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层校友寻访 | 王少英:少年挟英气,扎根基层谱新篇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着力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我校组织“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本次活动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指导思想,以“青春践行二十大,法大校友在基层”为主题,聚焦扎根全国各地基层的法大校友,讲述他们的经验,记录他们的人生,展示法大校友的精神风貌,鼓励更多的法大学子走向基层,在祖国各地播洒法治阳光。

文 | 李佳鸿

王少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4级校友,本科期间曾参加2016年中央和国家机关“紫光阁”计划,选派至最高人民法院实习。2020年研究生毕业,选调至吉林省委政法委工作,期间(2021.08—2023.08)在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挂职党委副书记。现任梅河口市杏岭镇镇长。


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随处可见的花草,

农户的房子整齐地排布在田野附近,

屋顶上偶尔升起几缕炊烟——

王少英始终记得

第一次走进金州乡双福村的场景。

时值八月,阳光明媚,秋高气爽,

地处丘陵地带的金州乡美得像一幅画。

当时的他没有想到,

他会与白山松水结下怎样的热爱。



一、心怀百姓,勇挑重任


曾经的双福村没有公路,村里远不及现在干净整洁,用当地百姓的话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几年前政府响应国家号召脱贫攻坚,省、市、县三级领导包保,至2016年年末,61户共103人全部脱贫摘帽。村村通了公路,家家连了电网,百姓能够“走出去”,村里的农产品也能“走出去”,“走进来“的王少英切身感受到双福村的变化,愈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走到群众中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尤为重要。

如何让自己成为更贴近土地、更贴近民心的“好官”,王少英一直在摸索。记得一次大雪后,乡党委书记安排工作队和各个包保村的负责人去探望农户,还叮嘱他们给买不到菜的农户送点菜,这样的细节让王少英感受到基层干部的细心,深感初来乍到的他还需要向更多前辈学习。

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之一是贫困户不能再返贫,于是定期探望农户、关心他们的生活就成了王少英的日常工作。随着基层工作不断推进,他也总结出更多了解村民、熟悉村民的好方法。家门前、马路边、田野旁,总有王少英和村民聊天散步的身影,聊一聊最近的生活,问一问他们对家乡发展的愿景,听一听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建议,疫情期间,他也和同事一起,在东北零下十几度甚至几十度的严寒天气里坚守岗位,并收获了村民的认可和感谢。这样日复一日的相处让王少英更了解百姓、更了解双福村,也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期待。


“基层工作的魅力在于,在这里工作的成就感不仅来源于建了几家工厂,种了几亩庄稼,更在于自己的工作有没有让村民满意,村民的认可度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当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王少英的心里也会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两年来,他和驻村工作队一同兴建工厂、探望农户、参与防疫,始终把百姓放在首位,也将法治阳光播撒在了乡村土地上。 



二、脚踏泥土,躬身实践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学生时代,王少英曾在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实习,他用心感受,潜心学习,虚心求教,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吉林省委政法委工作一年后,他来到乡、镇基层单位挂职,到期后主动申请留在基层任职,选择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道路。在金州乡担任党委副书记兼双福村书记助理的一年里,他协助当地干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新方案、引入新产业、开设新公司,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福村成功获评当年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在王少英看来,“落实”是基层工作的关键词,如何把政策落实落细、把方案具体到人和事,是干部的基本功。帮助贫困户改造危房时,不是简单的将政府拨款分配下去就可以,而要根据对方的房子有多大、家里有几口人、哪些地方需要改造加固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每个问题都要具体分析,每一分钱都要落到实处”,这是基层工作教给王少英的重要一课。

这份经历不仅让王少英成长为一名有真功夫、大心脏的合格基层干部,也让他收获了更多的经验,成为了他应对更多工作难题的宝贵财富。“我不清楚现在我的本事到底大了多少,但现在的我知道了一个乡大多会产生什么类型的纷争、知道了亩产多少大米、知道了贫困户人均收入多少,这都是我之前并不知道的‘常识’”,王少英在工作总结报告中写道。


随着乡村的主要任务进一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工作重心也由帮助贫困户脱贫变成谋划产业振兴,如何打造双福村特色农产品产业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少英运用所学知识协助驻村工作队成立吉双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更加正规的运营模式和便民服务优势吸引了众多客户,对双福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当年双福村经济收入成功突破了一百万元。

王少英还发挥法学专业优势,利用空闲时间为村民普法。在他看来,真正的普法不是读晦涩的法条或者枯燥的案例,而在于将法言法语与村民的基本价值观相结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法律逻辑,分条缕析,帮助村民明白法律背后的原理和精神,并将规则意识根植村民心中。


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迈进社会这所“大学校”,王少英不断学习借鉴前辈的经验,也坚持反思改进自己的做法,或许走得不快,但从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三、法大基因,初心不变


法大六年的求学生活在王少英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他遇到了最好的老师。课堂上,他们是师者,是前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中,他们是兄长,是姐姐,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聊天,仿佛这里是他们在北京的第二个家。在这里,他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和优秀的伙伴,并在六年乃至未来人生中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相互帮助,互相鼓励,共同成长,这些珍藏的美好的回忆构筑了王少英的法大内核,成为他心灵深处的宝箱,在每一个艰难或迷茫的时刻给了他无穷力量。


学生时代的王少英一直对基层治理很感兴趣,并因此通过大学生选调,到村、乡镇等基层单位挂职,开启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基层工作经历。“本领恐慌”是他选调到吉林后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无论是初到吉林在省委政法委研究室从事文字材料写作,还是到村、乡镇挂职后从事基层工作,他一度自我怀疑过,但压力给了他更多动力。他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加班学习,也多次比照优秀同事交流请教,很快赶上了步调,实现从“不拖后腿”到一度成为工作标兵的跨越。

采访时,王少英已经告别了金州乡党委副书记的工作,来到梅河口市杏岭镇担任镇长。王少英心怀为“解决乡村人才流失、城乡发展不平衡”贡献力量的梦想从省委来到乡村,这份难得的经历让他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巨变,也深感基层工作“磨破嘴皮子、踏破鞋底子”的艰辛。于他,以及无数乡村基层工作者而言,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工作大有可为。随着吉林省不断加强人才政策力度,大力支持选调生在基层施展才干,有所作为,真正做到了让像他一样的广大基层工作者能够放下包袱,扎根基层,拼搏奋斗,实现梦想。


“年轻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时对法大青年的寄语,也一直是王少英从事基层工作的精神指引。从成为吉林选调生的那一天起,王少英就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真正能够衡量人生意义的不在“官”有多大,而在于有没有为群众多做事、做实事,“如果不能为百姓多做点事,那就白做了一回公务员”。

\ | /


当年那个

背着行囊走进双福村的青年

经历了两年的历练,

已然褪去了青涩和稚嫩。

工作经历会丰富、

工作环境会改变,

始终如一的是

对基层工作的热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

无论在哪里都会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无论在哪里都会尽力为地方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王少英的期待,

也是他的决心。


原文载于《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第738期(总第1144期)


爱学习的法大人,通勤路上读博士

法大就业故事 | 李笑聪:拥抱热爱,奔赴山海

基层校友寻访 | 陶冶:矢志不渝,我实现了记者梦



法大微信【第20231027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李佳鸿

编辑:张倩倩

排版:翟飞扬

校对:甘寒阳 宋戈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



分享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