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徐荣斋:我的这14则“临证随笔”,是28年业医心得中,值得记录的一部分
中医书友会第4060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这篇《诊余琐记》,是笔者28年临证心得的一部分,包含了用药细节讲究,临证细节经验,饮食预防等,非常实用简洁。例如:四物汤在使用时,归多则重点在温血,芍多则重点在平肝,地多则重点在凉血,芎多则重点在升散;冠心病患者,饱食糯米糕粽或肉类,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在夏月骤进冷饮也容易导致发病。—本文约7000字,预计阅读19分钟—诊余琐记作者/徐荣斋作者介绍:徐荣斋,1911-1982,字国椿,晚年自号三补老人。浙江绍兴人,先生师从名医杨质安先生。又曾问业于曹炳章先生,析疑问难,虚心求教,深得曹先生的赏识,遂成忘年之交。先生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崇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内经》有较精深的研究。著有《重订通俗伤寒论》、《妇科知要》、《内科精要汇编》。从学医到业医,迄今已48个年头,而真正懂得钻研业务为革命、为人民,则是新中国成立28年来才开始。因此,这篇《诊余琐记》,只是28年值得记录的一部分,略予整理,作为整篇以外的零篇。一、用药制方要讲究配伍用药必须讲究配伍,不但能提高疗效,相得益彰,而且还能从这一疗效发展为另一疗效。例如,大黄本为通大便药,但与甘草同用或制用,则能利小便;用少量麻黄伍多量熟地,则但开腠理,而麻黄不汗、熟地不滞(阳和汤是一个明显的药用例)。木鳖子制尽油,能化骨节间风痰而无毒;甘遂制去黑水,能化痰核及积饮积水;茯苓得白术则补脾,得车前子则利水,得泽泻则渗湿;青皮得白芥子,治右胁痛;附子不配干姜,虽通经络而不热;附子一钱与磁石八钱同用,能温养下元,并使附子热性不致上扰。这是用药配伍的举例,制方亦然。如六味丸中的熟地能湿脾土,以茯苓、白术制之;左金丸中的吴茱萸性燥,以黄连制之;四君子汤一般用作健脾补气方,如气虚应重用参,脾虚应重用术,水湿内滞应重用苓;四物汤一般认为是血分方,在使用时,归多则重点在温血,芍多则重点在平肝,地多则重点在凉血,芎多则重点在升散。此外,又如牛膝能引热下行,亦能引其他药性下行,但如果脾经有湿,则反引湿下行而发生腿肿,若肝经有热,也能引热下行而发生遗精。这是从配伍而联系到的另一方面。二、痧瘄痧瘄系一种流行性之风温时毒,往往在几年内流行一次,其季节多在晚春,只要不是逆证(如“闷痧”及“白面痧”),调治得法,可以无死亡;如果是顺证(无并发症,不是幼婴),可以不药自愈。这是和卫生防疫部门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分不开的。痧瘄的治疗,目前已有许多好经验、好方法,一般常用药如荆、防、桑、薄、银、翘、牛蒡、甘、桔、僵蚕、地肤子、芦根等,均可随证选用。血热火盛的,加丹皮、紫草、鲜生地;痧瘄成斑块的,再加大青叶、石膏;咽喉红疼,加射干、玄参、山豆根、马勃;狂乱躁扰,加地龙捣汁冲服,并要重用大青叶。痧瘄初发时以透解为主,并须严格忌口,猪肉、鸡蛋鸭蛋黄、糯米糕饼等不容易消化的食品,都不能吃。防其滞胃肠,郁热毒,坚大便,致气机壅遏,痧瘄难以疏透,轻证转重,重证转逆。这一忌口问题,不仅痧瘄要注意,凡各种热性病都是同样。《内经》有“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张仲景有“损谷则愈”的提出,是有一定理由的。三、“有形之病”疗效差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癥瘕痞块、息肉肿瘤,以及流注之酸疼麻木,治疗有难有易。往往初起的积聚,软小易愈,久则坚硬难愈。壮年体实能受攻消药的易愈,年老体衰不能用攻消药的难愈。因此,《内经》对五脏风寒积聚的疾患,一再强调它的证因,可能古人也感觉到这一点。