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极致成诗 | 陈仁毅著作《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出版背后

2016-10-10 程香 退藏


在人的一生中,

如果没有经历过从「心静」到「安定」的生命状态,

那精神质量中的唯美「意境」要如何出现?

——陈仁毅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



程香 |  《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主编


1984年生于湖北,

2010年创刊《古典工艺家具》,该刊现已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

2016年创办退藏文化,专注于家具文房艺术品的媒体传播与分享。

2015年开始参与《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一书,见证该书出版的全过程。

本文记录的即是出版过程中的点滴与感怀。


极致成诗

文/程香



 

2011年。一个普通的周六上午,我收到一条短信:“程香你好,我是陈仁毅。收到你的采访提纲,可以电话回答你的提问!”


当时还在周末懒觉中迷糊的我,立刻弹跳起来,洗把脸,清醒过来,备好纸笔,在脑子里匆匆过了一遍采访主题。然后回复他:“我准备好了。”


片刻,一个陌生的台湾号码拨过来。迷人的男中音,普通话讲得很好,词汇量很大,逻辑性强,每一个问题都能快速切中重点,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实在是我们当记者的最梦寐以求的采访对象。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春在”。我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一天,这样一个普通的周末,竟是我结缘“春在”的一颗种子。



2011年10月,《古典工艺家具》采用“春在”家具作为封面图。



 

有了第一次的愉快采访,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在知道越来越多“春在”的故事之后,我发现了陈仁毅的另外一个身份:接触古董家具近30年的资深行家、艺术品顾问。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这才是他的主业。“春在”,只是副业,做的是一份情怀。


每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在国外。穿梭于各个国家的拍卖会与藏家之间,以及博物馆、美术馆之间(他将这种工作模式称之为“旅行”)。还有一小半的时间,用来经营“春在”,也就是这本书的缘起与主角。


我也是后来才慢慢明白,为什么“春在”的设计,与所有新中式家具设计都不同——无论是家具,漆器,陶瓷,还是小物件,都漫出一股浓浓的文人气。


文人气,是很虚的。很难用具体词汇来形容这种感觉。但是,去过“春在”展厅和会所的人,见过“春在”设计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这种气息。


我也是后来才慢慢明白,那种文化的气息由内而外向外弥漫的感觉,都是因为春在的灵魂陈仁毅。

 


 

了解过陈仁毅的履历过后,也就不难想像,春在的气质从何而来了:


-1985年,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首发后,大陆老家具的价值被全世界看见,像铲地皮一样被扫货。那个疯狂的年代,陈仁毅亲历其中。


-1987年,他从台湾到大陆,第一个十年,在广东中山,经营老家具。过手、拆解的老家具实例,数以万计。


-1995年,开始从老家具拆解中总结新发现,并运用到新家具设计中,建立“春在”的原始雏形。


-2003年,离开广东,来到上海拓荒。租下郊区的18亩地,亲自设计,打造了人文气质十足的花园会所。


-2004年,正式成立“春在”品牌。从此,春在的故事就这样徐徐展开了。直到今天,“春在”依然是当代家具设计史上不能忽视的一抹亮色。

 

二十多年的老家具拆解经验,近三十年的全球旅行经验,亲历了中国家具从苏醒到快速消失的辉煌年代,也参与了西方一场又一场重要的拍卖。看到了中国家具在全世界的特殊价值,也看到了当代家具设计的狭窄与不足。


就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说:“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四十岁以后,有几个问题常常浮现在陈仁毅的脑海中:接触了这么多艺术的美好之后呢?经手过这么多家具的美好之后呢?拆解过这么多结构的美好之后呢?看过了这么多生活的美好之后呢?


于是,不知何时,油然而生的,他有一种使命感:既然有幸看过那么多老家具的美好,既然当代家具设计需要一个新的注脚,那么,我来出一份力吧!



2012年6月,《古典工艺家具》杂志再次采用“春在”家具做封面。


 

 

当你站在他的作品面前,透过那一件件的设计,你能看到,春在是有根的。你能看到作者的思想、态度、经验,以及对当代美好生活的期待,都在透过作品跟你发生对话。


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在这样一个日趋浮躁的当代设计氛围里,却是再也难挑其二了——为了快速被发现,设计师多会走捷径。哗众取宠、断章取义就能出名,谁会愿意安安静静地做设计,而且一做就超过十年?


