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此时此刻!人民日报重磅发声:人工智能正在带领人类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

高 文 黄铁军 互联网思想 2021-02-21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8日   20 版)


人民日报:人工智能带领人类

——从信息社会迈向智能社会(开卷知新)


高 文 黄铁军


人工智能(AI)是指在机器上实现类似乃至超越人类的感知、认知、行为等智能的系统。与人类历史上其他技术革命相比,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位居前列。人类社会也正在由以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信息社会,迈向以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以及世界发展格局将由此发生更加深刻的改变。

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也称通用人工智能,是指达到或超越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也称狭义人工智能,是指人工系统实现专用或特定技能的智能,如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迄今为止大家熟悉的各种人工智能系统,都只实现了特定或专用的人类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系统。弱人工智能可以在单项上挑战人类,比如下围棋,人类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对手了。

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技术路径有三种

人工智能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完整概念在1956年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上提出。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就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智能,推进了人工智能起起伏伏、螺旋发展的历程。

第一个阶段,1956—1976年,基于符号逻辑的推理证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利用布尔代数作为逻辑演算的数学工具,利用演绎推理作为推理工具,发展了逻辑编程语言,实现了包括代数机器定理证明等机器推理决策系统。但在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工具尚不完备的初期阶段,以攻克认知作为目标显然不切实际,人工智能研究逐步从高潮进入低谷。

第二个阶段,1976—2006年,基于人工规则的专家系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进展是打开了知识工程的新研究领地,研制出专家系统工具与相关语言,开发出多种专家系统,比如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疾病诊断专家系统、邮件自动分拣系统等等。专家系统主要由知识库、推理机以及交互界面构成,其中,知识库的知识主要由各领域专家人工构建。然而,知识仅靠专家的手工表达实现,终不免挂一漏万,使得专家系统无法与人类专家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相匹配,人工智能研究第二次进入瓶颈期。

第三个阶段,2006年至今,大数据驱动的深度神经网络阶段,也是深度学习大行其道的时期。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起起伏伏。初期人们对其可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十分关注,但是对复杂网络的学习收敛性、健壮性和快速学习能力一直难以把握,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反向传播算法的发明和90年代卷积网络的发明,神经网络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深度神经网络方法走到前台,开启了人工智能新阶段。

自诞生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技术路径总的来说有三种。

第一种路径是符号主义或者说逻辑学派,形式逻辑是其理论基础,主张人工智能应从智能的功能模拟入手,认为符号是智能的基本元素,智能是符号的表征和运算过程。前述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中,符号主义都是主导思想。

第二种路径是连接主义或者说神经网络学派,发源于上世纪40年代,强调智能活动是由大量简单(神经)单元通过复杂连接后并行运行的结果。其基本思想是:既然人脑智能是由神经网络产生的,那就通过人工方式构造神经网络,再通过训练产生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抽象和简化。80年代神经网络的兴盛和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网络,都是包含多层神经元的人工神经网络。

第三种路径是行为主义或者说控制学派,又称进化主义。这个学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思想源头是上世纪40年代的控制论。控制论认为,智能来自智能主体与环境以及其他智能主体相互作用的成功经验,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结果。

机器学习是未来方向,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机器学习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新方向。机器学习研究机器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或者根据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对策。机器学习可以让机器通过对经验进行“归纳”和“推理”而实现自动改进。

目前,机器学习仍然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之一,包括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和可信性,增强智能系统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以及无监督学习、多模态协同学习、强化学习、终生学习等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另外,考虑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数据加密或者部分加密的情况下如何学习,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深度学习浪潮推动下,人工智能其他研究方向也在加速发展,包括机器感知、模式识别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处理、智能芯片与系统、认知与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等。

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核心芯片与元器件、机器学习算法开源框架等方面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人工智能优先发展策略、大数据规模、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规模、青年人才数量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挑战与机遇同在,机遇大于挑战。尽管是后来者,但我们市场规模大,青年人多,奋斗精神强,长期来看更有优势。如果说18世纪中叶蒸汽机带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持续了100年;19世纪中叶电力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持续了100年;20世纪中叶计算机与通信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现在持续了70多年;我们可以预见,本世纪中叶前后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当然,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储备还远没有达到开启智能时代的量级,还需要持续积累和创新。现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还无法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类脑计算、生物计算、量子计算等。

其影响不仅关系国家发展,而且关系亿万劳动者日常生活。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业界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角度,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各种应用问题,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监控、无人驾驶、自动问答、医疗诊断、智能家居、政务法务等,为人类带来福祉。

从就业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超市、银行、餐馆开始使用机器服务,甚至律师、证券分析师等高知识含量工作也可能被机器人取代,这给劳动者就业带来挑战。人工智能的应用必然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应用虽然减少了传统轻工业就业岗位,但是也创造了更多新兴产业就业岗位。人工智能也一样,随着它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只是对技能的要求与传统岗位不同。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推进,教育培训体系也应该根据就业结构变化而积极调整,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中的职业转岗培训。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己的智能潜力。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社会,我们应该以积极态度拥抱变化。与其担忧工作被抢走,不如与机器“共勉”,机器尚在持续学习,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更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吗?