由于风、寒、水、湿、痰、食、气、血等积聚,凝结在某一部位,初起轻浅时,还没有固着胶结,只于对证方中酌加稀释散积等药,使气血通调,经络疏畅,收效较易。如因循失治,固着已深,或半愈停药,本病未除,兼风则引串作麻,兼寒则凝滞作痛,兼水则流溢作肿,兼痰则郁而化脓,兼食则停滞为积,气聚则成瘕,血瘀则为癥。虽然治积之药不少,如气郁有香附、延胡索、枳壳、槟榔、广木香,血积有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夜明砂、山甲、䗪虫,痰积有海浮石、半夏、枳实、胆星、白芥子、竹沥、姜汁、芒硝,水积有甘遂、大戟、芫花、二丑、千金霜;消食积有厚朴、神曲、谷麦芽、鸡内金,消肉积有山楂、莱菔子、朴硝、毛栗壳灰等。但人体有虚实,病程有久暂,在对证用药中还要注意配伍、剂量和服法,才能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地逐渐磨化。医书里以肾气丸、阳和汤治疗痔漏、冷脓流注及顽癣,子龙丸消瘰疬痰核,是促使我们运用方药的化裁通变。我最近曾以玉枢丹加香附、橘核、木通、马鞭草治疗输卵管积水,因玉枢丹方内有许多导水利气药——导水如山慈菇、大戟、千金霜、琥珀,行气如苏合油、檀香、安息香、麝香、冰片等,其他如文蛤、雄黄则为佐辅药。疗效正在观察中。四、《医医小草》中的警句宝玉珊的《医医小草》,裘吉生先生辑入《珍本医书集成》中,页数不多,其集锦式的医学警句,颇足玩味。如“滋腻妨中运,刚躁动内风。辛热耗营血,温补实隧络。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外感忌酸收,内伤戒消导。二妙不尽妙,四神亦非神。理中伤胃脂,逍遥劫肝阴。牛黄损离火,黑锡夺坎水。温养须行气,清热要活血。命方良有以,制剂岂徒然。”以上这些名言警句,各有深浅不同的理致,其中大部分是采集《叶案》的语句锤炼而成,有精粹处,也有片面处,须细致全面地去分别领会,不能胶着,胶着会有片面性。例如,“苦寒伤生气,咸润蔽太阳”,“理中伤胃脂,逍遥劫肝阴”等语,就应从药病是否的对,是否过剂的角度上理解。特别理中汤之温中益气、健脾和胃,逍遥散之疏肝解郁,均为临床上常用而有效的方子,所谓“伤胃脂”和“劫肝阴”,是用方不恰当的后果,是药不对证的反应,绝非原方或药物的弊病,这些必须先弄清楚,不能含糊。如果方证不合,任何特效药或经验方,都有流弊或后患,岂止苦寒药、咸润药或理中汤与逍遥散而已。“警句”对药和方的评议,我认为都要从适应与不适应两方面来看,不能只强调一面,反而造成错觉。五、精、气、神的生成及其脱泄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据说是道家语。但是《内经·素问》首三篇,张志聪点出《上古天真》论“精”,《四气调神》论“神”,《生气通天》论“气”,则医家也讲究它,并且分析讨论它。气有三:宗气、卫气、荣气。精有四:精、血、津、液。神有五:神、魂、魄、意与志。三气为阳,宗气即大气,积于胸中,充于周身,其功罕匹,喻嘉言、张锡纯各有专论。其体其用,当然属阳;卫气慓悍滑利,行于周身,亦为阳;荣为阳之阴,以气与津并,不同于卫气之懦悍滑利。四精为阴,体用为人所共知,而津为阴之阳,随气以行,《存存斋医话》有“津虽阴类而犹未离于阳气也”之说。液为津之属,淖泽注骨,补益脑髓;精与血同类,都赖气以温存。如果精中无气,血中无气,则精是冷精,血是死血,等于一般水液,哪里会有活力和作用。五神即五脏之神,又称“五神脏”,表现于情志活动方面为喜、怒、思、忧、恐。五神的活动,寄托于五志,焕发于人身,成为万物之灵。因此,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至宝。证之临床所见,精虚则足痿、耳聋、脑鸣;气虚则懒于言语和活动,甚或少气不足以息;神虚则头倾(头重)、视深(睁眼不起)、脑昏;神散则痛痒不知,不识人。我还看到,病人脱精多数从小便,常见下元不足的高年人;小便后或小便时陡呈脱象者,也有利尿过剂而出现危象者,联系到某些记载上的“男脱阳”、“女脱阴”,其原因当然在于纵欲,而其危机也在于脱精。