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粤语,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大街小巷里的粤语家常,是广东最温柔的部分之一。/图虫创意
早几日,一篇讨论广式粤语和港式粤语的文章广泛流传。热文指出,广州人到香港,只要说粤语超过3分钟,就会被听出来不是香港人。
非粤语地区的朋友表示十分惊奇,明明通用粤语的地方,口音和用词竟有这么多不同之处。粤语地区的朋友则更热衷于争论,到底谁是“正音”,谁更“正统”:香港人说广州人讲粤语像唱大戏,不够update;广州人觉得香港人讲粤语夹杂英文,懒音严重。反正,香港人来广州,一样会被认出来。
广州东山的老洋楼,这里曾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地。/图虫创意
别说香港,即使是同在广州土生土长,西关口音和东山口音也有轻微差别,芳村口音更容易听出来,毕竟芳村隔壁就是南海,按旧时可就被当做“乡下人”了。
到广州读大学,不在宿舍里闹几个“语言梗”笑话,肯定学不好粤语。当年一位来自河源的同学,母语并非白话,她问室友“你洗咗未”(你洗了没),将“洗”(sai2)念成了“死”(sei2),整个宿舍瞬间爆笑。
想逗笑广东人,一句不咸不淡的粤语就够了。在没心没肺的语言笑料里,隐藏着一条无伤大雅的语言鄙视链。就像操一口伦敦河口英语的英国中产,常常模仿粗犷的利物浦口音和纽卡斯尔的乡音一样。
语言的“势利”和“焦虑”
广州人去香港很方便,在语言切换上颇有经验。到便利店充值八达通,通常自动转到港式粤语频道:“唔该增值一百”。
诸如充值/增值、冰箱/雪柜、空调/冷气、吸管/饮管、手指/U盘、充电宝/尿袋等比较常见的用词差异,广州人都能切换自如。但遇到一些很少接触的特定用语,还是会露出破绽,难免一时尴尬。如果对方说的话里有一个英文单词你一下反应不过来,那就更有心理压力了。
不过,倘若走在旺角一带,广州人很快就会找回优越感——香港年轻人说话懒音实在过分严重。
舌根能不抬就不抬,所以前后鼻音不分;舌面能不贴上颚就不贴上颚,所以n/l不分;有气无力的时候音调使人辨认不清,有时甚至连韵尾都直接吞掉,可偏偏粤语是以音调、韵母、韵尾类型丰富为特征的——总之,他们的舌头大概是懒到出汁儿,讲话咬字松弛,少了粤语抑扬顿挫的韵味。
其实,语言是个“势利眼”,谁有钱有势它就跟谁走。
历史上,广东最有钱的是广府地区,广府最有钱的是广州地区,而广州最有钱的就是西关一带。所以,西关音成为强势语言标准,几乎理所当然。因十三行兴盛缘故,西关甚至比香港更早讲起“番话”,此时的省城可比小渔港洋气得多。
香港开埠以后,大量广府人下香港谋生,使广府白话迅速成为这里的主流语言。早年看TVB,有一系列香港电台制作的粤语正音节目,明显以广州西关口音为标准音。
时移世易,后来西关的“最富”地位丧失,而香港凭借强盛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输出,使大量华洋杂陈的港式粤语成功番位上升,反过来强势而深度地影响了粤方言的流变。你如果留意听,现在广州年轻人那一口粤语,懒音也越来越严重了。
但今时今日,比起口音是否标准、哪种口音更高级,其实广州人更忧虑的是越来越少人讲粤语。
根据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广东话为香港的压倒性通用语言,89.5%的人以此为常用语言,次位的英语占3.4%,普通话为1.4%,位列第三。
相对而言,广州人母语为单一粤语的比例呈代际下降的趋势。2017年,一份关于广州人语言态度与粤语认同态度的问卷收到300份样本,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母语为单一粤语的比例只有78.28%,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方言)者的比例为90%。
普通话在学校环境占据了绝对优势,即使是课后,粤语使用的最高比例也不到一半,并且正在进一步萎缩。调查显示,52.8%的广州人对粤语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他们忧虑粤语的使用人数逐渐减少,活力也将逐渐丧失。
城市越发达和包容,本地语言的困境似乎就越明显。/图虫创意
方言是我们共同的乡愁
广东向来是全国人口大省,而且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快,拥有数量庞大的跨省流动人口。
据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市在2018年初共有常住人口1449.8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97.87万人,外来人口551.97万人。而且,由于珠三角各地先后降低户籍准入门槛,非粤籍“新广州人”连年增加。
因此,“我是广州人,不会讲广东话”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家中若夫妻双方或夫妻一方不讲粤语,那么小孩大概率不会讲粤语。即使夫妻双方都讲粤语,一旦孩子进入幼儿园的普通话学习环境,父母很容易在家庭交流中迁就孩子讲普通话,粤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会越来越少。
广州人已经感受到语言竞争对粤语带来的冲击,这种忧虑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粤语的强烈情感。实际上,广州人对母方言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
老一辈的广东人,对粤语的感情更深。/unsplash
