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2015年~2016年重点优秀作品——散文
近日,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举办的《北京文学》2015年~2016年重点优秀作品评选结果揭晓,包括《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的原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6大门类的 33 篇作品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转载的10部中篇小说入选。
其中,梁晓声《梁晓声散文两篇》、杜卫东《目光》、葛水平《葛水平散文三篇》、陈启文《时空中的一个坐标》、王俊义《伯在黄土里等我》、杨文丰《不可医治的乡愁》、艾平《守候黑嘴松鸡的爱情》、张金凤《一字藏天机》入选散文类重点优秀作品。
[查看《北京文学》2015年~2016年重点优秀作品篇目请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
《梁晓声散文两篇》
作者:梁晓声
梁晓声,男,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曾是知青,创作之初以知青题材小说为主,后转向广泛的现实题材,兼及散文、杂文写作。
推荐语:
日常生活的点滴。前篇是对父辈滴水成海的深情大爱和敬意,后篇是对人生的反思和醍醐灌顶。
——彭学明
这两篇散文一篇是记人,以情深动人;一篇以是记事,以理服人。《父亲的荣与辱》沿用梁晓声一贯真挚感人、细节见长的特点,在深情的笔触下,父亲这位新中国第一代优秀建筑工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脊梁,让人自豪,又让人对其命运心酸、心疼,这是梁晓声高明之初,没有为尊者讳,也没有概念化、脸谱化父亲的形象。《好心怎么做下了坏事》借用为鸽子换窝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作家对不调查研究盲目下手、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等进行反思,以小见大,富有一定的哲理。
——刘琼
梁晓声两篇散文,一篇写父亲,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工龄三十余年,退休后的工资是四十六元”,虽待遇微薄,却没有怨言,在与儿子的闲谈中,显出明达与淡然;另一篇是家里不速之客鸽子,为它造窝,留它孵蛋,不慎鸽子负伤,鸽蛋打碎,“好心办坏事”。不同的两文,有悔意,也有敬仰,而人与动物情感相通,作为文章高手的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展示心底最可宝爱的情感,看似漫不经心,却波澜激荡,精练老到见功力。
——王必胜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父亲一直以身为领导阶级一员而自豪,从来不占公家便宜。然而他的心中却有不为人知的隐痛,直到晚年才向儿子袒露。尽管如此,他并不埋怨,他只说“他们对不起我”而不说“国家对不起我”。作家用平实、朴素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一位普通工人的形象,令人心生敬意。
——徐可
父亲,母亲,家,是文学永恒的话题。《父亲的荣与辱》是一篇关于父亲和家的散文。梁晓声老师笔下的父亲,谨慎、胆小、克己,甚至木纳。他是建筑工人,在私底下他本可以轻易而举地拿一些水泥回家,家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急需用这些水泥,那个年代,水泥是金贵物品。极其容易简单做得到的事情,在父亲那里却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父亲奉行: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中国领导阶级的一员!后来,父亲又有一些屈辱经历,但父亲却接纳了这一切。梁晓声老师通过他父亲的从容克制,让我们再次重温,何谓奉献,何谓牺牲,因为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他们是一代建设者的光荣!
