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他家八卦面前,汪小菲大S只是小学鸡

匹诺曹 新周刊 2024-05-12


以传统和严谨著称的英国王室孕育了历史上诸多极负盛名的八卦和丑闻。每次王室“出事”,都是以惊天动地之姿。这种以母乳般喂养全世界娱乐小报的献身精神,每每让人动容。


有意思的是,尽管英国王室和全世界99.99%的人毫无关系,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却如此牵动你我的心。这让人不禁上下求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英国王室如此痴迷?


作者 | 匹诺曹
编辑 | 尤蕾

  题图 | 推特视频截图


3月22日,英国凯特王妃发布视频,证实了自己罹患癌症的消息。在经过全球媒体历时数月福尔摩斯般的侦查和推理之后,这件事总算暂时落下了帷幕。

在过去的这几个月之中,白金汉宫门口的狗仔队可谓兢兢业业,他们在英国2月凛冽的大西洋寒风中日夜蹲守,足可以媲美18世纪美国淘金热式的疯狂。毕竟,英国王室的“瓜棚”大得离谱,只需随便拣选几个蹩脚的“小瓜”,就足以喂饱全世界的网民。 

凯特王妃近日被传出外出的视频。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以传统和严谨著称的英国王室孕育了历史上诸多极负盛名的八卦和丑闻。每次王室“出事”,都是以惊天动地之姿。这种以母乳般喂养全世界娱乐小报的献身精神,每每让人动容。

有意思的是,尽管英国王室和全世界99.99%的人毫无关系,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却如此牵动你我的心。这让人不禁上下求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对英国王室如此痴迷?

英国媒体对凯特王妃的报道。

王室权力越小,
就越受民众爱戴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从这时起,英国的国王就开始了统而不治的阶段。王室必须受法律约束,被内阁制衡,没有实质统治权。

简言之,“王室权力越小,就越受民众爱戴”,这个规律可以被视作英国王室的生存法则。

18世纪末,爱尔兰政治理论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提出自由保守主义思想。他认为英国代表着尊重传统的渐进式改良主义道路,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英国的自由主义宪政保护着不同阶层的权利。这一思想深刻影响着英国政治,也让英国始终处于反激进变革的自由主义之路上。

英国思想界普遍认为,君主立宪制的最大好处在于民选政府可以限制王权,但与此同时,君王也可以制衡政府滥用职权,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室是英国政治传统框架里的一部分。对此,英国人不是接受,而是彻头彻尾的接纳。近年来,英国王室的民众支持度达到顶点,主要依托于这70年来伊丽莎白二世的个人魅力——她被认为是极具工作伦理的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每年要出席2200次正式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交访问活动,平均每天6次,每年要处理近5万份公函。她一年要在茶会、国宴和酒会等场合招待7万名各国人士,举行22次授勋仪式,向大约2600人颁授爵位、勋章。

当地时间2021年3月6日,英国王室发布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走过英联邦国家旗帜照片,以迎接即将到来的英联邦日。

根据历史学家罗伯特·莱西(Robert Lacey)的说法,伊丽莎白二世认为,授勋是她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前,曾有人问,英女王除了打破在位时间纪录之外,还有什么成就?其中一个回答是:伊丽莎白二世是一位政治家,但她最大的政治成就是尽量不触碰政治。伊丽莎白二世担任女王的70年间,是英国王室权力最小的时期,这也让英国王室受到全国民众的爱戴。

王室传记作家彭妮·朱诺(Penny Junor)说,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王室一直以“模范家庭”的身份出现。作家爱德华·欧文(Edward Owen)则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君主制寻求一个“更非正式、更平易近人的家庭形象”,这样在不稳定的时期能对国家产生团结作用。

2011年4月,英国《卫报》曾随机调查了1003名英国成年公民,结果近七成人(67%)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得英国在全世界受到尊重。90%的受访者相信,未来十年英国仍然需要君主,超过一半的人则认为君主这一角色将会延续50年。

尽管对政治涉及较少,但《旁观者》杂志的资深记者詹姆斯·福赛斯(James Forsyth)还是精辟地总结出王室家族的本质——“软实力资产”。英国人认为,英国的强盛是从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的,“维多利亚时代”是日不落帝国巅峰时期的象征,而王室则是这段岁月的见证者。在英国人看来,王室代表了英国文化的精髓,是帝国荣耀的象征。

