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新机构,新变化,保证环保权威性
实心干事 科学作为
聚焦群众真关切
部门单位值守党风政风热线
我向市民来汇报
▼
2019年
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有哪些?
半年过去了
又有哪些阶段性成果取得?
今天上午(2)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旷良义在《成都面对面·党风政风热线》节目中,进行了回应。
新机构:增加“生态“二字
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党政机构改革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的有关要求,成都市组建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组建了各区市县生态环境局,成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新变化:职责职能整合
在制度设计上:完善了生态环境管理,强调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按照现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再次明确: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必须管好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
在机构职能上:整合和上收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责任,统一行使生态环境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的职责。从过去的“环境保护局“改变了两个字,叫”生态环境局“,把涉及到生态保护相关的职责职能整合到一个局。在横向上,把发展改革部门的应对气侯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和防治这一块;水务部门的排污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农业部门的指导农业面源污染等六项职责,整合划入到生态环境部门,强化了生态环境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在纵向上,上收了区市县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监测和监察职能,下移环境环保执法的职责,保证纵向环境保护的权威性。
在机构设置上:实现省以下的垂直管理,减少履职中的地方干扰,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实行的是以省生态环境厅为主的双重管理,区市县的环境生态部门直接调整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由生态环境局直接管理。区市县生态环境部门的人财物的管理权限,干部的任免权限都在成都市本级,有力避免了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涉。
2019年
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半年阶段性成果
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编制“东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意见,提速重大项目审批,截至6月21日,审批“东进”建设项目305个,总投资额455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土。
大气:截至6月21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35天、同比增加23天,优良率78.5%,未出现重污染天气,优良天数超过2013年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0%。
水:今年上半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达到81.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5个国考断面水质同比改善幅度34.31%,在338个城市中排名第18位。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其经验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选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布点建设大气、水自动监测站165个、138个,7日空气质量预测准确率超过90%。编制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清单,开发、制定成都市污染源电子地图,在全国率先建设了非道路移动源监管制度,在全国首次建立了对工程机械污染源监测的制度,摸清了工程机械的污染底数。获批了在成都设立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全国机动车污染防控提供标准规范。
审稿:主编陆晗、编辑张琳、记者陈沉
编辑:王威
往期回顾
整改进行时:13家责任单位,限期15天内完成金堂曝光问题整改!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