——葛一敏
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后来支援三线建设去四川,离开东北沈阳,“文革”后退休。“我曾问他:‘爸,你是工人的年代,工人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你觉得你真的领导过什么人吗?’”他沉默良久,才以低缓的语气回答:“我明白你的话是什么意思。但凡是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没有几种说法呢?有些事是不必较真的,太较真没意思。”片刻,又说:“我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对得起发给我的每一份奖状,这就行了,是不是?”作者是小说家,在这里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形象,虽然语言朴素如水,却具有击打灵魂的重量。
——王彬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10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wn4d.html
【可复制链接地址在浏览器打开,下同】
《目光》
作者:杜卫东
杜卫东,1953年生于北京。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炎黄春秋》杂志社副总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社副社长、《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已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文艺评论和剧作近600万字,结集30余部。近年有《杜卫东自选集》4卷及为第一作者的长篇小说《江河水》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出版。有多篇散文被收入苏教版、人教版的中学语文课本和辅导教材。有多篇作品和词条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和《中国杂文鉴赏辞典》等各种权威选本。曾获各种奖项十余次。散文集《岁月深处》被翻译成英文在全球发行。近日,作者的长篇小说《吐火女神》和散文随笔集《有一种悔恨叫永远》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在全国新华书店和各大网站销售。
推荐语:
作为记叙晚清著名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行状的文字,主人公出使法欧、日本的不凡经历和文学成就,从历史回望和现场寻访中,得以展现。同时,一个有抱负者郁郁不得志,壮年而终的背影,令人唏嘘。文字细密沉实,叙述博雅而摇曳,从尘封的历史中找寻民族先贤的思想精神的力量,在散文创作人文情怀稀薄的当下,饶有现实意义。——王必胜
相比许多晚清政界人物,对黎庶昌的文学描述较少,这一点是此文的独特价值。作为当时的著名外交家,他的胸襟见识超凡,洞悉天下大势,但其变法求新的建议却不为主政者采纳,郁郁而终。通过对其报国无门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充分而深入地分析揭示了时代的顽疾,思考深邃。文笔生动老到,叙述疾徐有致。
——彭程
这是一篇具有恢弘气象、视野开阔、站位高远的历史大散文。文章钩沉的人物和对象是有“贵州好汉”“曾门弟子”之称的清朝驻日大使黎庶昌。这个人物在今天已经逐渐被淡忘,但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性格、才能和遭际的特殊人物,作家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勾勒书写,严肃地探讨一代知识分子报国图强、留名青史的抱负。作家的语言华美丰瞻,充分展示了汉语言的表意能力和美感魅力,同时,也是对大散文类型的开拓和贡献。
——刘琼
作者到访遵义沙滩,追忆凭吊清末贤人黎庶昌。文章摹写若干物事、细节和场景,叙讲黎庶昌的起身、使欧、使日以及斡旋中日甲午战事的故事。在世界大势和时代格局中定位并把握黎氏的思想、意绪、气度和情怀,雅人深致。
——梁彬
作为晚清著名的外交家,作为一名从西方盗火的知识分子,黎庶昌在走向世界的行旅中,获得了别样的文化眼光。他固然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但他更关注民俗民风所反映出的国民心理。他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糟糕透顶,反而认为西方列强的“美善之风”亦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觅到思想的资源。他既有文化自信,又能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洞悉中国的种种不足。他行文著书,引火种于华夏;不惧刀斧,发宏论于庙堂。然而,他所提出的富国强兵的建议并不为朝廷所采纳。不是由于他缺少洞察时事的目光,而是因为清廷没有刮骨疗毒的勇气。睿智与腐朽的种种细节,已经在历史的底片上纤毫毕现。
——徐可
文化散文,早已有之,早些年以文化散文著称的是上海的黄裳先生,他的这类散文没有飣餖气,舒卷自如,清新而有文化厚度。近些年的文化散文,主要是历史文化散文大行其道,履迹所致,看到一处名人故居,搜集一些历史资料,等而下之的仅仅搜集一些当地旅游讲解一类的词句,便撸袖子和泥叠句垒章,这样的散文,读之令人生厌。《目光》则无此毛病,在往昔与现实之间穿越飞翔,在历史的沉吟中展现了作者的灵魂,这个灵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更是散文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还写散文做什么?这就是我推荐《目光》的理由。
——王彬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7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xffy.html
《葛水平散文三篇》
作者:葛水平
葛水平,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创作过戏剧、诗歌、散文。出版有小说集《喊山》《守望》《陷入大漠的月亮》《官煤》等。代表作品《甩鞭》入选《北京文学》2004年度当代中国文学最新排行榜,获《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度优秀小说奖;《地气》《黑雪球》《连翘》《比风来得早》连续四年获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比风来得早》获2007年《上海文学》特等奖。《喊山》获2005年度《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同时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裸地》获“剑门关文学奖”、第五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推荐语:
葛水平散文,充盈着小说中丰饶的理性,意料之外又常常于意料之中。葛水平善于从一个又一个微小角落,见窥我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舞台!而这角落,波澜细微却并不是惯常题材,俯拾皆是。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作家的见识和一个作家的开掘,以及一个作家的考量。冷静理智,直率坦诚,层次丰富,文义饱满,三折三叹,修辞独特,而又趣味盎然!以此,我们收获到喜闻乐见的惊喜!
