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苍鹤:我把写作当做一种思考方式 | 宁静微访谈

第180期 宁静访谈录 2022-03-25

【宁静说】为什么要写作?尽管新媒体让写作已不再神秘,但每一个写作者背后,都可能深藏着与众不同的答案。世界那么大,内心那么深,宁静带你去问问——

你为什么写作?


【受邀作者】点苍鹤,18年医药营销经验,微信公众号“医药云端信息”、“医药电商”创办人。深耕于医药行业政策及市场战略研究,为十几家药企提供招标政策及营销模式咨询服务。已出版《在云端谈医药》,即将出版《招商实战修炼:从菜鸟到大侠》。


这是应宁静之邀完成的命题作文,我足足拖了三周,可见写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写作是件苦差事,一篇文章写下来消耗的能量,像得了一次感冒,而写完一部书,据乔治奥威尔说像患了一场大病,要是书厚一点,非出人命不可。

写作几乎没有像样的经济回报,比如,我为《医药经济报》写了几十篇文章,目前收到的稿费也没有超过2000元。至于像钛媒体这样的科技新媒体,至今没见到一毛钱的稿费。

当然,你也知道像南派三叔、唐家三少那样的职业写手,年收入上千万不是传说。但三叔三少是何等人?那是百万中无一的超级码字机器。据说唐家三少一天至少保持20000字以上的码字量,时间按2小时划分为一个单元精打细算。而三叔则像一支蜡烛,全部能量倾注在盗墓事业上,一度精神抑郁,前段时间看到三叔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死在一米之外》,油尽灯枯。

三年前,我计划弄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就明白这个道理:文字本身是很难变现的。如果要赚钱,继续卖药就可以——好些品种已经趋于稳定,自然销售也能保持不错的现金流。为何非得把自己天天逼得像个忧郁而焦躁的文人,有人说我越来越像郁达夫了,不知道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回到主题:为什么要写作?

王朔说当然是为名为利,王小波认为自己写作还行,就写了。乔治奥威尔说是出于本能反应,不写不行。周作人则说没有任何目的,随便写写。

我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到了一个还算接近真实的答案:其实我写作是把写的过程当做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智商估计在平均线左右,甚至在某些年份,我一度自卑地认为自己太笨,看看周围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如闪电,而自己则目瞪口呆之外大脑一片空白。

解决之道是在记事本上描述现状,记录要点,找出问题,推敲出解决方案,并画图。按现在很多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方式,这是头脑风暴后绘制思维导图。

这样的工作习惯保持了很多年,特别是在1999-2004年间,天天记录工作日记。带团队之后,也需要团队成员按同样的方式来记录和总结工作。并且还每天对下属的笔记进行批示。这样一来,从记录工作要点过渡到小总结,并点评,这种文字表达结构是不是有点像完成了论坛上的一篇帖子?而这些「帖子」都是基于药品销售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原汁原味的市场一线报告。



「帖子」写多了之后,自然有了一些想法,想法不局限于自身工作,还对医药行业产生了很多思考。比如,反思医药营销模式到底能否持续?医药行业那么多曝光的黑幕,其根源是什么?


先说营销模式,对于这个问题,由于行业特殊性向来敏感。记得我刚刚出道时,公司不管在明面上的培训还是业务上的传帮带,对于药品的销售方式,总隔着那么一层,甚至和现实的操作隔了几重山。真的了解了整个行业,也是经过几番周折。

既然公司里未能开悟,营销类书籍总会有吧?然而翻阅众多医药行业的什么操作真经,营销手册之类的书籍,要么是内容东拼西凑毫无章法,要么就是高高在上空谈理论。那些书本上的见识,甚至还不及自己在实践中观察、与同行、客户之间的交流来的更为直接有效。

然而凡事都有规律可循,书本上的内容不好,不代表医药营销没有套路。现实中的药品销售,也并非是靠送钱(带金销售)那么简单,否则找个民工(这里没有贬损民工兄弟的意思,一般指代而已)就可以胜任,为何现在招聘都要学医学药的大学生?因此,行业需要既有实战的经验可以借鉴,又需要在理论的指引下将经验抽象。


另一方面,医药行业为何那么多黑幕?

这些问题,其实社会和行业内部也不乏声音和争论。看病难看病贵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在公众的眼里,医药代表就是拉高药价的罪魁祸首,医生开单提成,收受红包,与医药代表沆瀣一气。但凡医患有矛盾,公众毫不思索立马倒向患者一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伤医辱医杀医事件之后,网络上居然是一片叫好之声!

我觉得出现以上的现象非常遗憾,除了体制的原因以外,新闻媒体起到了不太好的作用。

社会性大众媒体,对医药行业缺乏了解,认识过程犹如蜻蜓点水,他们没有起码的调查和研究的态度,或者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他们喜欢「出大事」并能引爆公众情绪,情绪波动越大越有「新闻价值」,比如出厂价10元的药品,医院卖出100元;再比如,某个「医药代表」良心发现,向媒体揭秘药品销售利益链条上的惊天黑幕......

首先我得承认确有此事,而且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然而大众媒体有意无意将枪口对准了当事人,刻意放大当事人在事件中的负面作用,而对于问题的本质,缺乏起码的反思。久而久之,本属于知识分子的医生群体和拥有较高专业度的医药代表成了十恶不赦的妖孽。

显然,医药行业被大众媒体妖魔化了,而行业媒体呢?对行业的了解相对深入一些,但依然是媒体属性大于专业属性。看待医药行业的视角与处于市场一线人士还是不一样。

于是,我觉得我能做点什么。毕竟我在医药行业从业十多年,更何况我天天读报告,写报告,文字的边界显然已不局限于报告的方寸之间。

很幸运的是,这个时代,前有论坛BBS、中期有博客、今有微博、微信等等社交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在此发出声音,只要你的声音有些意思,还是有拥趸滴!

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码字两年有余,产生了百万字数的内容,内容说来说去,其实都是围绕以上两方面展开。很多人看了我很多关于医药政策,特别是招标方面的文章,以为我是药企政府事务或招标的工作人员。事实上,我从业近20年,从未干过这些岗位。政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研究医药营销模式、行业走向的敲门砖,毕竟这个行业政策性太强了,很多时期几乎就是靠政策吃饭。

当然,招标及药政方面的文章写多了,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 专家,其实不然,这个行业招标没有专家,甚至不需要专家,我觉得具备一定基础的语文能力(高中左右)再加上一些行业经验,人人都能成为所谓的专家,关键是用心。

但很多人依然找我咨询一些问题,特别今年招标任务繁重,政策频出。很多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委托我来分析招标前景及后续的营销问题,按他们的话说是我来做他们省心。用心能换来对方省心,看来写作还写出了一些副产品,还是有些价值的。


很多人由此看到了一些商业价值,纷纷劝我将之商业化,以获取更大的回报。为此,我也做了一番思考。


回头看看在创办医药云端信息之前的想法,很简单,无非就是将自己十几年的行业工作经验梳理一下,用社交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目的早已达成。这两三年的码字生涯,对自己涉及的医药营销算是做了一个回顾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未来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看法,对我而言,收获无疑是巨大的。


此外,梳理出来形成的价值观或方法论已经通过文字的传播影响了一些药企和从业者,我心甚慰,无需再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挖掘。


我一直记住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莫忘初心。写作尽管是件苦差事,但我一直在享受这个过程。


还有什么比得上人到中年后,还能找到一个值得付出的事情更有价值的呢?


宁静微访谈“你为什么写作”系列文章:

宁静:你为什么写作?

Dr.2:我们都在这个刻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