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前的朋友圈,我翻来覆去地看

甄米粒 新周刊 2022-05-13


大家好呀,欢迎来到《新周刊》的“碎片收发室”。


一周前,我们发起了“镜头里的故事”第四期征集——“当年拍的这张照片,她看了100次”。关于2020年以前的生活,大家送来了近1200个瞬间。都说见字如面,在翻看这些照片与文字的时候,仿佛多年不见的老友在促膝谈心。在此,诚挚地感谢你们的信任与分享。


回想2020年前,可以不戴口罩去听乐队演出,感受震动心脏的鼓点和声嘶力竭的呐喊,现场的每一个人“从呼吸到心灵都没有隔阂”。可以和久未谋面的朋友,去心仪已久的城市游走,在人群里惊叹头顶的烟火。


那时候,还有“独自一人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晒太阳、吃冰淇淋的自由和底气。那时候,街上排队的不是核酸检测,而是老字号美食,我们曾经无法忍受的漫长等待如今也成了奢望。


最后,想抱抱两位朋友。


一位是成都某所大学的@秦三,年前确诊了某种慢性疾病,在昏暗的教学楼道里偶然发现玻璃折射出来的“彩虹”,心想这或许是个好兆头,如今已经没有了影响生活的病症。感谢你战胜了病痛,一路走到这里。


另一位是来自江西赣州的@淳朴,外婆在这个月离开了人世,而自己被困深圳回不去老家见最后一面,当翻出旧照看到外婆的背影,没忍住泪崩了。想送一句村上春树的话给你:“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三月的花都开好了,预祝大家四月快乐,最重要的是平安。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



《浅橙色黄昏》
/@知信 摄于2019年/



周末傍晚的埃里温阶梯,一对年轻情侣靠在栏杆上看手机里的合照,恬静而美好。


《婚礼》
/@迪迪 摄于2019年/



2019年第一天,在自己的婚礼上,穿着白色婚纱弹了首《梦中的婚礼》。圆了从小到大关于“幸福”的梦。


《扔掉口罩的那一天》
/@Michael小益 摄于2016年/



记得2020年6月,学校取消了毕业典礼,有的毕业生甚至因为疫情连学校都没回就完成了毕业。

偶然翻到一张2016年的毕业照,大家是那么开心、那么自由,那么感慨。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像扔帽子一样把口罩彻底抛向空中,永远say goodbye。


《虚实之间》
/@wumiy 摄于2019年/



这是拍摄毕设微电影期间的一张剧照,那时候没有疫情,那时候临近毕业,那时候还不用戴口罩。

在未知的疫情之前把毕设微电影拍完了,就这样虚实之间,转眼过去了近3年。


《与小花朵们在一起》
/@MJ  摄于2019年/




2019年,我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贵州毕节一个山村小学支教一年。

一群可爱的孩子,一双双纯净的眼睛,风景秀丽的山林,纯纯粹粹毫无保留的奉献与被爱,那是我最快乐的半年。

2020年的那个春季学期,由于疫情暴发,我没机会回到他们身边。虽然还能线上见面,但是没能继续陪他们剩下的半年,一直是我的遗憾。


《落日飞鸭》
/@蛋蛋  摄于2019年/





2019年还在某大厂做互联网纺织女工,有段时间总是牙疼,就想着请天假进城看看医生。看病是托词,本质上还是想放假,和男友在医院附近发现一处城市公园,很小很雅致。

正值早春,鸭子在池塘摆尾嬉耍,尾羽荡开的涟漪上一大片落日余晖闪光熠熠。海棠花也开了一片片,风一吹就摇动起来,有人下棋,有人慢跑。与此同时手机的办公软件在叮咚作响,我的同事们在另一端用工作和热点填满时间每一个间隙,喧闹忙碌热火朝天。

突然意识到在同一分秒,城市原来可以有这么大的温差。


《大海》
/@白英俊  摄于2016年/





每次看见大海,都会忘了转身。


《无尽光芒》
/@雪落²º²²  摄于2019年/





第一次听许巍的现场,现在想想还是那样激动。如果未来还有机会,一次都不愿意再错过。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可以去听我最爱的许巍、朴树和伍佰。


《前方》
/@润七七  摄于2019年/




2011年的留学时期,在这个图书馆里找过资料、熬过大夜,考过长达7小时的考试(图书馆全封闭做考场)。

八年后的2019年,回母校故地重游,还约了老师,左手边走廊上那位西装的老爷爷就是我的导师。进图书馆的时候因为我已经毕业没有通行证了,老师特别开心地和管理员说:“这是我的学生,已经毕业了,我带她回来看看。”

那年之后,再也没有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只能通过电子邮件。英国的疫情一直很严峻,希望这位可爱慈祥的爷爷身体健康。


《在路上》
/@MM  摄于2019年/




2019年的暑假,一群朋友,结着伴去西藏徒步。

旅途快结束了,在昆仑山脚下,为大家留下了背影。

后疫情时代,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回以前的自由呢?


