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变酒馆,空间任我创 | 想象·一座城
“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其实有许多地方可以走走
而我们终日走在忙碌的大街上,
挤在形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见许多苍白的脸。”
——香港作家西西《土瓜湾叙事》
街道?酒馆?这两个词汇怎么会扯在一起?
原来周六晚上土瓜湾码头角道好热闹。
那他们在干什么?
“街坊们,落嚟唱K饮下酒!如果觉得我们吵,唔紧要,我们会把音量调小。”
一街坊说
“我们未来会定期每月办一会‘酒馆’,与街坊聊聊土瓜湾重建”
——主办人说
原来街坊们在聊土瓜湾重建问题,土瓜湾在哪里?
搭过海巴士经过土瓜湾道,看见土瓜湾道一带的唐楼、地铺和内街,似乎还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气息。土瓜湾名称的由来有不同说法,一个说法是土瓜湾旧日的海湾“海心岛”的形状像土瓜(即番薯)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当时那里的居民以种植土瓜为主而得名。
昔日的土瓜湾,汇聚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和住宅区,但时至今日工厂相继搬迁,老住宅区面临重建。尚存的是水电工程、废纸回收、五金店等。位于土瓜湾十三街,约有200间大大小小的车房,取代轻工业。當年土瓜灣曾是皇帝「着草」的中途站,現在也成了城市交通的中轉站。昔日原是大船廠、船排所在地。船廠早已成為歷史,街上不留痕跡。
「濃情酒館」紅色字樣燈箱照亮了黑夜。「館主」準備了擴音器、咪、投影機及屏幕,又用木櫈排出數行座位。
有街坊路過駐足,唱上兩句喝上兩杯;小朋友戴上閃燈頭飾四處亂晃。附近聚集的南亞漢不時隨音樂擺動身體或哼唱。
「濃情酒館」的搞手,是土瓜灣多個藝術團體如「軸物行者」、「青春工藝」、「織織團」、「卡卡板」等的負責人。為何今時今日興起開「酒館」?原來,與區內多個重建項目有關。
主辦團體之一「軸物行者」的工作室位於馬頭角道一工廠大廈內。負責人Paddy翻閱城規會及市建局的公開文件,發現土瓜灣區內有不少重建項目;十三街一帶的風貌,這幾年很可能將變天。
藝術家們指,舉辦第二次面向公眾的「濃情酒館」,是希望了解街坊對重建的意見。「城市規劃」或「研討會」聽起來很有距離感,他們選擇以一個更有趣及輕鬆的形式,與街坊打開話匣子。有人帶同自釀梅酒公諸同好,小朋友則可飲用梳打水。因主辦單位準備了閃燈頭飾及揮棒,吸引不少小朋友駐足,父母也連帶留步;有父親即席高歌一曲「光輝歲月」,歌藝不俗,逗得女兒很高興。
藝術家們打算定期再舉辦「濃情酒館」。盧樂謙說:「招牌(燈箱)都整埋,睇嚟今次要長期運作啦⋯⋯暫定一個月一次吧,讓街坊們有一個過來聚會的習慣,慢慢才能聊得深入。」他們指,明白了解街坊及重建不是一兩晚酒吧活動就可以達成,各工作坊的師傅及徒弟亦會一起幫忙與社區溝通,希望累積及交流街坊意見。
這個在街道上隨時「開業」的「酒館」,精神及目的或許就如其活動Facebook專頁上所寫:「我哋嘅快樂就喺街道上邊」。(我们的快乐就在街道上)
多磨建社的建築師Mark Kingsley及馬潔怡(Maggie) 協助40多間劏房設計傢俬,為基層活用細小的空間,改善生活。上年,她們受土瓜灣的土家故事館邀請,為後巷設計公用家具,方便街坊談天和聚會。5月29日第一次展示家具,並有小型發佈會,街坊反應熱烈,旁邊的頂好麵粉檔主鳳姐形容︰ 「設計好有心思和美觀,有回收桶環保,好喜歡。」