陈仁毅是固执的人。他认定自己应该为当代家具设计留下一些注脚,至于注脚如何书写,那是后世评说的事。而当下,他只管沉心去做。


因为,他心里明白,即使道路迂回,只要目标坚定,总有一天,终会抵达。



“春在”赞直系列作品(摄影:氓卡)



 

陈仁毅是我见过最像诗人的人。


2013年夏天,一次访漆之旅,他第一次来福建,前后一周,我和同事全程陪同。


2015年至今,为了出版这本书和新品打样,他更是每个月飞一次福建。于是,非常幸运的,我有很多机会见到他。


常常在完成当月的工作之后,我们会安排半天到一天的小旅行。有的时候去郊区的小山上走走,有的时候去两三个小时车程的大山里呼吸。


是的,他很喜欢山。一进山,就浑身充满力气,他称之为“充电”。一座老房子,一棵古老蓬勃的树,一扇挺拔精神的窗棂,一块斑驳沧桑的巨石,一片枯枝败荷,甚至几根攀枝错节的树根,他都能蹲下来细细研究半个小时。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菜溪岩。那是福建仙游的一处景点。一条小溪自山中缓缓流下,爬至半山腰,遇一片颇具规模的瀑布,瀑布下是一大片岩石。他喜欢极了,掏出随身携带的小相机,拍了半天的照片过后,干脆躺了下来。


那是初夏的一天清晨。因为我们赶得早,景区又荒凉,整个山谷只有我们三四个人。太阳初升,天蓝如镜,亮得睁不开眼。放松身心,躺在岩石上,瀑布就在身后,风起时,飘过一阵细细密密的小雨丝,落在脸上,凉凉沁沁。好像不小心跌入了仙境。


下山的时候,我们在景区小商店买了冰棒和零食,带着坐到了溪边。他脱掉了鞋子,双脚浸在水中,一边啃着冰棒,一边笑得脸上荡出了皱纹,满足得像个孩子。


后来,我才知道,陈仁毅将类似这样的旅行经验,悄悄融入进了他的设计之中。他是一位诗人,只是书写的方式不同——别人用笔,而他自己就是笔。



山里的诗意。(摄影:程香)

 


陈仁毅也是我见过最追求极致的人。


在这本书中,细心的读者可能常常会读到“精致”“极致”这样的词汇。这并不夸张,因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追求着极致。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照片,甚至到了后期,每一页的排版,直到印刷上机的每一次调色,他都从头到尾亲自参与。排版时,看到很多过去的旧照片,我感叹,十多年前装修的展厅,现在来看也丝毫不会过时。十多年前的照片风格,和现在新拍的,竟然也毫不违和,有些场景和细节,还能看到惊人地相似。


这是因为,每张影像背后,站着的,都是同一个人。


他不会用电脑,但是为了版面的感觉和准确,他花了四五个月时间选照片,最后从几万张照片里选出了一千张,后来又忍痛扔掉一半,选了500张。到了后期排版阶段,他又用了两个月的晚间休息时间,将万里挑一的照片,一张张配到合适的章节。因为每一篇文章的样子,他脑海中已有画面,所以配完照片,他先是用电脑文件夹将照片摆个大致位置,然后又亲自用笔,在纸上画出版面的样子:这一页,用几张图,摆在什么位置,文字放在哪里,他都一笔一划地勾勒出来了。


他的助理Tina说,不是只有做这一件事,这么多年来,对待所有的工作,他都是拿出百分之两百的态度,在能力范围内,事事做到极致。


今天我们看到的春在设计作品,每一件,都是他亲自构思,亲自执笔画图设计,亲自监督打样,修改定型,到产品命名、设计说明,每一个细节,都由他亲自来做。


这其中,他又熬红了多少次眼睛,又添了多少白头发,是我们旁观者无法想像的。




每一篇文章,每一幅照片,甚至到了后期,每一页的排版,直到印刷上机的每一次调色,他都从头到尾亲自参与。(摄影:程香、林晓青、氓卡)


 


