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征空间线上展厅 | 汪建伟:总是,不是全部


长征空间线上展厅

Long March Space Online Viewing Room


汪建伟:总是,不是全部


开放时间

2021年3月20日 18:00 – 2021年3月31日 18:00

(北京时间)


此次线上展厅介绍了展览中的全部作品,展览由艺术家全新的绘画、雕塑和装置构成。作品皆源自艺术家近年来转向思辨实在论和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之后的思考和工作。哲学和思想界近年来的这种转向,打破了以人类为主体的世界观,反映在实在论的领域,颠覆了人对于物、对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改变了人的立场,将物——或者说对象——置于平等的地位,经过艺术家的工作,则必然地表现为对物和世界的全新的表达。


线上展厅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20日下午6时正式启动,开放至2021年3月31日下午6时。


访问方式

复制下列链接到浏览器

http://www.longmarchspace.com/viewing_room/

或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直接跳转手机页面



汪建伟是一名少有的,将持续、发展的哲学阅读和思考,内在于艺术创造和实践的艺术家。


他曾说过,“艺术可能是一种知识、一种态度或者一个功能。作为知识,艺术与其它知识是一样的,指导着各种各样的实践;作为态度,它象征着人类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自然以及环境都可以被个人所改变;作为功能来讲,它在多样化以及开辟方法等方面的成绩斐然。”


——参考、节选自黄甫秉惠与汪建伟的访谈,2006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1》

2021
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喷漆

216L × 198W × 128H cm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2》

2021
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喷漆

255L × 105W ×144H cm


知识和艺术的同构性使得汪建伟从此不再认为知识是一套僵化的理性建构,与艺术一样,它也是可感的,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和质疑的自觉的实践。当然,无论是共时性的话语,还是考古学的机制,抑或症状式的思维,汪建伟并不否认此时福柯、阿尔都塞等对他的影响。但需要重申的是,所有的艺术实践并不是理论的视觉化结果,毋宁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检讨艺术和知识的角度和路径。


——鲁明军,《排演与形式:朝向时间的政治》,2014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9》

2020
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喷漆、不锈钢、汉白玉

164L × 70W × 170H cm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7》

2020
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喷漆、不锈钢

238L × 98W × 72H cm


通过雕塑、装置和绘画,汪建伟从不同角度的认知和感受呈现了他在以对象为导向的视野下所理解的这些物(/对象)。它们是一些来源不明、功能不明、目的不明、各种属性皆不明的物:雕塑和装置的物显示的是形态的不明、局部与总体以及其他局部之间的关系的不明、自体与空间的关系的不明;绘画中的物,显示的则是材料的不明、构造的不明、以及同样在雕塑中揭示的几种关系的不明。这些不明物似乎遵循着生物学中的“共生进化”的原则,以其表面的不明,彰显了实在世界在“关联性”的认知框架中的“被”遮蔽,或者说是退隐。


但艺术家这一阶段工作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打开遮蔽,不如说是以认识到退隐作为出发点。实际上,以对象为导向的本体论呼唤的是事物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它们的象征意义。这意味着事物不再被单一的意义所定义,而是为各种潜能所“充盈”。这便是——总是,不是全部。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15》

2020

铸铝

126L × 108W × 105H cm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16》

2020

铸铝

97L × 63W × 95H cm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17》

2020

铸铝

136L × 77W × 105H cm


汪建伟的艺术生涯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不断地发明自我的过程:从上世界80年代初写实主义的油画、到90年代对控制论和社会空间的研究,以及大量的影像和剧场的实践。这极其丰富且从不停止的变化过程,显示了艺术家如何通过不断地思考以不断地突破既有边界——以获得自由;而这自由的空间,与其说是他争取到的,不如说是他创造的,因为这个空间本来并不存在。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6》/《总是,不是全部No.11》

2020
不饱和聚酯树脂、丙烯酸喷漆、不锈钢/木材、喷漆、不锈钢

220L × 95W × 85H cm/245L × 54W × 120H cm


“我的第一件影像作品是1995年做的,是一个装置影像,有屏幕、显示器,还可以活动。这是我1996年之前一贯创作影像作品的方式。1996年时,我做了第一件独立的影像作品,叫做《生产》。我选了七个不同的城市,并在每个城市中选择一个公共场所,一个汇集的区域,这成为了整件影像作品中每个单元的主题。”


——汪建伟,《生产》,60分钟影像,《第十届文献展》,卡塞尔,德国,1997




向下滑动查看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12》

2020

木材、喷漆

198L × 108W × 88H cm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 No.26》

2020

布面油画

200 x 133 cm


“做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我相信我可能是其它的什么人或什么事。在这些影像里,我的身份为一个观察者,以一种社会学的方式,就像我在剧场中所使用的一样。我对自己的工作是否能称的上是艺术家并不感兴趣,但我总把它以一种实验的形式呈现出来。”


——汪建伟,《生产》,60分钟影像,《第十届文献展》,卡塞尔,德国,1997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No.23》

2020

布面油画

164 × 200 cm


从一定意义上看,汪建伟个人的发展是中国艺术在大方向上转变的写照,从社会现实主义到简明的人文主义,最后趋向于复杂成熟却又极度地方化的观念艺术。用最形象的话来说,汪建伟从画架走进实验室,制作了一系列宣称艺术是一种试验性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汪看来,不过是因为他看到了架上绘画是封闭性与局限性。当看到当代艺术其它的(表达)技术后,他毅然决定从以前的限定性中走出去。他的作品里,有着对当代社会日常生活背后的各种文化、 观念和道德冲突强烈的独立性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长征空间撰稿,《汪建伟,不走寻常路》


汪建伟

《总是,不是全部 No.27》

2020

布面油画、铝合金

187 x 250 cm


《总是,不是全部No.27》作品局部

更多细节图片请向右滑动

关于艺术家


照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汪建伟,1958年生于中国四川,目前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汪建伟一直在探索知识综合与跨学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尝试使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知识综合的背景下,以哲学式的质询,实践一种交叉学科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并赋予这些实践以形式。为此,其艺术作品呈现多元样式,跨越电影、戏剧、多媒体、装置、绘画和文本等领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长征空间LONGMARCH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