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不要过度医疗,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 | 遇见·演讲
第276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6949i79g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遇见·首位讲者 | 胡大一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等职。
做医生不忘初心,就要强调规范。我在此呼吁:不要过度医疗,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做明智的选择。我觉得一个不成熟的医生,可能每天在想我应该做什么;而一个成熟起来的医生,就会逐渐知道我们不该做什么。
晚上好!非常感谢宁静访谈录邀请我参加遇见首场演讲会。
今年是我第六个本命年。在我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我有了“八个字”的感悟。第一个叫悟道,我们这一生都在不断寻找、探索人生的道路,悟出做好自己的规律。第二个叫务实,就是人要活得真实,说实话、做实事、重实效,作为医生,就是要让广大患者获得人生健康、得到健康实惠。第三个叫坚守,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守良心道德底线。最后一个就是淡定,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活得淡定。
今天,我给大家回忆一下我自己学医、从医所走过的五十三年的历程。
1965年,我是读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6.26指示,学着白求恩走进北医的。在学医、从医的第一个十年,我是在中国最基层、最贫困、最艰苦的医疗环境下学习成长的。我先后在河北宽城、兴隆工作,也走遍了北京密云的山山水水。
1974年,我参加河西走廊医疗队,从柳园到安西、七里镇、敦煌,在戈壁滩上巡诊。1976年,又到了西藏阿里,高原的高原、雪域的雪域,担任阿里医疗队大队长,贯彻总理对医疗队的重要指示,要"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一直到今天,我们最近在援疆当中,将当年周总理的嘱托“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在央视新闻联播上做了再次的呼吁。这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强基层重预防”的非常重要的口号。
从阿里回到北京后,我先后在北京友谊时装厂、白石桥汽车厂、北京重型机械厂、北京第二电器厂,这四个工厂基层做高血压防控。培养“红医工”,在这些青年工人当中,教他们量血压,告诉他们高血压的标准,提出了“一杯水,一片药”的工作模式。每天早上我会提前告诉他,把开水凉好,把一杯水、一片药送到工人师傅的工作台前。都是非常便宜的药品,但有非常好的依从性,也取得了很好的高血压防控效果。
不忘初心,坚守当医生的价值体系,时时考虑患者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觉得选择医学这个职业,在当今更应该强调利他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对患者富有同情心,要勇于并能够承担责任。
这个责任,具体来讲是对每一个患者承担责任,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比如推动健康的公平,比如强调预防。医生是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为患者看病的本领。
坚守的目的,不是被动的等人得病。每一个人都可能得病,预防就是要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坚守责任,就是要努力推动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
我自己是医生,我父母也都是医生。刚才主持人讲的那段话,实际上不是我说的,是2013年,我母亲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敬一丹念的组委会对她的评语——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我母亲一直在医疗岗位上工作了70年,直到她98岁,离开我们的最后一天,依然在社区的医疗岗位上。
作为一个医生,一定要有很深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这也是我们北医非常优秀的传统,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母校在我上学期间,为我一生打下的坚实基础。
1985年,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第一个月,就看到美国实习医生的指导手册上有“五指学说”,这是非常需要强调、却被我们忽视的基本功。
第一个(拇指)就是问诊,是调查病情、和患者感情沟通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医生,患者是否相信你,问诊的过程非常重要。第二个(食指)是望触叩听。第三(中指)就是低成本的无创检查,比如多年行之有效的心电图、X光片等。第四(无名指)是无创伤的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比如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最后(小拇指)才是CT、核磁等。
现在有些本末倒置,上来就先做第三、四步,做成本高的创伤检查,而忽略了问诊。没有问诊的时间,忽略了这些基本功,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我多年的行医经历,体会出了看病“三部曲”,也是我非常强调的“双心医学”,心主神明,心主血脉,要把精神心理和心脏统一来看。第一要问病症,比如问病人胸疼是不是心绞痛;第二要问病人心情;第三要和患者聊聊生活、工作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把病情看得更明白、更清楚。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医患双方都希望得到一个最终治疗好的结果,我觉得医生的学习提高,一定要重视过程。
这是我总结医生提高的一个过程: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是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我想这是医生成长最突出的一个认知。
一个病人的入院诊断、出院诊断甚至最后的尸检诊断,中间有很多步骤,医生不可能是神明,医生是在不断的纠错当中,逐渐提高的。
为什么我觉得随访患者应该是医生的职业习惯?现在我们有了手机,和病人互动非常方便。没有一个医生一次就能把病看好、一次药就到位,一定是在随访互动当中逐渐纠错的。之所以要随访,就是不能铸成大错。
所以,我理解,当医生最重要的是重视过程。
再者,做医生不忘初心,就要强调规范。我在此呼吁:不要过度医疗,不要在患者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做明智的选择。我觉得一个不成熟的年轻医生,可能每天在想我应该做什么;而一个成熟起来的医生,会逐渐知道我们不该做什么。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我从1995年起,登上“健康快车”,当上“列车长”后,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做新的改革。我自己最重要的转变,可以说既是脱胎换骨,也是华丽转身。
我从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变,最终促成“双心医学”。从2012年开始,我在中国推动心脏预防康复中心建设,推动从“双心医学”到“五大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把生物医学、运动医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统一整合,运用于预防康复实践。
2012年时,全国有非常庞大的心血管病患者数量,却只有六个奄奄一息的康复中心。这一年,我们启动了中国心脏康复的二次长征。到了2016年底,发展到262个,2017年底已经超过了500个。最终走向健康、决定人健康的是后天的生活方式,而消耗资源最多的医疗卫生,没病的等得病、得病后的治疗,对健康生活的贡献最微不足道,仅仅8%。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对我人生影响很大的几位临床医生。由于他们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移,对医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知道Framingham研究,是上世纪预防心脏病最伟大的贡献,提出了危险因素学说。在五十年代,先后对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烟草进行了三大战役,在美国很快形成了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的拐点。这种经验在芬兰、巴西,反复得到验证。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WillianB. Kannel讲过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
被动等人得病,等病复发,是医疗的失败。
Pekka Puska 北卡曙光,改变了芬兰人的命运,历经不到20年,使芬兰的总死亡率降低50%,冠心病死亡率降低80%,全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10岁。这不是靠支架、搭桥、病后的医疗卫生,而是大家看到的,Pekka Puska呼吁临床医生华丽转身,推动了全民健康。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芬兰最重要的经验,这20年,主要是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有Kenneth H. Cooper,体医融合引领者和开拓者。他在1970年离开了原来医生的工作岗位,到达拉斯创立了Cooper健康中心。这依然是个医疗机构,但他只做两头不做中间,只做病人的预防和康复以及二级预防,不做治疗。他提出有氧运动是良药,建立了Cooper有氧运动中心。尽管他已经87岁,依然在诊所里工作,Cooper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运动融入医学。
所以我想,从以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也是我人生追求的最后一条道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有勇气,舍弃半边的美景,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美境。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也是我一生很实际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到,皓月当空、风平浪静,但问题是,我始终觉得自己是没有靠岸、没有进避风港、一直在海洋上漂泊的船,我的一生都在探索和前行。
我同时是走过的医院最多的临床医生之一。从1993年起,我是第一个没有了(公立医院的)档案的医生,开始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现在依然是这个状态。我所做的事情让我的生活非常充实,第一是讲健康,第二做预防,第三走基层,第四扶民营。
我想,人生恨短,一晃就第六个本命年了,所以要抓紧时间,干正确的事!
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遇见和讲者所有
转载或引用视频、图片和文字请留言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