——葛一敏
葛水平这三篇散文保持一贯的高水平:情、理、趣兼得。这三篇文章选材都特别。《看戏去》写到葛水平最擅长和热爱的戏曲,对一出出老戏以及戏与人的关系的精彩解读,是具有很好文学素养的戏曲行家的高见,读来受益良多。《旧时代的丰腴又可另解》和《难得文人不正经》,从首饰和人、文人的性情和写作这些习见却常常被忽略的关系入手,格物致知、才情充沛、知识广博,语言既准确又富有独创性,所谓美文也。
——刘琼
葛水平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节,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思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纵横捭阖,格局很大,语言干净,有穿透力。她的散文,或发思古之幽情,或记游历之感叹,或怀亲人之思念。诗性的乡村语言、朴素的民风民俗、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她的散文极具张力。
——徐可
抒情散文,作者用女性的眼光和视角写出生活的精致,细腻的笔触,如花间小溪,浓浓的乡土气息是其创作的元素,乡村的戏台、乡间的风花雪月伴着一幕幕的戏剧都融入到作品中,作品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和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
——王燕
一篇曰《看戏去》,大都写民间小戏,虽然是小戏也有忠奸愚佞,让历史有一种鲜活的动感。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台上嵌进台的生活,台下的人手一拉,便走进庄稼地去了。一篇曰《旧时代里的丰腴又可另解》,写女人喜爱的饰物,喜欢老银的色调、质地、做工的样式,因为它传达着一个时代更为丰富的个人气息。手腕上的银镯,如早晨的树,阳光升起来,“隐约间闪亮着银的光,那光如喜动的蜜蜂。”一篇曰《难得文人不正经》略差。三篇散文内容自不搭界,但却是潜流相通,灵动丰饶有趣,在看似放松的地方展示了生命的要紧之处。
——王彬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9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whw6.html
《时空中的一个坐标》
作者:陈启文
陈启文,男,湖南临湘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等20余部,有300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入选多种选本。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郭沫若散文奖、冰心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以及我国香港、澳门与加拿大等国内外多种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现居东莞。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一级作家。
推荐语:
通过凭吊南宋抗金英雄文天祥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囚室,作者驰骋想象,将自己置身于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对文天祥宁死不做贰臣的选择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追问和质疑。这种思考不但没有消解掉文天祥忠诚和坚守的意义,反而进一步凸显了其信念的伟大。作品气象阔大,笔调凝重沉郁,体现了强健的思想的力量。
——彭程
以寻访府学胡同62号这个元初年关押南宋名相文天祥的土牢为起点,借由元朝庭劝降文天祥的各种举动以及文天祥的回应,一步步地剥开文天祥这个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并站在这个时代的立场作出既有思辨性又具有历史感的探讨。这是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随笔,材料新鲜翔实,具有独特价值,同时观点高明、见识超拔,语言又简练、有力、深情。
——刘琼
文章写重访京城兵马司土牢,追缅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史实追踪,在历史场景中呈现各方面的人与事,具体逼真,深切动人。但文章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有形而上的追寻和文化思想的诘问。文化散文能同时参照以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反思,较为难得。
——梁彬
陈启文五味杂陈地书写了一代名相坚贞壮烈的最后归程,死于忽必烈之手的文天祥的关押之地,北京胡同的一个土牢,破败神秘,七百年后,作者寻寻觅觅,思接古今。当年,劝降,拒绝,受刑,软硬兼施,演绎的种种,都化为过往,而一个不屈灵魂,“一个亡国之臣最终血祭的方式化作一座永生的大都之魂”。先行者刚烈壮举,彪炳千古,而今秋风冷寂中,作者情怀幽幽,伴随着沉郁的文字,发思古情,也为今人思索。
——王必胜
曾几何时,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化散文”大行其道,最终却造成审美疲劳,令人不堪卒读。但是陈启文的这篇“文化散文”却吸引我一口气读下去,并没有疲倦之感。文章的主人公文天祥是我们从小熟知的民族英雄。作者没有顺着前人的既有结论用崇拜的目光仰视他,也不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做翻案文章,而是深入到历史的细微处爬罗剔抉,细细梳理,对文天祥的选择提出自己独有的思考,读后令人长叹复长思。
