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风物 || 北区路51号,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地理学者:
于我而言,北区路51号是地理坐标——东经106.568528°,北纬29.568175°。
▲ 腾讯地图中巴蜀中学位置
历史学者:
于我而言,北区路51号是抗战时期重庆一处开放式的防空洞,周恩来作“抗战九问”演讲的地方。
▲ 左,周恩来在巴蜀学校操场作《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照片;右,现巴蜀中学内九问广场文化墙
教育研究者:
于我而言,北区路51号所标记的学校,创设了“手脑并用”的教育目标、“儿童本位”的教育原则及“教养兼施”的教育模式,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在西南地区的成功实践典范。
▲ 三四十年代,巴蜀学子学习缝纫、木工、烹饪、藤工
游者:
于我而言,北区路51号是为国家多年来源源不断培育人才的地方。
……
对巴蜀人来说,北区路51号意味着什么呢?
巴蜀学校的创建,源于王缵绪先生等一批有识之士的“教育救国”梦。当时,重庆的教育水平相当低下,老百姓处在物质、精神双重匮乏的肇始之初,学校的创设与发展为处于战争阴霾中的渝中半岛投出了光亮。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日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在春风化雨中,像润泽着甘露的桃李花一般,一天天地成长。我以学园中的园丁的资格,感到无限的欣喜,说不出的快慰。我每天精力充沛,生机盎然,呼吸到新鲜纯洁的朝气,不以为老之将至,谁知道在十五周年的早晨,揽镜自窥,亦已须鬓苍苍矣!
——巴蜀学校首任校长周勖成
▲ 1932年,重庆市私立巴蜀学校校门
这扇巴蜀学校的校门,寄托了教育前辈的追忆,承载了对未来教育的期许,是所有巴蜀人筑梦的基石。
当轰鸣的飞机声音响起,大红色的警示信号布满雾都,警报声响起,山城的人将集中奔向巴蜀学校,因为这是为数不多面向全社会开放防空洞的入口。
教室楼对面的小山坡,虽未精心建造,却充满情趣。春天桃花盛开,夏日树木葱笼。我最爱在山坡上早读,空气清新,头脑格外清醒。当我倘徉在林间小道上,眺望着远处的嘉陵江,汽笛长鸣,船只往来穿梭,爱祖国、爱人民之情总会油然而生。“祖国啊,山川壮丽;人民啊,苦难深重。”有这样的祖国和人民,怎能不催人奋进。
——巴蜀学校高1950届校友 漆文远
▲ 三四十年代年巴蜀学校校门
这里是三四十年代的家门。
时至今日,老校门还伫立在山城步道中,它的伤痕与斑驳见证着巴蜀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曾却步。
“公”“正”“诚”“朴”,支撑起王晓棠、雷雨声校友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撑起汪应洛、张焕乔校友科技兴国的信心,支撑起巴蜀学子走向未来,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难忘母校那建在山坡和峡谷中的优美校园,校内外长长的石阶,山坡上成荫的绿树,架子上那晶莹透亮的串串葡萄,草丛中屹立的未艾亭.....我更难忘母校那优良的校风:关心国家命运不忘己任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的教风、刻苦勤奋的学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有这一切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多么好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呵!
——巴蜀学校高1954届校友 漆思远
▲ 五十年代巴蜀学校校门
这里是五十年代的家门。
豆蔻年华,英姿风发的少年从这里出发,奔向远方,浑身充满干劲!
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后,巴蜀学校开始注重“双基”教学,即使在动乱中也始终坚持工作,进行有效教改,提高教学质量,为每一位巴蜀学子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重庆时代距今已四十五年之遥。人越老越愿意追忆年轻的时光,越希望找寻历史的足迹。2009年4月,我终于又故地重游,回到魂牵梦萦的美丽山城,回到我的母校和居住旧址,看着那山、那水、那草、那木、那楼、那房、那路、那桥,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巴蜀中学初1964届校友
至今都清晰地记得,我于1973年的盛夏来到北区路51号——巴蜀中学。近50年的时间里,每天从校门走进走出,亲眼见证了校门的变迁,也见证和参与了学校近50年的发展,内心是激动、温暖、自豪的,巴蜀中学早已经成为了我的家!
