变得十分可笑。”


想写无名英雄、写死亡的兰晓龙,这回似乎真的搞砸了。


不讨喜的《团长》与炮灰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收视率惨败,某种意义上是种必然。


冲着《士兵突击》原班人马这个噱头来的观众难免失望。《我的团长我的团》完全不是通常想象中的抗战剧,灰暗的色调,反传统的角色设定,让看惯了抗战剧的观众格外不习惯。


开幕第一集,没有战争场面,只有一帮溃兵在忙活着。


他们在干嘛呢?打架、内讧,还有忙着凑活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


打仗不在行,吃猪肉炖粉条很积极。当然,看完全剧再回来看,只剩眼泪


仔细看这帮人,没一个有当兵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小太爷孟烦了,北平人,学生从军。当年也是抱着捐躯赴国难的心上了战场,可惜被打丢了魂。


面对日军的坦克,小太爷果断选择装死,在刺刀下躲过一劫,瘸了一条腿,捡了一条命,却丢了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



东北军老兵迷龙,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一路被日本人从东北撵到了滇缅小城禅达。他是这帮败军中的土霸王,靠着黑市生意过着让其他人羡慕的生活。



为了一口西瓜,迷龙暴打同为老乡的李乌拉。他把整个排战友的牺牲都怪在前排长李乌拉头上,而李乌拉只是像一只麻木的老鼠,即使被迷龙爆锤,也没忘了啃手中的西瓜。



上海人阿译,少校军衔,这帮溃兵中军衔最高的一个,却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他原打算做个顺民,却因父亲在上班路上被日本兵当成了练枪的靶子打死,毅然从军。


阿译不远万里当了兵,却赶上国军一路节节溃败,从南京逃到云南。他总是有着不切实际的热情,众人中,他是最想打仗的,他想带着军队从缅甸打回到上海,而现实给他的只有失望。



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山西兵康丫,还有湖南兵要麻,还有广东兵蛇屁股,河北兵豆饼,还有从来没医好过人的郝兽医。


不论是谁,每个人都是一个样:灰头土脸,一败涂地。


迷龙形容他们的那句话很对,就是整一堆炮灰团。



对于懂行的人来说,这段开头很牛逼。


短短十几分钟的群戏,就将炮灰团的人物介绍的一清二楚。


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第一集带来的感受是,劝退。出场人物太多,缺少重点描述人物,可能看完了,还没有记住,到底哪位对哪位,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


相比之下,《士兵突击》要友好很多。第一集专注介绍主线人物:史连长、许三多、成才


这帮溃兵,在全国性的大溃败中,早已失去了信念。


要活着,要活着。就算这个信念,也成了一种奢侈。


虞啸卿的出现,让炮灰团重燃起抗日的信心。


跟炮灰团不同,虞啸卿是冉冉升起的将星,三十来岁便当上师长。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一生崇拜岳飞,梦想着有朝一日收复旧山河。


他答应炮灰团,跟着他去缅甸参加远征军,就有捷克轻机枪,有汤姆逊冲锋枪,有七九步枪,有美国产六十毫米迫击炮,有炮灰团想都不敢想的武器。更重要的是,能打日本人。



炮灰团熄灭的热血,似乎又被点燃。


即使是最混不吝的迷龙,也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一把色子输掉了自己所有家当,跟着这帮自己看不起的溃兵,加入了远征军。他估摸着,打回东北老家的时机快到了。



可运送炮灰团的运输机行至半路,便被日本人击落。


什么轻重武器也没有,炮灰团浑身上下有的只有一条裤衩,还被日本兵追击。



关键时刻,谜一样的男人龙文章救了他们。


这个男人,自称是他们的新团长 。他会说各地的方言,是个老兵油子,却信誓旦旦的说要带炮灰团回家。他什么都是偷的,衣服是,军衔是,连名字都是。


可炮灰团还是信了他,因为他说,他能带他们回家。



但即使是多智而近妖的龙文章,也没能救得了他们。


毕竟,龙文章只是个人,他没办法手撕鬼子,也没办法一枪打下日本人的飞机。


龙文章率领的炮灰团,最后在原计划坚守2天的南天门战役中,坚守了38天,整个炮灰团近乎全军覆没。没有胜利,只有惨败,一场接一场的惨败。



灰暗的底色,无尽的失败,脏了吧唧的画面,《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当年的电视屏幕上,是不讨好的。