面对众多街访或问卷调查,他们一般配合度很高,认为广州人要支持粤语,有的甚至还会主动提出“我能做些什么?”可见,广州人把粤语作为身份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
广东是中国汉语地区少有实行双语制的省份,尽管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但只有广东主流电视台、电台以粤语为主。一项调查资料显示,82.86%的广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认为各自民系的方言较其他方言更好听,表明了广府人对自己语言的强烈热爱。
坊间还一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当年民国建立之初,粤语一票之差成为国语。对广州人来说,粤语不是方言,而是正宗汉语。它不是粤人古语,而是中原夏朝官话。粤语在演化过程中,吸收了百越语言成分,但它的主要来源和特点,还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粤语在语音方面保留了最多古汉语发音,声调方面则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之外,还衍生出一个中入调,一共有九个声调,是古汉语入声保留最完整的语言。大学读中文系的粤籍同学,考古代汉语的“平仄”部分简直身轻如燕,答案呼之欲出,语感中的自动分辨能力堪比“作弊”。
高晓松在《大城晓聚》中提到一个哈佛教授朋友,研究杜甫的,会讲汉唐古音。这位美国人到香港坐出租车,说普通话和英文司机都听不懂,最后急了就用汉唐古音跟香港司机讲话,结果两人完全交流无障碍。
所以,用粤语念古典诗特别好听,广州人自幼读诗背诗都用粤语,普通话里押不上的韵,在粤语里全能押上。
对粤语炽热的积极情感,还反映在行为上:
八成以上广州人较常使用粤语文字,就算在“乜都要快”的时代,也不惜为了准确表达自己而拖慢一点输入速度;
公司饭局转战KTV,总有一个广东人执着地点几首粤语老歌,就算在场没几个人听得懂,自己也要唱爽了才心满意足;
很多新兴网红食肆或咖啡馆,爱用粤语文字作招牌或品名,谓之“粤潮”,味道至上的广州人,通常也愿意买账。
总之,在粤语文化不再风光如昨的今天,粤语依然为广东人提供文化上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粤语,就是广东人的乡愁。
鬓毛未衰,乡音已改。/unsplash
广普,透露着广东人的开放兼容
广东人对粤语认同感最高,但不等于他们排斥其他语言。
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如何看待广东人对粤语的执着?”,黑粤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刻板印象。高赞评论中有不少人现身说法,为广东人说话。其中一位湖北网友,到东莞生活了8年,至今没学会粤语,但并不影响他的日常交流和生活。
起初,他也不喜欢粤语,而且觉得本地人排外,但生活久了,他才发现自己是被惯坏了。在他老家武汉,老一辈武汉人绝对不会跟你讲普通话,面对外地人都是满满的不屑。对比广东,排外现象比内地好很多,外地人来了都是客,一个一辈子没出过家门的老人,都能努力学习普通话,方便跟不懂粤语的人交流。
另外一位知乎用户则认为,与广东相比,川渝地区对方言似乎更执着。上到政府企业,下到路边市民,但凡接受采访,统统使用西南官话,却无人对此有意见。
比如在广州读大学的北方同学都会感受到,只要有非粤籍同学在场,广东人就不会自顾自说粤语,反而一边说普通话一边乐呵呵地自嘲自己的“广谱口音”,并请教北方同学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
这与广东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分不开的。自汉唐以来,广州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广州人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排他性,所以具有灵活变通、开放兼容的精神。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其他省份人涌入广州务工,本地人确实对粤语产生过优越感。但多年过去,流入广州的人群更为多样,加上其他省份经济发展也很快,广州人看到了外地人对广州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也看到了其他省市的广阔市场。
他们打从心里觉得,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在多元城市中生活交际的必要语言技能。这就是为什么,90%的广州人都是“双言双语”人。
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广州人对普通话和英语的评价均为正向,务实的他们认为,要多元获取知识、资讯,就要多懂一门语言。
所以,广东人对粤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倔强,执着程度可能还没他们对美食的要求那么高。总之,广东人在百分之百支持粤语的同时,也始终对普通话保持开放兼容的心态。
当然,如果有人表现出一丁点对粤语的兴趣,他们的内心就会开出花来。如果你很努力讲出一句不咸不淡的粤语,绝对可以把他们逗得十分开心,而且还一边乐一边给你正音呢。
这样温和的倔强,大概称得上可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