——巴蜀中学1973年入校执教教师 刘承慧
▲ 六十至八十年代巴蜀学校校门
这里是六十至八十年代的家门。
巴蜀教师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巴蜀学生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充满披荆斩棘的斗志。
巴蜀中学兼收并蓄的教学理念促使自己不断地探索、尝试,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以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记忆里的巴蜀是东山坡的泡桐花,在暮春时节簌簌落下,整个山坡被染成浅紫色,又在落日的余晖里披上一层跳跃的橙。
离开巴蜀的第八年,我在梦境里走完整个北区路51号,三合土的沙尘飘不过海峡,礼堂前干枯的三角梅书签却执着地传递着牵挂。
我没有再回过北区路51号,只是偶尔路过时会隔着街道远远望上一眼。书声和打闹声是一把钥匙,它将记忆的锁打开,又与很多年前的粉笔落在黑板上的声音重合。
——巴蜀校友苏介笙(笔名)
北区路51号对我一个老巴蜀人而言,会让我想起我的中学生涯和教学生涯。从前一直感恩遇到学识渊博的巴蜀教师,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才奠定了我文化知识的底子,让我即使在经历十年的文化荒漠后,也能迈进大学校园。再次踏入北区路51号,我成长为母校的老学长,成为巴蜀中学的历史教师,自1982年起扎根于北区路51号,执教育人。
——巴蜀中学高1965届校友、1982年入校执教教师 刘同凡
▲ 九十年代巴蜀中学校门
这里是九十年代的家门。
白底红字版的“巴蜀中学”鲜艳明亮,成了北区路51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世纪以来,学校飞跃式发展,巴蜀教师秉承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追赶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巴蜀学子奋发向上,成绩斐然。
我生长在张家花园,与巴蜀一墙之隔,可以说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都是在巴蜀中学的教育氛围下度过的。很荣幸能成为一名巴蜀人,并为此一直自豪着。离开巴蜀校园已十年光阴,挥洒的青春永远在我们的心里,陪伴的师长、同学是我们一生的挚友。时代在向前,我们巴蜀学子在成长,我们的母校也注定会在发展中越来越辉煌。
——巴蜀中学高2011届校友 侯星伊
新世纪伊始,巴蜀中学正蓬勃发展。时隔多年,我仍能够清晰地回想起2005年7月的那个夏天。热浪阵阵,嘉陵江畔的丝丝凉风也难以吹散我与同期到校的青年教师们内心的火热。当我们抬头看到“重庆巴蜀中学”六字在艳阳下夺目耀眼时,北区路51号的第一笔印记也自此在心里烙下。
——巴蜀中学2005年入校执教教师 刘会兰
▲ 二十一世纪初重庆巴蜀中学校门
新世纪的家门变成了圆弧形,代表着开放与包容。飞扬的红旗,领航着祖国的未来,号召着巴蜀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巴蜀人一直都保持积极进取的朝气,长存永不言败的锐气,激扬敢为人先的勇气,用青春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始终朝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受人尊敬的中华名校”的办学愿景不断努力。
上学时总爱站在校门口往江对岸眺望,那时敏思精学在这头,浮华玩乐在那头;毕业后总想回到校门前往门里面凝望,那时逐梦与玩乐在这头,似水流年在那头。我记不得校门旁的小卖铺换了几家,也不知道校门对面的楼宇是否建成。我只记得每次上学时,每次路过时,总忍不住看校门上“巴蜀中学”四个大字。那里还写着吾心安处是吾乡!
——巴蜀中学高2020届校友 广懿萱
从一张课桌到一方讲台,相遇后又重逢,长大后的我,最后成为了你。
在相似的场景换了不同的叙事身份,而这里给予过的,那些奔赴远方的希望与底气,愿如今继续沿着热爱的轨迹,让少年们也能选择勇敢和坚定。
——巴蜀中学高2015届校友、2020年入校执教教师 李妍柳
▲ 现巴蜀中学校门
这是如今的家门。
透过家门就可以看到“公正诚朴”的校训,短短四字,却是巴蜀人坚守一辈子的诺言。
BASHU
左右滑动,
掀起更多巴蜀人与巴蜀中学的记忆
北区路51号是起点。他们期待从这里开始,或是站上三尺讲台,领航芸芸学子;或是心怀社稷与担当,学成后报效祖国....
北区路51号是家。无论何时,这里温馨和谐的“家”文化都会萦绕着你;无论何时,巴蜀的家门始终为你敞开。
青春之羽,掠过嘉陵江畔,抚过万千星辰。
逐梦路上,有孤夜寂寥,有风急雨骤。回头看看,家人就在身后,长亮那束温暖的光,待你归家!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您终是巴蜀人。
特别提醒:巴蜀中学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
如需转载,敬请联络。
THE END
供稿|校友工作办公室
编辑|杨梅 余萌
审校|戴金洪 刘欣
总编|宋杰
热文回顾
• 2022艺考进行时:为梦想而战!巴蜀学长已就位,天涯海角来加油!
• 巴蜀中学纪念“11·27”重庆大屠杀烈士殉难72周年 || “中国的未来,就拜托你们了”——
• 巴蜀时光 || 没有人能拒绝“冬日的巴蜀”,期待了一整年的美好,都在这里~
• 红岩研学进巴蜀 ‖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寻母城记忆,传红色基因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您终是巴蜀人!
巴蜀中学
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北区路51号
电话 : 023-63002371
点亮“在看”,也为我们分享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