观众们翘首以盼的战争画面也不占据主体,有的是小太爷那喋喋不休的画外音。观众们抱怨这部剧情节啰嗦,剧情拖沓,像是块注水猪肉,打的一点都不爽。


四家电视台为了抢收视率的二次剪辑,更让《我的团长我的团》变得混乱。为了争取观众,东方卫视将前三集剪成两集,让龙文章提前出场。


二轮播出时,浙江卫视还把文戏减去大半,搞出了18集纯战斗画面版本的《团长》,让不少观众对于《团长》的记忆都发生了混淆,网络上至今还流传着有50集版本的传说。


当时媒体痛批《团长》四大门


《团长》播出后,兰晓龙和老搭档康洪雷分道扬镳。


据兰晓龙自己说,是因为觉得老跟一帮人搞创作,容易重复自己,没新东西。


但也有人猜测,也许正是《团长》的失败,让这对老搭档分了手。


《团长》真的败了吗?


但,《团长》这部剧,真的失败了吗?


这些年,缓缓升到9.5分的豆瓣评分,让《团长》重新证明了自己。



也许,它只是不适应在电视台上播出。


也许,不是《团长》辜负了观众,只是没遇到理解它的观众。


当互联网视频时代来临,《团长》这块金子大浪淘沙,被年轻人发现。


在B站,《团长》和《亮剑》并列两大经典抗战剧。相较于爱看神剧的长辈们,年轻人也许更能读懂《团长》,更能理解,剧中所展现的战士们的失败、痛苦和绝望,并不意味着对人物的矮化,而是在直面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实。


这种对真实的直面和还原,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大的勇气,承受更多的不理解。但在能够理解它的人那里,也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共情。



在B站搜索“我的团长我的团”,你能看到无数粉丝制作的剪辑。



豆饼被机枪震死的画面,让无数弹幕为之落泪。



说出“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的不辣,被做成混剪,供粉丝怀念。



甚至还有一直盼着导演剪辑版,一直盼不到的剧迷,按照小说的顺序,制作了《团长》重剪版。



今年,B站正式引进《我的团长我的团》。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万人在B站追了这部剧。



不仅是播放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口碑的飙升。


9.9分,已是近乎于满分的水平,这就是B站用户对《团长》的评价。



打开弹幕,除了致敬,便是粉丝们重复刷剧后的留言。


一刷,二刷,三刷,十刷,B站的年轻人们毫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喜爱。



在B站刷完《我的团长我的团》,会发现这些年轻人格外有意思。


评论区里,有粉丝给大家科普演员的来历。



有人则应弹幕要求,讲解起电影中的反斜面工事的来历。



甚至还有当年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士的后人,讲述先辈当年的故事。



电影中不太为人注意的角色,也在评论的讲解下,变得鲜活。



电视剧拍的很认真,观众同样看的很认真。


《团长》这部曾被误解的抗战剧,在B站找到了忠实拥趸。


最近几年,经历了“流量明星+大IP”模式的反复轰炸之后,观众们开始对此感到麻木和厌倦。


越来越多潜心修炼专业能力、尊重创作规律的导演、编剧、演员,开始绽放出光彩,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看懂了《团长》这部剧,记住了这部剧。


兰晓龙想让观众们记住的无名英雄们,真的有人记住了。


相信,越来越多人会理解龙文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作者 | 边条

编辑 | Tantalus

运营 | 老贼


 bilibili长期招聘作者 

 稿费千字500到10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