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盛会,这73家一线机构如何发声? | 年会热议

2016-12-02 韩青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本文转载自公益大爆炸


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6年会闭幕一周了,相关的讨论仍在继续。和以往七届论坛不同的是,目前基金会论坛的影响已经辐射到整个公益行业,不再只是基金会之间的对话平台,而是成为整个公益行业的重头戏,参会的一线公益机构达到73家。在论坛现场,这些一线公益人也展示了机构的风采,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镜头一:

两年来,他们帮农民卖了九百多万


年会在论坛主会场外设置了“罗马街市”(点击了解罗马街市)的小舞台,排期里特意留出了一线公益人的分享环节。


“二十四城”是由论坛秘书长吕全斌(微信公众号:二黑的爸)和他的伙伴共同发起的项目,将在两年内走访国内24个二三线城市的公益机构,并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举行公益分享交流会。

“国内基金会很多去过港台日韩欧美,但又去过国内多少个二三四五六线城市?”吕全斌表示,每到一个城市,他们都会与当地的公益实践者深入访谈,以独立的视角观察、记录和分享,目前已经去过西安、淄博、银川、包头、合肥、长沙、贵阳、大连等八个城市。



24城-杨焱,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发展中心主任


杨焱是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发展中心的主任,参与过“二十四城”贵州站的交流活动,这次也在“罗马街市”上做了分享。她介绍,在生态农耕市集上消费者可以和本地生态农户、新农人面对面交流,了解每个食物背后关于健康、环保和本地传统生活的故事,建立起双方的信任和支持,推动本地的生态农业发展。


两年多来,她们共搭建“贵阳生态农耕市集”活动130余场,支持过贵州省40余户农户和团队销售农产品,实现直接销售额900余万元,在贵阳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




目前她们正将生态农业的经验运用到扶贫领域,在开展乌当区罗广村上廊道组的工作。她们调查发现,该村共有134个村民,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长期在村人数80余人,主要是中老年人和一些残疾人,因此项目重点放在老年人身上。一是做生态农业转型,降低农化的危害,让老年人吃到健康的食品,二是协助老年农户销售农产品,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贫困。


“现在机构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是能力提升和筹款渠道问题。”杨焱表示,在论坛上,她也结交了一些基金会的朋友,希望能在这两方面得到外界支持。



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已经从市区开到了田间地头


镜头二:

在冰冷的城市给打工者一个温馨的家


“罗马街市”上由和平台主持的环节,主题定为“基层公益人之声”。


和平台是由正荣公益基金会、敦和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公益天使投资平台,旨在推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初创期公益组织成长。2014年至今,和平台已与11家区域性或领域性平台公益组织合作,支持初创期公益组织(或个人)近两百家。



陕西工友之家仇小碧身着“劳动最光荣”的T恤衫和同事一起登台


来自陕西工友之家的仇小碧身着“劳动最光荣”的T恤衫和同事一起登台,先弹着吉他唱起了“想起那一年”:“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今夜梦里面,我回到故乡,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家乡的河水现在已上涨,远方的人儿还要去远方,门前的桃花现在已盛开,离家的孩子何时能回来……”



这是北京工友之家的发起人孙恒2004年创作的歌曲,在工友中广为传唱。小碧虽是90后,但十五岁便离开四川老家,辗转过苏州、北京、西安等城市,在打工路上已是一个“老江湖”,这样的经历也能让她从这首歌中获得很多共鸣。一曲唱罢,小碧开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想起那一年,和许多离开家乡,进城打工的工友一样,十七八岁,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开始一段在打工社区挣扎和奋斗的旅程。时间一晃而过,就是五六年。


那一年,我和三轮车在大明宫畔初识,那时的我,无知无畏,用仅有的积蓄将它从北郊带到南三环外。凉风在外,温暖在心。从此开始了我们在古城西安的乘风御宇。



陕西工友之家发起的“流动的微笑”

准备记录20个流动儿童的成长故事


长安街是我们尽头,村里村外是我们的自由天地。寒风细雨里,你将带给孩子们无数快乐的打印机从英特尔腾飞中心带了回来;烈日当空下,你将无数的爱心衣服从一所所学校、一个个社区安全带回中心。多少次,黑夜里,空荡荡的马路,只有你前行的身影;多少次,孩子们听到你的声音,一涌而出,迫不及待地喊出哥哥姐姐你们回来了!