建築師Mark Kingsley(右)及馬潔怡(左)坐在多功能的長椅上
為設計裝置,她們走入基層社區,花上一年時間,舉辦四次跟街坊和年青人互動的設計工作坊,研究土瓜灣社區特質。她們發現土瓜灣有不少後巷,後巷除了通道,也是街坊聚集談天說地的好地方。
鴻福街椅子不足,街坊須坐在花盆上
她們的新裝置是放在鴻福道的流動長椅,除了可用作閒坐,亦可供旁邊的小店檔口展示貨品,椅內設回收箱,更可讓買餸婦女停泊手推車,一物四用。長椅的用料簡單,是一米長的鐵架配上輪子,方便移動,鐵架放上木櫃作長椅和回收箱,伸長約有三米,可供6至8位街坊使用。
与街坊交流
社區設計不同大連鎖傢俬店的家具,所有東西即買即砌即用,設計都有生產商包辦。Maggie須要耐心觀察和溝通。
她前後繪畫三次設計圖,再跟士多店主商討。她表示最初的設計很大件,概念是在桌子內收藏椅子和回收箱,但跟老闆溝通後,他說太重,如果要搬動就會「腰痛」,後來便加上輪子,可流動放置。
「不能離地」她強調 :“跟使用者面對面溝通,才可以知道真正用者的需要。”長椅的貨品展示功能,是希望讓旁邊士多放上貨品、增加生意,以此提供誘因令老闆可幫手管理,協成社區互助,促进土瓜湾街坊互动。
不少小朋友在鴻福道玩耍
街坊文青齐玩荷兰游戏
重新规划土瓜湾庇利街
土地正義聯盟(下稱土盟)和社區文化關注舉行「規劃體驗工作坊」,移植荷蘭流行的規劃遊戲Play the city,與近40位街坊和青年重新設計土瓜灣由市建局主導的庇利街重建項目。
透過City Gaming 將城區開發的複雜問題,
適當地簡化為讓參與者可以「玩」
土盟曾聯絡荷蘭的Play the city創辦人, 了解遊戲的精粹。這遊戲原來是荷蘭兒童遊戲,專業建築師跟小朋友解釋規劃,參考現實考慮,重新設計社區,再提供意見給政府。
他们邀請建築師和規劃師參與工作坊,參與者會先抽有角色,代入不同身份的街坊,包括:富豪,中產,少數族裔和小朋友,並有各種興趣,如:踏單車或閱讀,令他們各有想像。 與一般參與式工作坊不同,大會安排發泡膠立體模型,代表樓宇與遊樂場,老人院等設施。參加者藉討論,重新砌成心宜社區,讓不論貧,富,族裔和年歲的街坊都可住在項目內。
建築師徐小姐说︰“街坊可做發展商。”讚賞公眾設計都可塑造理想居住環境,有後高前低樓宇排列達至通風,預留地面作公共空間,但是亦有改進之處,如︰未有顧及街道。土盟成員廖思銘說︰“普通市民都可以參與社區規劃,借工作坊明白其他人的需要,包括︰小朋友和少數族裔的弱勢社群。大家亦有創意的建議,如︰混合私樓和居屋在同一大廈內。 ”最後,投票環節,超過一半的參與者表示願意回到自己在設計的社區居住。
廖指將會在土瓜灣實地舉行這類工作坊,並訪問庇利街地舖和居民,藉地區園圃計劃,鼓勵市民參與社區,反思重建。
本期透过社区重建讲述居民與居民、居民與專業者、居民與政府之間交流,应学会互相協調、調配空間權益的溝通過程。空間專業有如對話平台,拿捏各方的立場分寸,促使相互理解與折衝,並進一步想像在各種情形下未來城市變遷的可能性或是負面衝擊,形成不完美但彼此可以接受的政策共識或空間規劃設計方案,從下而上的累積起城市的發展願景。
素材来源: 香港01社区、明报
编辑:吐丝
素材源自香港01社区网站,版权归其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将删除此文
❖ 想象 · 一座城 ❖
更多“香港故事”文章回顾
(点图片即可了解)
本期[想象·一座城]关注的城市
香港的土瓜湾
多元×跨界×公益×生活
以空间为平台
传播有趣另类的公益文化
遇见多元跨界的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