——徐可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1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wu4c.html
《伯在黄土里等我》
作者:王俊义
王俊义,河南省西峡县人。曾出版长篇小说《第七个是灵魂》《民间的别司令》;短篇小说集《蓝淇河》;散文集《月亮领着灵魂走》《抚摸汉朝》《时间是谁的?》;诗集《中国的微笑》等。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在省内外文学刊物获奖。
推荐语:
质朴的记叙里,饱蘸着亲情的诗意与情意。
——彭学明
从描写几年前父亲的葬礼开始,回忆了他的一生,他在乡村的忧伤和苦难中度过的岁月,他的梦想与遗憾,并进而引发出对命运和时代环境、生和死的思考。哀伤凄婉的语调后,深入的理性思考为作品增加了分量。
——彭程
散文叙写“我”对死去的亲人“伯”的追怀,突显这位遭受苦难的竹匠的种种执念、爱好和追求。比如,他识字有文化,要土漆棺材,唱大弦哭洋调,给“我”编竹篮。行文舒缓,时时铺排的议论和抒情,给文章带来歌行体的感觉,情真意切,发乎情而止于礼。
——梁彬
这是一篇关于亲人亲情的散文。一切皆来自旧有的经验:豫西南山区,父亲,儿子,儿子与父亲血脉之相连相守。发生在我们身边传统而平凡的亲人之间的故事,但他却是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生有多么遥远,一生有多么漫长,恒定的时间可以精确到分秒,可是,时间,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却又无法计算出亲人间的情感——他是没有任何预约的约定,纯粹、朴素,滴滴点点,细碎无声,一分一秒、一天一月、一年、一辈子,直至永生永远。
——葛一敏
这是一篇记人散文,特色有二,故推荐之。一、形象鲜明而有个性。“伯”这个农民,终生辛劳,会编竹器、拉大弦、背诵《三国演义》片段,他叹息自己是一个聪明人,读书人,但终究没有挣脱土地的束缚,从而在千百万农民的大背景中折射出“伯”的独特个性。二、精致的景物描写,弥散苍凉的魅力。诸如:“春深的日子,茅草洁白的飞絮从伯的坟墓上起飞,顺着春风的力量,飞得很高很高,飞得很轻很轻,然后飞得很远很远。似乎那些飞絮就是伯的灵魂的种子,播撒在山岗上的黄土里,一旦雨季来临,就会萌发灵魂的嫩叶。”
——王彬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5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xbcr.html
《不可医治的乡愁》
作者:杨文丰
杨文丰,男,广东梅州客家人。农业气象学专业学士。中文二级教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倡行“形神和谐,启智启美”的散文美学观,引入自然科学启智审美视角,致力于创作融自然生态、植物气象、科学美和科学伦理于一体的多卷本“自然笔记”,着力于生态伦理建构,其散文凸显鲜明的自然美、科学美和哲理美风格,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已出版生态伦理散文集《自然笔记——科学伦理与文化沉思》《蝴蝶为什么这样美》《自然书》等。其多篇散文被选入高中《语文》《大学语文》等全国10余种教材。曾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首届浩然文学奖、首届丝路散文奖、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散文选刊》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
推荐语:
地理乡愁与精神乡愁两个横断面的深入和展开,是地理乡愁与精神乡愁的水乳交融、地理故乡和精神家园的珠联璧合,对乡愁的情感路标的探寻与追问,则既是乡愁的赞歌,也是乡愁的挽歌。
——彭学明
作品对乡愁的内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询,围绕其起源和依傍等一系列话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探究了理性层面的意蕴,辨析了地理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关联,并最终将之归结和升华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的血肉关系。作品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文笔优美。
——彭程
什么是我们的乡愁?乡愁是年少时的那一条河?是家乡小溪里的一尾鱼?是故乡夏日里的一株向日葵?是秋夜的一轮明月?是万般寒凉中来自他人的温意?是回不去的家乡?作者以一位作家的高度敏感,从地域、从生物学、从哲学美学、从精神心理等等不一而足,高度概括,细腻阐述,一一向我们呈现“乡愁”,也许,乡愁“就是我们的日常”?这是我们的乡愁?源自我们精神的家园,源自我们心灵的家园,沧海桑田,乡关何处,分外珍视。
——葛一敏
作者用独特的视野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写抒写乡愁的美学,他笔下的乡愁是更深刻的思考,与其他乡愁题材不同之处是,他没有从传统的乡愁立意进行写作,而是从他熟悉的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乡愁这个社会现象,有见地、有新意,也正是这篇散文的闪光点。
——王燕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5年第6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w5yh.html