至于脱气多数从大便,常见于久泻、久痢,滑泄过度,特别是衰弱病人及老年患者,还可以见于大喜后之一笑而脱,喻氏《寓意草》中有“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证”,亦是显例。脱神多数从汗孔,误汗或大汗亡阳,元气元神随阳气外脱,在重危病最后关头,所见实多,往往神随汗散,阳随阴绝,生命就此告终。无论脱精、脱气、脱神,必从小便、大便、汗孔这三个渠道走失。所以衰老病人之日久不愈者,如果见到大便泄泻,要防元气下脱。若经常汗出或小便次数增多,都是元气外泄或下泄的征兆。为了防微杜渐,必须随时对精、气、神三者给以调摄和补养。《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和《四气调神大论》这三篇,是古代论述调摄精、气、神的方法,现代大力推广的气功,对精、气、神的调摄与补益,亦多好处,不要仅仅依赖食物和药物的补养,顺此附及。六、奇经药自从李时珍作《奇经八脉考》以来,叶天士常按照奇经治病,以善用奇经药见称于后世。他曾提出:“鹿茸入督,龟板走任,紫石英补冲。”龚商年加以具体化说:“冲脉为病,用紫石以镇逆;任脉为病,用龟板以静摄;督脉为病,用鹿角以温煦;带脉为病,用当归以宣补。”此后,俞东扶、王孟英辈各提出若干奇经药,更有所增益。我认为叶氏以鹿茸、龟板、石英作为督、任、冲三经专药,是取其有促进各经脉机能的作用。由于督为阳脉,行于背部,任为阴脉,行于腹部,冲为阴阳间之脉,行于中。而鹿为阳兽,茸生于头,居最高部分,乃精气所聚,为补阳益气作用;龟系甲壳动物,属阴,板藏于腹,居极低部位,乃精血所孕,为益阴填精之品;紫石英属矿物质,能宁心定悸,温精血,其功用在煦养阴阳。对照叶氏医案用这些药所治疗的疾病,大致类似。清·严西亭、施澹宁、洪缉庵三人合编的《得配本草》中也极注意到奇经药,有“奇经药考”。该书列举42种药品为入奇经的药物,虽不能每味药都针锋相对,各称其用,但对于扩大我们对奇经药的认识和临床应用,确是有益的。摘录于下,以资征验茴香、秋葵子、马鞭草——入奇经;巴戟天、香附——入冲脉;川芎、黄芩、鳖甲——行冲脉;木香、当归、黄柏、白术、芦荟、槟榔、吴茱萸——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其中当归主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苍耳子——走督脉;羊脊骨、白果——通督脉;细辛、附子、藁本——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鹿角胶温督脉之血,鹿茸通督脉之精室;龟板——通任脉;鹿含草、杞子——补冲、督之精血;黄芪——主阳维为病苦寒热,兼治督脉为病,逆气里急;白芍主阳维寒热,带脉腹痛;桂枝走阳维,防己入阳跷;肉桂——通阴跷、督脉;穿山甲、虎骨——入阴阳二跷;川续断、艾、龙骨——主带脉为病,其中艾治带脉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升麻、甘草——缓带脉之急,其中甘草兼和冲脉之逆;王不留行——通冲任二脉;丹参——益冲任;泽兰——调病伤八脉。近人朱小南氏在“冲任探讨”一文中,也引述若干种治疗冲任病的药物。七、犀羚的代用药物的代用,自古有之,但意图各不同。例如“升麻代犀角”,“香薷代麻黄”之类。前者由于看法片面,实际效用有差距,用之者少;后者则是体现着因时制宜的合理性。近百年来,因犀、羚两角药源少,价格贵,临床应用多代以他药。乡先辈何廉臣先生常以玳瑁、紫草代犀角,黑羚羊角代羚角,他一再强调功用是相同的。太仓王雨三氏以石决明、钩藤、薄荷三味代羚角,认为疗效亦可靠。我则以丹皮、紫草、大青叶三味合用代犀角;以龙胆草、钩藤合用代羚角。近年来专用紫草代犀角,把犀角地黄汤易为紫草地黄汤,应用于妇科产后因感染而高热不退,地黄用鲜生地或细生地,丹皮、芍药照用,随证加减应用药品,疗效也很满意。由此可见,犀羚等角质药,代以适当的草药,同样能够治好病,何必搜罗犀、羚于难得的珍贵药中。八、胎动不安朱丹溪治因虚热而胎动不安者,用黄芩、白术,因此,后人有“芩、术为安胎圣药”之说。其实安胎无一定之药,当随证使用。张飞畴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