又见棒棒
/@哈那恰  摄于2018年/




棒棒是山城(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而如今,做这份劳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不知疫情过后,剩下的棒棒还有多少……


《生日快乐,自由万岁
/@爱吃虾滑的肖邦  摄于2019年/




2019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没错我就是“大冤种19届大学生”。这是我第一次去听上海彩虹音乐合唱团的音乐会,恰好也是合唱团9周岁的生日会。音乐会一票难求,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兼职,背着妈妈偷偷找了黄牛以两倍的价格买下。因为他们的歌治愈了我最难熬的高中生活,我很想去现场感受一下。

现场果然很棒,我数次泪目。照片上这一幕是最后大家举起手电筒汇成星海,一起唱彩虹的团歌,现在回看照片还能get到那份感动。我泪目是因为他们现场的演绎,是因为全体观众的共同感动,是因为我在这场音乐会中感受到的所谓成人的自由。

当时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去这种场合,结果一个月后疫情来了,我们的出行变得有风险,他们来广州、深圳的演出一直未能如约举行。这张照片的存在好像在证明,我当时做了一件正确且无悔的事。毕竟我们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有缘再相逢
/@孔子不知道  摄于2019年/




我曾经抑郁的时候认识了一位笔友,这是他从异国他乡寄给我的明信片。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在上面写简单而温暖的话语,我还没来得及从北京回寄过去,疫情就暴发了,我们彻底失去联系。我偶尔会看这些明信片,祈祷他一切平平安安。我也离开了生活九年的北京。有缘再相逢。


《喜乐新春
/@加冰的红豆奶茶  摄于2012年/




这是我十年前春节,拍摄的一对爷孙俩。小女孩是我侄女。罩衣是奶奶纯手工制作,围巾、帽子、烟花是爷爷外地带回来的新年礼物。被爱包围的孩子在放烟花的那一刻露出开心的笑容。


《海风的形状
/@广州辣条煲仔饭  摄于2018年/




大三那年,舍友抽奖中了越南岘港双人行套票,于是开始了我们俩的第一次出国旅游。越南很热,我一个湛江人都觉得热的那种热。下午四点多到海边的时候,浅海区密密麻麻都是去玩水的人,突然听到一阵发动机的声音,才发现有人在天上“飞”起来了,“气球”的颜色真好看。啊——放肆的夏天!


《2019的安可
/@新之助人为乐  摄于2019年/




这是2019年在澳门看演唱会喊encore的时候,希望2022年也能在线下喊出encore。


《相遇日落黄昏时
/@兜兜  摄于2019年/




201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飞奔去丹绒亚路看日落,沙滩上一家三口闯入了我的镜头。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和他继续探索这个世界,记录更多美好与温柔。


《喷泉下的小女孩
/@麦穗  摄于2019年/




2019年夏天,我拿着相机在深圳湾公园附近游荡,走到一个商场前,许多小孩脱了衣服在喷泉下玩耍嬉戏,阳光下他们浑身洋溢着的童真与快乐,深深地打动了我,庆幸我能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相伴
/@Graa  摄于2019年/




从狗儿误闯我家到现在,收养“她”已经有三年了,整个疫情期间都有“她”相伴。

想带“她”看我喜欢的风景,带“她”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疫情当前,最远只带“她”去过宜兴的湿地公园还有屺山。

三年,从小狗到大狗,“她”的生命过去一小半,我已经开始舍不得了。我会尽量用照片记录下点点滴滴。等疫情退散,还想带“她”去看看海。


《朝圣的人
/@深海  摄于2020年/




藏传佛教信徒终生愿望之一就是到大昭寺朝拜。进藏路上,很多一路跪拜到拉萨的信徒。大昭寺门前偶遇这家人,一家三代从青海来。他们在广场门口脱下风尘仆仆的旧衣,换上流金溢彩的盛装,准备入寺朝拜。


《你好吗雪人
/@毛毛吞土豆  摄于2018年/




2018年平安夜,我和妈妈出发去日本自由行半个月。第一站是北海道,我们作为从未见过雪的南方人,在那里的几天内心时刻充满着欢欣与新奇,尤其是在天狗山第一次堆雪人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

当时天气实在太冷,上山后我得不断从自动贩卖机买热饮来暖手,但是仍然坚持在户外与妈妈花时间来堆雪人,只为留下我们的“足迹”。我把喝完的热饮给它作为“点缀”,妈妈给它戴上自己的毛呢帽和围巾后也笑得像个得逞的少女。

那天旁边还有日本的小学生在老师和教练的陪同下练习滑雪,而游玩结束后下山的我却被冻得开始低烧。

转眼三年多过去,多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想再到天狗山上堆个雪人然后大喊一句∶“ わたしは 元気 です!“(我很好!)


《祈福
/@刘晓寒  摄于2019年/





千万盏孔明灯从澜沧江畔被放飞,染红了半边天。承载着人们美好期盼与心愿,一盏盏天灯飞上天际,飘向远方。那时,还没有疫情,人们摩肩接踵,笑得很开心,一切如梦如幻。


《最完美婚纱照
/@TT  摄于2017年/




十七岁相识,二十七岁结婚,婚后第三年,终于来到珠峰大本营,完成了我们梦想中的“完美婚纱照”,对视的那一刻,我俩的双眼都噙满了泪水。


《父子
/@十七  摄于2015年/




疫情前普通的一天,阳光明媚。在骑共享单车上班路上经过广和路,遇到一位父亲骑单车载着他背着书包的儿子去上学,不由拿出手机拍下这一温馨的场景。(2022年3月16日起,因旁边的广和社区出现疫情,广和路部分被管控。)


《未知的光
/@waytodeadend  摄于2019年/




当时在上海的一家小酒馆跨年,倒计时开始,全店从零零散散的数数到最后异口同声“321”,看着隔壁点起了颇有仪式感的蜡烛,忍不住赞叹这种仪式感。现在回想起来,在2020的蜡烛燃起的时候,好像没有人会真正地思考未来。



关注【新周刊】公众号,参与投票
投票活动于4月2日下午2时截止
次日上午10时在留言区公布获奖结果
前五名将获得一台小米口袋照片打印机
赶紧为你喜欢的作品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声明:本次投票严禁一切形式的刷票行为,如有发现将取消评选资格。
✎编辑 | 甄米粒
✎校对 | 黄思韵
封面 | 《海街日记》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