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大爆炸】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发布,每一个都值得关注


【科学大爆炸】,即曝料最新的科技发展!欢迎关注!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温竞华、张泉)16日,在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论坛组委会发布了“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事实证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无法独立解决的,必须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协同合作。”十大科学问题发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说,为此,中国科协组织有关机构,汇聚全球一流科学家的智慧,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提出了在健康、环境、能源中亟待解决的十大科学问题。

十大科学问题中的4个健康问题包括:如何预防并阻断新发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社会变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能否对未来人类疾病做出准确而全面的预测;哪些新技术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

环境领域的3个问题分别为:人类如何在安全的地球界限内继续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跨界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如何实现对废水和污水的完全净化处理。

此外,能源领域的3个问题分别为:可控核聚变能否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怎样高效转化和存储新能源;大城市如何实现能源—水—食物供给的平衡和平等。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10个问题,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发展目标,根据Scopus数据库相关科学研究热门关键词的检索结果,由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编委、高端战略科学家反复讨论提出候选问题,并通过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广泛评选,经中国科协九届常委会学术交流专门委员会终审确定。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关于气候、空气、水土、海洋等一系列跨国界的问题,各国科学家应携手合作、应对问题,共同寻求科学的解答。”蔡荣根说。


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一、如何预防并阻断新发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应对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疾病的大流行,特别是严重的流感大流行是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明确重要病毒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原学、感染及免疫学分子机理,为感染性疾病防治提供新理论和新靶标,并据此研发特异性疫苗和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社会变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哪些影响?随着全球范围内科技的快速进步、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此广泛和深远的变化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困扰人们身心健康的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的身心健康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三、能否对未来人类疾病做出准确而全面的预测?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诸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中风、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如何利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出其内在的重要信息,对隐患的疾病做出预测诊断,从而让病患得以预防或提前医治,具有重大意义。

四、哪些新技术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由于多数肿瘤晚期的治愈率极低,人们希望能够在肿瘤发病的早期对病情进行诊断和加以抑制,并在癌变组织转移之前去除或杀死其中的肿瘤细胞治愈病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哪些新技术、新方法可应用于癌症早期检测和预后监测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

五、人类如何在安全的地球界限内继续发展?“地球界限”是指人类能够在地球上“安全生存”的边界值。业界一般认为,9个边界分别是:酸性海洋、臭氧消耗、淡水、生物多样性、氮磷循环、土地利用、气候变化、化学污染和气溶胶超载。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突破了其中4个边界的极限,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如何控制人类的行为,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案,保证人类在这9个边界的极限范围内安全地生存、发展,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六、如何有效地解决跨界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发展中经济体,为了发展经济,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资源,以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为代价,为高收入和发达经济体生产消费品,同时高收入和发达经济体也有意识地将高污染的项目转到中低收入经济体进行生产。这种行为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降低污染,进而解决这种跨界污染,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七、如何实现对废水和污水的完全净化处理?据联合国统计,全球80%人为产生的废水和污水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达标处理的情况下流回自然环境,使全球十亿人面临着因水污染带来的疾病风险。目前主流的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处理方式成本高、部分效率低,不能充分应对处理大量废、污水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科学治理方法,通过源头削减废、污水的排放,从废、污水低成本资源化利用以及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科学治理。

八、可控核聚变能否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并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人们在不断寻找新的高效清洁能源。目前的核能,以核裂变技术为主,但所产生的裂变废料具有长久的高放射性,后期处理难度较大,而可控核聚变技术有着放射性废料少,放射性时间短,聚变原料取之不尽等优点。但核聚变技术尚未达到商业使用阶段,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核能发展的重要科学和应用问题。

九、怎样高效转化和存储新能源?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环保要求与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之间的供需失衡,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人们开发了以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但现役器件的性能仍然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廉价、稳定新能源存储和利用的需求,研发更高效的新能源转换和存储器件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十、大城市如何实现能源-水-食物供给的平衡和平等?快速发展的大城市,对能源、水和食物有着巨大的需求。如何安全、稳定、平衡地满足大城市对能源、水和食物的需要,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舒适的生活,是目前大城市化急剧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观点·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科技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凸显。此外,科技发展不均衡还可能加剧贫富差距,甚至带来国际冲突等问题。过去数十年,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的现状是既有速度、有成绩,又有问题、有期待。我国应加强科技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5G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而且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G的增强移动宽带能力可以为4K/8K高清视频节目无线传输提供可靠通道,推动数字产业发展;5G的高可靠、低时延与广覆盖、大连接特性,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融合,促进了IOT(物联网) AI(人工智能)向AIOT(智联网)发展;5G 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推动人机物智能协同,不断催生新业态,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国际科学理事会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数字革命、政策与公共讨论中的科学、科学和科学体系的演变4个领域工作,致力于推动科学成为一项全球公益事业。为此,理事会制定了4个战略目标,推动与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相关的国际研究和资助,在公共政策、讨论和行动等层面加强决策科学性,支持世界各国持续、协同地推进具有严谨性和创造力的科学工作,保护科学研究自由并倡导负责任的科学实践原则。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海德·哈克曼

一个国家要实现基础研究的突破,必须要从教育体系入手。瑞士建立了很有特色且具有成效的双重教育体系,除了大学以外,瑞士提供包括技术类、经济类等内容的教育,并且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相结合方面颇为成功。我们正在大力倡导这一理念,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培育创新文化。

——瑞士巴塞尔大学名誉教授、KAVLI科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夫·格贝尔

要推动产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源头技术的创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成功应用落地要达到3个标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应用案例,具备规模化应用和推广的能力,能够用统计数据说明应用成效。目前来看,算法、数学统计方法和脑科学结合以及人机耦合模式等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刘庆峰

50年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携手合作,共同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多年来,太空探索成果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无线和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太空探索仍在继续,我也希望能够为人类朝着更安全的太空旅行迈出一小步作贡献。因为高能粒子会破坏DNA并可引发癌症,我过去25年一直在设计和应用能够探测太空高能粒子的仪器,现在正与中国科学家合作推进这项工作。

——帕多瓦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巴丹尼

目前,“人工智能 教育”正在世界范围掀起教育热潮,这一变化必将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对教学模式、教学内涵带来颠覆性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对未来教育生态、环境、方式等变化要做好预研预判。

——情感计算与先进智能机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海外副理事长任福继

绿色、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个人和社会都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要共同为一个更健康、更绿色的世界而行动,而不是将绿色发展视为零和游戏。同时应当看到,没有绿色工程和相关技术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加强对这方面研究的支持,培养相关研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卜杜勒·甘尼·拉扎普尔

当前,科技革命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影响了大学的教育需求、方式、内容、评价体系等,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改革。应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交叉研究,大幅提升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基础研究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也是科研人员最应该沉下心做的事。北京大学将充分发挥北大基础研究优势,推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中“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张平文

(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言摘要)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7日 14 版)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联系方式: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