“这是一个由威廉和凯特、
哈里和梅根、查尔斯和卡米拉
组成的真人秀”

尽管英国王室成员总是把自己紧紧地包裹在挺括的切尔西风衣或是古板的同色系套装中,尽管他们看上去有着与当今世界格格不入的老派作风——动辄屈膝行礼,嘴里谦卑地呼唤着“Your Majesty”(女王陛下),但这些人在制造花边新闻这一领域却长年保持着“勤勉”的作风。

1936年,爱德华八世即位。据传,这位国王在遇到挚爱辛普森夫人之前,已经与数名女性公开有染。而他俩天雷勾动地火时,辛普森夫人还未离婚,尽管此后她为爱德华八世离婚,但是英国国教(圣公会)拒绝接受自己的首脑迎娶两次离异的女子,且还是一名美国平民女子。

压力之下,爱德华八世选择妥协,即辛普森不享受王后头衔,其子女剥夺继承权。但英国政府和教会以及英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政府都明确公开反对。在抗争了336天之后,爱德华八世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个主动退位的国王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情路同样令人啧啧称奇二战后,玛格丽特公主爱上了国王的军事副官——一名年长她16岁,已婚且育有两子的皇家空军上校彼得·汤森,受到了来自贵族、教会诸多的打压。最终玛格丽特未能如愿,而是在家人的安排下选择下嫁给摄影师安东尼。婚后,她本人多次出轨,而安东尼也是如此。在结婚18年后,安东尼选择主动提出离婚。此后玛格丽特孤独终老,在2002年就离开了人世。

查尔斯王子的故事则更为曲折。早年,查尔斯便与现任妻子卡米拉相恋,但是由于卡米拉家人的反对,他俩不得不一别两宽。很快,查尔斯就发展了一位新女友萨拉。后来他竟然看上了萨拉的亲妹妹——时年16岁的戴安娜·斯宾塞。但结婚之后,查尔斯一直与卡米拉藕断丝连,直到戴安娜因车祸去世8年之后,查尔斯与卡米拉才喜结连理。

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

在外媒整理出的英国王室的花边新闻/丑闻清单中,我们得以感受到这个王室家族在维系皇家体面上的屡次失败。

“查尔斯与情人卡米拉的亲密电话交谈浮出水面;安德鲁王子与夫人分居;小报上出现了赤裸上身的公爵夫人(安德鲁的妻子)被另一名男子吮吸脚趾的照片;安德鲁王子与被定罪的性犯罪者杰弗里·爱泼斯坦的友谊和性虐待指控,以及他在2021年诉讼中的不道歉行为,使得王室成员受到越来越多的审查;2019年6月,几位倡导环保事业的王室成员因‘商务旅行的碳足迹增加了一倍’而受到批评……”

“2020年3月31日,哈里王子和妻子梅根正式退出英国王室公职,在美国开始新生活。2021年,梅根和哈里王子在奥普拉的访谈中声称,他们在王室中遭受了压制。梅根眼中含泪,诉说她在王室受到的欺凌,爆料英王室存在种族歧视。她的孩子没出生时,王室内部对他们的儿子阿奇·蒙巴顿-温莎的肤色存在‘担忧’”。

伯明翰城市大学黑人研究教授凯欣德·安德鲁斯(Kehinde Andrews)表示,“王室在种族问题上有着糟糕的纪录”

历史学家罗伯特·莱西(Robert Lacey)认为,这些丑闻“让任何声称自己是家庭生活典范的说法都付诸东流”,并导致公众在1992年温莎城堡火灾后不愿支付维修费用。另一场“公关灾难”是王室对1997年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去世的最初反应——拒绝哀悼。

但从历史上看,王室和媒体总是相互受益的。王室家庭利用媒体与公众沟通,而媒体则利用王室来吸引读者和观众。然而,随着电视的出现,媒体开始减少对王室隐私的尊重。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变得更为严重。有评论认为,数字媒体的兴起破坏了媒体与英国王室之间的关系。 

