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的”为什么看上数据中心了?
上周,我们发表了《联想数据中心业务一季度巨亏 杨元庆:都怪市场低迷》一文。在文下的评论区中,有网友吐槽说“炼钢的都来做数据中心,市场能好的起来吗?”
从点赞来看,显然大家对此也是比较有同感的。数据中心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都需要具备对应的技术能力才行。外行贸贸然进入数据中心行业,能好么?
“炼钢的”
评论中网友吐槽的“炼钢的”,应该是指在几周前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钢集团”)高调宣布,更改9.5亿元募集资金的用途,用于向杭钢集团、富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春公司”)收购杭州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数据公司”)100%股权并对其增资投资建设运营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一期。
以上所指的“云数据公司”,原名为杭州紫金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杭钢集团与富春公司分别持有公司55%、45%股权。本是从事高强度机械用钢生产加工、钢铁轧制、金属压延业务。自杭钢集团半山基地2015年底关停后,公司处于转型状态。截至目前,云数据公司正处于IDC项目建设过程中,尚未正式开展实际经营。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确确实实是“炼钢的”转行做数据中心了。
无独有偶,就在前天(8月29日),又爆出“炼钢的”新闻:江苏沙钢集团发布公告,称沙钢集团将斥资18亿英镑(158亿人民币),收购英国数据中心运营商Global Switch(以下简称“GS”)剩余24.01%的股权,以实现对GS的100%全资控股。
这次收购其实起源于2017年6月,沙钢集团为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设定了由特钢业务转为特钢、数据中心双主业协同发展的格局。为完成这一规划,沙钢集团发布首份预案,提到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收购苏州卿峰100%股权。其中苏州卿峰即拥有GS公司51%的股份。
“炼钢的”缘何青睐数据中心呢?
数字化与一拍即合
无论杭钢还是沙钢,对各自收购数据中心的解释中,都提到了一个词——“数字经济”。显然,对于钢铁这种传统产业来说,数字化转型依旧是重要的课题之一。要不要数字化转型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如果从产业角度出发,包括钢铁在内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应当是从管理、设计、成本等角度出发,利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改进或者重塑生产流程,发展更符合现代需求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富有创新力的产品。
不过,具体到企业身上,数字化转型的含义就更广泛了一些——虽然原本业务依旧按照传统模式在走,但增加一些数字化的业务,也算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了。显然,杭钢和沙钢的举措就是如此。
至于这些炼钢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为什么不去做大数据、互联网、电商,甚至来个“共享炼钢炉”一类的业务,而是要选择“数据中心”的原因,则是因为两者一些表象上的共通点,比如能耗,比如占地。
虽然这些年来,数据中心产业褪去了高科技光环,转而被带上了高耗能的标签。但相对于钢铁产业来说,数据中心的能耗只能算是小儿科。
杭钢股份在解释发展IDC产业优势中提到,杭钢在杭州拥有1700余亩可用地及众多大跨工业厂房等丰富资源,并且已有的变电站可为数据中心提供3路独立电源——这已经超过了大部分IDC运营商积累多年的资本。
至于“炼钢的”能否发展好数据中心这一“高科技”产业,并不能简单的作出论断。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看是否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资源统合能力、市场洞察能力。钢铁企业和数据中心拥有一些表象上的相似,但能否做好这一领域,还要看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沙钢集团在2017年的收购中,就已经包括了德利迅达的88%的股份。德利迅达是一家面向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在数据中心的咨询、规划、设计、运营、维护服务等方面均有丰富经验。
新基建与新产业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钢铁企业进军数据中心,与2018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基建”概念也颇有相合之意。
基建、出口、消费是中国近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和消费均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特别在国际上对抗情绪日益高涨的今天,基建成为最为稳妥的投资渠道。
自2018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之后,中国新一轮基建投资浪潮已经到来。与以往不同,此次基建项目的重点,已经从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土木工程,转变为以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基础的信息工程。
钢铁企业恰好脚踏传统、新基建两边,在新基建的浪潮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未尝不能探索出一条由传统工业和信息科技相互结合的新产业道路。当然,这需要钢企们不要把数据中心当成自身重资产转型跑路的捷径,而是切实做到产业的信息化,方能真正开发出全新的产业格局。
IDC报告来了
声明:如需转载,请在开篇显著位置注明文章出处(来源:中国IDC圈)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