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国家科技奖公布 港校6个项目获奖

2018-01-08 港校申请中心

今日,吃瓜群众的目光都投向了科技界。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被翘首以盼多时的获奖名单也终于公开。

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两位耄耋老人: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


按照有关规定,从2017年起,每年三大奖的授奖总数由以前的不超过400项,改为不超过300项,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今年的评选也堪称“史上最严、最透明”。


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二等奖146项。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评选出的271个项目中,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科学家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共有6项。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主持完成的“聚集诱导发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通俗来说,这个项目利用分子聚集这一自然过程,建立起与经典内容截然相反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并在AIE体系开发、机制探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到国内。而从科技大国到科研强国,必须要有原创性的、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唐本忠对记者说,AIE已成为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开创并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热点研究领域。


这是香港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支志明曾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今年其余5个获奖项目是由香港科学家与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分别是: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首席教授潘智生参与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香港大学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共同完成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香港中文大学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合作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等共同完成的“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香港大学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合作完成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2017年进一步拓宽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专家推荐的渠道,同时,学术组织的推荐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推荐渠道增加了,但是奖项总数进一步减少。而且在这次堪称“史上最严”的评奖过程中,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和论文规范使用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来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沉淀积累和实践检验。


有关负责人:一是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的现象。二是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由原来的不超过20篇减少为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重质量轻数量的风尚。”


此外,在评审活动当中,所有的节点都遵循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章办事的原则,从制度层面,最大程度杜绝人为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坚持评审驻地实行半封闭管理,相关人员手机集中封存,计算机操作记录有痕,评审全过程录音录像存档等常规措施外,进一步在纪律建设上下功夫。


今年评审期间,除监督委员会现场履行监督职责外,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亲自带队到评审会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办公室也连续两年到会视察,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