娱乐记者兼作家艾琳·卡尔森(Erin Carlson)写道,“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新闻环境几乎创造了一个真人秀……这是一个由威廉和凯特、哈里和梅根、查尔斯和卡米拉组成的真人秀。我们会黏在手机屏幕上没玩没了地看八卦。”

凯特王妃在社交媒体发布家庭合照,引发造假风波。

“与其信奉君主制,
还不如领养一位父亲”

BBC内政新闻总编辑马克·伊斯顿(Mark Easton)在《为什么英国喜欢君主制?》一文中写道:“为什么一个对其他机构(议会、金融城、新闻界、警察)如此愤世嫉俗的国家仍然如此忠于君主制?无论共和党人怎么想,在英国,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女王臣民表示他们想摆脱王室,这一比例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化。”

调查机构益普索•莫里 (Ipsos MORI)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1969年,英国人对共和国的支持率为18%,1993年为18%,2002年为19%,2011年为18%。四分之三的英国人口希望英国保持君主制——民意调查人员将这一发现描述为“可能是我们测量过的最稳定的趋势”

伊斯顿表示,考虑到女王60年前登基以来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化,一个继承特权的制度竟然能维持其受欢迎程度,这令人震惊,“我们国家对一个似乎与现代自由民主的精英原则相悖的制度保持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这是为什么?”

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乔斯特(John Jost)在他2020年出版的《制度的正当性》一书中写道,人们倾向于坚持传统和长期存在的社会制度,这些传统和制度证明了人们对秩序、安全和可预测性的渴望。 

英国宪法权威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表示“真正的君主制”所必需的是“神秘的崇敬”。君主政体代表了抵御快速而可怕变化的堡垒,不论外界如何轮转,正统永远可以在这里保存。

伊斯顿对此的回应是:“与其信奉君主制,还不如领养一位父亲。”

在伊斯顿看来,英国人总是选择用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为借口,来反驳外国的理性主义。“罗马人给我们带来了笔直的道路和十进制。他们一离开,我们就回到了极其复杂的帝国制度和蜿蜒的乡间小路上。”

伊斯顿直言,英国人不喜欢直线。当英国人看到国家边界笔直的美国地图时,会感到遗憾。“白芝浩明白,我们的身份是在乡村小路的曲折中找到的,而不是在高速公路的实用主义中找到的。我们的治理体系也是如此。逻辑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伊斯顿写道。

有意思的是,美国从1776年开始,便拒绝将英国王室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并通过战争摆脱了王室统治,但美国人却从未放弃对王室的热爱。

哈佛大学民俗学教授玛丽亚•塔塔尔(Maria Tatar)认为:“君主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圣杯(Holy Grail)般的存在,因为这是财富、权力和魅力的终极体现——所有这些都是在乏味的家庭环境中找不到的。”

英国王室并不是唯一一个吸引美国公众想象力的王室。1956年,费城演员格蕾丝·凯利嫁给了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引得数百万美国人观看了录播仪式。

美联社记者德普蒂·哈吉拉(Deepti  Hajela )认为,美国对名人文化的狂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他们对王室家族的热衷——2021年3月7日晚8点,1700万美国人收看了奥普拉对哈里王子和梅根的访谈。 

哈里王子和梅根接受采访。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乔安妮·B.弗里曼(Joanne B. Freeman)认为,美国人可以“以一种没有罪恶感的方式”对王室感兴趣,“因为这是‘他们’的事儿,不是‘我们’的事儿,就像看选美比赛一样” 。

此外,人们普遍对远高于自己的社会阶层感兴趣。所以卡戴珊、希尔顿家族以及比弗利贵妇系列的真人秀永远不缺观众。人们对财富、地位和名人丑闻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能让我们远离烦恼重重的现实生活。

回到文章开头。在消失88天后,凯特王妃终于出现在镜头前,但她的憔悴似乎并没能换来过多的同情心。正相反,无数疑惑接踵而至——“为什么威廉没有陪在她身边?”“头发看起来不对劲”“恕我直言,王室找了一个替身,这不过是AI换脸”“左脸没有酒窝”“毛衣上的条纹竟然在椅子上投下了阴影!”“她的嘴变小了,下巴变大了,这不是同一个女人。”……

凯特王妃发布视频,证实自己患癌。

还是那句老话,一入侯门深似海。我们只能希望,凯特不是下一个戴安娜。


读完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