《守候黑嘴松鸡的爱情》
作者:艾平
艾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呼伦贝尔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品见于《收获》《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十月》《美文》《散文》《作家》等,代表作散文集《长调》《在五星级宾馆流浪》《呼伦贝尔之殇》《雪夜如期》《风景的深度》《草原生灵笔记》,纪实文学《一个记者的长征》《走近苏炳文》《老海拉尔的日本大夫》。
推荐语:
文章写探寻当代珍稀动物黑嘴松鸡求偶场景的物、人与事,增广见闻,令人心胸开阔。文章不仅有各方物事的铺排介绍,也有考察过程的叙写和描摹,更用各种细节和笔墨,显现人和鸡不同价值的互动。对有经验的当地导游李晔的表现,也很有生活气息,有意思。
——梁彬
到大兴安岭寻找黑嘴松鸡交配的“爱情时刻”,新奇之举是因为这类动物的“爱情”,轰轰烈烈,难得一遇。露宿原始密林,守候数天,忍受寒冷,是为了这个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求爱见证。动物求偶的现实场景,自然景象的鲜见,同行者们的兴致与心境,或者对动物未知的感悟,等等,在流畅的叙述中,见出风趣和意味,而展示的鲜为人知的动物情爱过程,也昭示了人类保护大自然、保护稀有物种的责任。
——王必胜
人类天生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但是人类离大自然又何其远,尤其是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里人。亲近自然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享受,作家艾平就有幸享受了一把。虽然最终也没看到雌雄黑嘴松鸡交媾的场景,但是中国冷极点上的那一夜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最好的选择就是:什么也不要做,保持其原始状态就是最好的管护。
——徐可
黑嘴松鸡是世界濒危鸟类,雄性健壮瑰丽,春天发情的时候,可以跳出美丽的舞蹈而吸引异性。然而,就是这么一种可爱的鸟,在北半球极寒地带由于人类的残忍而消失了。幸好,在我国内蒙古敖鲁古雅乡马汉自然保护区还存在。如题所示,如果说守候黑松鸡求爱是一个悬念,那么守候过程便是悬念的显示过程,虽然最终没有等到,却完成了人类应该珍惜自然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此篇散文的魅力所在,而且文字优美,给读者以深邃的感染力。
——王彬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11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xt0w.html
《一字藏天机》
作者:张金凤
张金凤,女,青岛胶州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签约作家。1996年开始发表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青岛文学》《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人民文学》《光明日报》《北京文学》《黄河文学》《诗刊》《杂文月刊》《山东文学》《四川文学》《青海湖》《杂文报》等发表作品百余万字篇。代表作散文《锅灶》《胡麻的天空》《进退之间,人生百味》《烟袋风流》,散文作品两次获孙犁散文奖、首届林非散文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出版过散文集和诗集。
推荐语:
这是唱给中华文化的一首赞美诗。在司空见惯的汉字笔画和汉字里,作者对汉字美妙无穷的发现和雕刻,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洞悉中华文化的睿智和超拔,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与自豪。
——彭学明
在对汉字构造十分熟谙的基础上,作者给对它们的诗性解读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想象奇异瑰丽,意象联翩纷纭,但却因为揭示确凿地出了汉字与世道人心、与自然万象的密切勾连,而令人服膺。是从独特角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深长的致敬。
——彭程
把汉字做文本分析,以形象的语言、文学的情怀,解读中国字的形、意,结构释义等等,这种求解方式,揭开了散文写作的新生面。“天机”的开掘,其实是对中华文化丰富性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致敬和礼赞。选取数个字词,有点有面,与生活相关,与人生相连,在人文与历史的情理关连中,形成了摇曳多姿、富有情感温度的文本。
——王必胜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12期
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4eb6b0102xug7.html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国内邮发代号:2-85 国外邮发代号:M428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国内邮发代号:82-186 国外邮发代号:M1780
刊社发行部电话:010-66031108
线上订阅:官方微店、中国邮政、杂志铺
电子版合作: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