出版做到后期,细细碎碎的事情特别多,加上原本的艺术品顾问业务,他变得非常忙碌,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


有一次,白天他忙着和工厂看打样,和摄影师氓卡在现场调整最后一次拍摄,和美编调整版面,稍有一点空,还拿着新的展厅设计图和新作品设计图细细研究,除了吃饭就是工作,连午休也没有。原本他口述、我描写的图片说明,直到晚上才有时间做。


晚上十点,结束白天的几大桩工作后,我们约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厅见面。


“你和Tina先等我半小时,我上去洗个澡就下来。”


半个小时后,他穿着T恤休闲裤下来了,再仔细一瞧,脚上穿的居然是酒店的拖鞋!


我和Tina忍不住笑。他却像换了一个人,笑容满面,精神焕发:“忙起来的时候,我经常是这样,早上一份工作,中午一份工作,下午一份工作,晚上洗完澡,再一份工作!”


当晚,他讲述图片故事一直到夜里12点。


次日,在餐厅早餐时碰到他,得知他后来又工作到凌晨2点才休息。更可怕的是,他连早餐时间也没有放过:杯碟前,还摆着一个本子,想起什么,马上就在上面写写画画。后来,这些涂涂画画的笔记,给了我:“这是补充的片段随想,可能有些能用到图注里。”


我曾经问过陈先生,为何50多岁了,还在这么拼?


“自找的。”他笑答,“没办法。”


陈仁毅手稿。里面细细碎碎地记录了出版文章笔记、手绘图稿等。


 


Tina告诉我,在这本书的出版之前,他还有好几大套出版计划。有谈宫廷文化的,有谈文房器物的等等,题目列了一大串,打算一本一本地慢慢做。


这本书的收尾阶段,Tina问陈先生:“先前计划出版的书,还出吗?”


“不出了。”他直摇手。有点赌气,也颇为疲倦和无奈。


后来在聊天中,他也曾在不经意间感慨:“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也可能是最后一本了。”


2016年9月,陈仁毅第四次来到杭州影天印刷厂,校色调整。(左起:程香,Tina,陈仁毅)


 



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是最后一本。


毕竟,拥有那样丰富开阔的收藏经验,而且有书写表达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想,等迈过这样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过后,当他捧着散发着纸墨香的第一本书,内心或许有蠢蠢欲动的冲动,就像他自己的两句玩笑话:“自找的,认命吧。”


只是,依照他那样吹毛求疵凡事追求极致的性格,第二本书,恐怕要让大家久等了。



2016年10月1日,第一批赶制出来的《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成品亮相香港苏富比预展现场。


 


诗书化境,

始之于落花,

而止于「春在」。

 

“春在”名称的发想,源自于清代鸿儒俞樾先生的诗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意指时光流逝,但美好的记忆与文化余韵犹存。


这句诗非常简短,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品牌Slogan,也表达着陈先生对中国当代家具设计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明代有明代的美好,可是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清代有清代的美好,可是那个年代也过去了。当代家具的美好和新的文明,要靠我们自己创造。


如果一个“春在”,让一千个人的生活美好一点点,那么一千个“春在”,一万个“春在”呢?


《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因“春在”而起,也是对中国当代设计过去十年的总结与回望。中国传统美好在当代的不灭与再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温暖的多处诠释,无论是古董收藏界,还是当代设计界,读来一定会有独特的视角和收获。


感谢正在阅读的你,让当代家具设计多了一双温暖目光的注视。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引子,中国当代家具设计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不同的声音。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互动联络。


2013年的一周访漆之旅,埋下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发芽生根,使得陈仁毅与福建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

陈仁毅新书《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正在预售,

十月中旬发货

长按下方二维码,马上抢购签名版!




你可能还会喜欢:

家具创意从业者不得不看的一本书:陈仁毅著《中国当代家具设计》今日起预售

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家具界盛事——《维扬明式家具》惊艳首发 | 退藏




编辑丨谢谷

主编丨程香

出品丨退藏





长按右侧二维码
腹有诗书气自华


投稿 | 合作 | 分享
微信:shuangyu_love

电话:18310765815

邮箱:191805765@qq.com


▼ 点击阅读原文,预购《中国当代家具设计》限量签名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