可是秋风一夜,这个月的月初,这辆车丢了,寒风里,只剩我一个徒行的背影,你我再也不见。三轮车不见了,可是我们在打工社区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今后的时间里,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成长需要我们面对,而那一年的心声,会一直陪伴我们。




这辆三轮车就像公益组织的资源一样,寻找到它是那么不容易。有了资源,就可以做更多的事;缺乏资源的时候,就会举步维艰。们希望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进入到底层的社区,进入到大众化的草根公益组织,因为每个社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公益组织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小碧最后献上了一曲《心愿》,“以我们的初心不忘,见证多年以后的成长。”


镜头三:

原来不只是有钱人才能做公益


所有论坛参会者都享受到志愿者的服务,从会场引导到资料领取,几乎无微不至,无处不在,这也是本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关键之一。


负责论坛志愿者团队的机构是上海志领志愿者服务中心,致力于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志愿者服务。发起人梁清宏女士有16年的志愿者服务经验,曾在“牵手上海”担任过五年的志愿者总监。据她介绍,这次志愿者总计招募了94人,通过团队报名的有60人,有上海志仁公益服务中心、民生人寿保险志愿者服务队上海分队、中国狮子联会、第一反应等六个合作团队。




论坛召开前,她们做了三次培训,一是全体志愿者的通识培训,包括基金会论坛背景、志愿者礼仪等,二是志愿者领队培训,包括各小组活动管理、团队管理和相关应急预案等,三是岗位技能培训。根据年会的服务要求,她们将服务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将各个任务设置相应的志愿者岗位,制定各个岗位的需求和分工。为了便于各个团队内部沟通,她们尽量把每个团队分到一个组。


在和平台主持的“基层公益人之声”环节,来自上海金融学院的志愿者章梦颖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正在读大四,目前在上海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上大一时做过志愿者,再次接触公益是到公司实习。民生人寿正在做儿童阅读的公益推广,已经开拓了五个社区,课程由公司员工和实习生一块策划、执行。也正是通过这个途径,她对公益有了更多了解,“原来不只是有钱人才能做公益”。




在服务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以前他们对阅读可能没有那么注重,现在都很自觉到图书馆拿书去看,可能这就是我们做公益的一个意义吧。”


在这次论坛上她见到了很多公益界的名人,服务间隙她也找机会聆听论坛嘉宾的发言,接触了很多公益新思想、新概念,开始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公益。


和她同去的民生人寿团队的志愿者共有二十七人,“大家在付出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收获吧,我们在志愿者结束礼上做了分享,结束后不少人还提交了总结。”


镜头四:

在一个伟大的基金会里做一个伟大的项目官员


一线公益人不专指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也包括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在非公募基金会论坛的晚间酒会上,“你好,社区”项目官员周秋华作为90后公益新生代的代表,从梁晓燕老师手中接过了“火炬”,寓意“薪火相传”。




周秋华在正荣公益基金会工作了三年。2013年,她来基金会实习,做过救灾项目、和平台项目,2014年底开始聚焦在社区议题上。没有头绪,就从参访机构、了解社区开始,为合适的机构提供资助,也从中学习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和国内外几十家机构建立了联系,在此基础上发起了“你好,社区”项目,准备通过建设社区公共空间,凝聚社区力量,营造健康、互助的城市社区新生活。目前“你好,社区”已经在苏州、长沙、南昌、福州有了项目点,周秋华负责苏州和福州项目点的工作。


“你好,社区”以建设社区认知园和书院为切入点,这两个空间涵盖了亲子阅读、手工制作、自然教育、食农教育等不同主题,为居民持续提供有趣、有用、多元的公益服务,并引导居民参与营造有凝聚力、归属感的新社区。“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农园让小区居民产生联接和互动,营造一个公共空间,让社区更有人情味。”周秋华说。



参加苏州社区认知园活动的孩子们


虽然项目做得不错,正荣公益基金会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了解和支持社区营造的基金会,但周秋华却面临职业上的困惑,“和很多公益前辈把公益当成毕生的事业不同,我们年轻一辈多是把公益当成一种更有价值的普通职业。我本科时学人力资源,强调每三年都要对职业选择做一个重新规划,所以很纠结要不要在公益领域一直做下去。”


参加基金会项目官员协力营时,论坛秘书长吕全斌的一句话消解了她的顾虑,“不用管什么三年不三年,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成为伟大基金会里边一个伟大的项目官员”。从梁晓燕老师手中接过的“火炬”,更坚定了周秋华的信心。




四个镜头,只是论坛中的浮光一瞥,场外一线公益人和基金会项目官员之间的交流还有很多。在非公募基金会论坛更名为基金会发展论坛后,在基金会论坛渐具整个行业的影响力之后,期待更多一线公益人的身影能从场外到场内,声音能从台下到台上,需求能从角落到中心,这样论坛能在“高大上”的同时更加“接地气”,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因此受益。





年会精彩


徐永光:公益慈善组织不要妄自菲薄,要建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卢德之:21世纪的慈善将如何重新定义以遏制资本的“恶”?

李小云:中国公益的新使命与挑战是什么?

马庆钰:社会领域需开放资源配置及社会组织的未来发展空间

薛澜: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社会发展与治理

【视频】:智者不仅善于弘善,更善于让善意发挥更大价值

【视频】 秉持初心,做未来的创造者

徐婧:在一起,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论坛

匡鹏:慈善组织的发展和作用发挥面临着更广阔的空间

彭艳妮:公益发展的三大新趋势

杨晔:基金会如何与私营部门求同存异创造共享价值?

美国基金会协会致辞

酒会:我们如何优雅而温情地回忆和告别 12岁的非公募基金会


更多精彩,请关注论坛官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