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医,如此方见胸襟:这几位德艺双馨老中医的做法,堪称医林楷模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今天发的文章与昨天正好相反,讲的是医门同道之间的正确相处之道。昨天在评论区,很多书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位书友的留言一语中的:“从医者不要轻易诋毁和点评同行,是最基本的行业底线。”深以为然。让我们看看真正德艺双馨的医者,应该是怎样相处的。

—本文约1317字,预计阅读4分钟—

会友:同行相钦见胸襟——名医相处之道(节选)

作者/张存悌
沪上名医陈道隆每日诊病一二百号,但对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
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老板知道后,恐病情有误,另请了名医陈道隆,陈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忽见桌旁有一张己经开好的方子,遂问:这方子是谁开的?

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的说:“好,后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药,管保会好。”同时退出诊费16块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真就好了。

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成为医林一段美谈。
像陈道隆这样诚恳对待同道,提携后学,医史上屡见不鲜,显示了一个名医的谦和胸怀,堪称医林楷模。自古文人相轻,医界中也有人动则“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但这只是个别俗医所为。
大医精诚,名医对于同道,多是以诚相待,谦和谨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明·陈实功“医家十要”云: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弘扬了同道相处的谦诚信条,展示了医家之间应有的道德胸襟,医史上曾留下许多同行相钦的轶事传闻。

一、同事者揄扬之

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为巨富金某治病。察之脉细缓无力,舌淡少苔,自述四肢无力,食不甘味。施诊为气虚之证,议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金递上天津名医陈方舟的相同处方,告之无效,请求换方。施遂另开一方:鬼益、杨抱、松腴、国老,嘱连服20剂。后金某病愈,登门致谢,并有贬陈之意。
施推回礼品,对金说:我不过替陈先生抄了一遍药方罢了。鬼益是人参别名,杨抱是白术别名,松腴是茯苓别名,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某愕然。
蒲辅周悬壶成都时,有梓潼富家黄某病重,星夜迎他赴诊。此前已延另一名医郭代兴诊治。郭断为阳明腑实,议用攻下。但富家畏芒硝大黄如虎狼,不敢服药,单等蒲老决断。
蒲看过病后,细加推敲,认为郭氏诊治无误。他说:“方药对证,何必犹豫彷徨,如昨日进药,今日病已解大半。如此兴师动众,真是枉费人力。”病家经此解说,服药尽剂而愈。

事隔多年,蒲老犹常提及此事教育后人,“不要掩人之美,夺人之功。”

二、不及者荐拔之

顾筱岩(1892-1968年),出生于疡医世家,沪上十大名医之一。以擅治疔疮、乳痈名满沪上,每日门诊竟有三四百人。先生医名既盛,多有求入门下学徒者,他都着意栽培。
学生满徒之时,先生都亲自赶到学生诊所,为其举办隆重的满师酒,挂上亲笔书写的“顾筱岩门人”招牌,并向大家打招呼:

“我的学生某某已经满师,今后这儿附近如患外科病,不必找我,我的学生和我一样看得好。

遇到病号来自学生门诊附近者,常介绍到其处就医。学生碰到疑难病症来求教时,先生热情指点。
这样先生可能减少了业务收入,但方便了病家,提携了后学。先生的弟子沈楚翘、顾伯平、徐精良、顾伯棠、杨川祥、顾伯华等,皆在上海各大医院以疡医著称,学生们到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他的高风亮节。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本文作者/张存悌丨编辑/王超丨排版/十三丨值班/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医书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