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凌心,是导致心悸的最大根源
中医书友会第244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是导致心悸的最大根源。本文列出了临床上常见的导致水气凌心的几种因素,供各位书友学习参考。(编辑/闫奇峰)
论水气凌心
作者/向迪琮
水气凌心之症状,表现在疾病方面,以心悸为最。悸之为病,是外无所扰,身无痹痛,惟觉心下筑筑,跳动不宁,有时不能自主,有时又如平人一样,无它影响。
关于致悸的原由,一般多以气血盛弱,阴虚火旺,或痰火内动为主因;实则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是一最大根源。
水气凌心,在临床上有下列几种因素:
(一)因于伤寒者
《伤寒论》载:“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伤寒来苏集·五苓散证》:“伤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按太阳病,谓膀胱经之为病,其证头项强痛而恶寒。方初病时,不欲饮水;将转阳明,则欲饮水。饮水多而心下悸者,以心为火脏,水多则受制,故悸。渴者,津液已亡,故少用桂枝,多饮暖水,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用茯苓甘草汤,仍用桂枝,以通阳行水。此太阳病因水气凌心而致心下悸也。
(二)气血虚弱,因于水饮而致心悸者
临床上症见气血虚弱,心悸头眩,口渴不饮,小便短涩,此由水饮内停,即“水气凌心”所致,但与因于伤寒者略异。
余曾治黄××,女性,因患肿胀病多年,嗣见此症,当用茯苓甘草汤行水宁心。缘她病水肿日久,寒水内侵,心下水停,由于气血两虚,膀胱之阳不能温散,故渴不思饮而小便短少。盖小便由于气化,肺气不化,金不生水,则不能下输膀胱。心气不化,则离中虚,不能下交于坎,故必上焦得通,津液乃下。《伤寒来苏集》云:“桂枝色赤入丙,茯苓色白归辛,丙辛化为水运,故能通阳行水,不惟心悸可愈,即肿势亦因之顿减。”
茯苓甘草汤方,系从桂枝汤加减。因水宜渗泄,故重用茯苓利水;寒水宜温,故少加桂枝通阳,非以之发汗也。生姜则行阳散气,甘草则调和表里,故能获效。
(三)口不渴而兼呕恶,因于水饮而致心悸者
按膀胱为寒水之脏,水肿病久,蓄水不化,水气凌心,以致心悸短气,发为呕恶。
心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从膈下而上干于胸也;发为呕恶,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于口也。口不渴而欲呕,是即水停心下所致,故用《金匮》小半夏汤治其呕恶,更加茯苓利水,宜能见效也。
(四)头眩目晕,气欲上冲,因于水饮,而致悸在脐下,有如《伤寒论》中所谓“欲作奔豚”者
按水气凝结膀胱,脐间动气,时欲上冲,以致心下筑筑,不能自主,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利水镇逆。
程林解云:“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泻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以制肾水;并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求其不助肾邪也。”
(五)肾水凌心,以致心下悸者
夙患水肿,蓄饮内停,复致肾水上泛,症见心下悸而四肢厥冷,苔白不渴,头眩,筋惕肉瞤,此乃肾水凌心重症,当急用真武汤温肾制水。
《医宗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者,……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主水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者。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水无主制,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辛热,壮肾之元阳,而水有所主矣。白术之苦燥,建立中土,而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温中有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健土,制水之中有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敛,加于制水主水药中,一以泻木,使子盗母虚,得免妄行之患;一以敛阳,使归根于阴,更无飞越之虞。孰谓寒阴之品,无益于阳乎?而昧者不知承制之理。论中误服青龙发汗亡阳,用此汤者,亦此义也。然下利减芍药者,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加细辛、干姜者,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收肺气也。小便利者去茯苓,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去附子,倍生姜,以其病非下焦,水停于胃也,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只当温胃以散水;佐生姜者,功能止呕也。”
以上所举各例,皆属水气凌心以致心悸不宁,为常见疾病之一。至于病后心气虚弱,心跳不止者,则治当镇心神,补心气,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不复赘。
推荐阅读
I 版权声明
I 投稿邮箱 tg@linglan.com |
学习郭氏针灸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灵兰与郭氏针灸团队将在2020年和2021年,对郭氏针灸整个学术体系进行系统整理,对百年积淀的临床经验进行深入挖掘。
2020年灵兰已经上线《妙穴轻针治专病》网课,针对妇科、痛证、偏瘫三个专科常见病,系统讲述了郭氏针灸三代传承的治病思路和针刺手法。这门课将帮你照亮针灸盲区,盘活中医知识,快速提高针灸临床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