(作者高文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铁军为北京大学教授)

杨元庆:智能科技促进创新增长(观象台)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9日   18 版)

危机孕育机遇,智能科技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免疫力”,并将继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各行各业,波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发的疫情让中国经济面临着短期下行压力。疫情期间的需求、产能减少,将对餐饮、旅游、娱乐、制造业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

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具备充足的发展韧性,能够对冲疫情带来的风险,维护经济增长的活力。尤其是以数据智能技术为驱动的智能经济,经过前几年的孵化成长,正成为帮助我们渡过险滩的新抓手。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我们看到智能科技显现出巨大效能。在医护前线,智能诊疗辅助医生分析患者肺部图像,提升诊断效率;在科研机构,人工智能算法帮助专业人士预测病毒传染路径;在社区,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辅助政府部门进行流动人口管理,有效防控疫情

智能科技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创新力,在抗击疫情中迸发出逆势突破、稳定增长、化危为机的力量。智慧零售帮助人们足不出户即能购买新鲜果蔬、生活用品;智慧办公帮助居家隔离的职场人士实现远程沟通与高效工作;智慧教育帮助无法按时开学的师生打造线上课堂;智能制造帮助企业通过无人化、智能化生产保障订单按时交付……

更令人欣喜的是,借助于智能科技手段,更多的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例如,原定的元宵节灯会被改造成“云灯会”,大型论坛峰会改为直播模式的“云会议”,文化博物馆推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云逛馆”服务。抗击疫情中呈现出来的新业态和新机遇,纷纷展现出智能化转型所带来的发展优势,展露出智能产业的强劲增长潜力。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新洗牌全球供应链,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危机孕育机遇,智能科技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免疫力”,并将继续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些年,智能科技不仅带来更加贴心、便利的生活体验,而且在经济发展中释放出巨大的效率红利。以数据、计算力和算法三要素为基础的智能科技,使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并能促进创新增长,重塑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出新动能。根据德勤的预测,从2017年至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达30%,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疫情的阴霾终会散去。随着全国各地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我们将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推动中国智能技术的突破创新,促进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通过技术的力量助力早日战胜疫情,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新知新觉)


李泽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9日   09 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有利于我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抢占科技伦理制高点。

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一些新兴科技带来的涉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家庭和社会关系、生态安全、资源分配等的科技伦理问题,使既有科技管理体制面临巨大挑战,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社会风险,并影响科技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伦理问题,现代社会对新兴科技及其应用的伦理规范已不再局限于道德层面,许多国家已将科技伦理规范纳入制度和法律之中,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科技伦理治理作为审慎型、控制性治理,对科技创新在给予激励的同时,也从伦理道德出发加以必要的约束或管控,治理不轨行为,从而保障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更好造福人类的目标。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实现治理方式转型。对于科技伦理治理,传统治理方式基于先行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做了再说”。现代治理方式基于防范原则,强调紧盯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最前沿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加强监管,是一种“适应性治理”方式。从实践来看,实验室里的研究无法完全验证现代科技不可预知的风险,传统“做了再说”的治理方式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某种颠覆性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因此,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应推动治理方式从传统的“做了再说”向现代的“适应性治理”转型。

完善监管制度。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科技伦理监管的真空地带越来越多。一些案例表明,体制内监管的不完备和体制外监管的缺失,很可能会导致科技伦理领域的“灰犀牛”事件或“黑天鹅”事件。因此,有必要构建体系严整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强化监管机构的横向联系,不断扩大监管覆盖面;完善伦理规制和监管程序,使监管过程有理有据、有机衔接。应改进科技伦理监管制度,实现对新技术从基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过程监管,实现对科研工作者伦理问题的终身追责,有效防范违反科技伦理的事件发生。

建立自律机制。科研人员能否遵循科技伦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自律。为防范新兴科技滥用和其他风险,在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时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科技伦理自律机制。比如,大型科技企业内部建立伦理审查机制,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相关行业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技伦理规范培训,引导科研人员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增强各学术团体的监督意识,确保自律规范落到实处,营造重伦理、讲道德的创新环境和学术氛围。

推进科技伦理法律化。随着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必要推进科技伦理法律化,借助法律的刚性约束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把科技伦理中的一些重要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目的是用法律的特性和优势更好推进科技伦理治理。我们要善于通过立法,借助法律的权威,进一步巩固科技伦理治理成果,增强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的伦理意识,使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在面对科技伦理问题时的行为选择有明确的依据,更加有效调节和控制科技发展及其后果。

(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纪委书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工信部:加大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疫情精准防控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信部19日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提出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

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十分重要。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疫情发生以来,工信部连续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推送流动人员态势分析,为基层防控筛查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并要求相关企业推出智能排查等举措,为防控贡献“智慧”力量。

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京东数科等推出疫情防控可视化指挥平台——“战疫金盾”系统,满足辖区内企业和居民自主上报疫情防控信息的同时,支撑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目前已汇聚56个小区近4万居民健康信息。

联想新视界基于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重点地区客流、发热个体高效筛查,可广泛用于机场、火车站等场景。

在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联防联控的同时,也要加大完善疫情期间网络零售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美团等企业近日推出无人配送技术,通过无人车和机器人在一些场景开展服务。

工信部提出,下一步将推动企业加大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形成丰富多样的“零接触”购物模式,确保百姓生活必需品供应。


推荐读物:

1.《人工智能导论》:李德毅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全面覆盖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方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2.《人工智能全球格局:未来趋势与中国位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客观审视各国政府和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布局,讲述以科技创新领跑世界的中国故事。

3.《AI的25种可能》:[美]约翰·布罗克曼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5位著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人工智能,对专业人员和大众读者都具有启发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

工信厅信发〔2020〕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
  
(一)支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踪、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
  
(二)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医疗防疫物资的供需精准对接、高效生产、统筹调配及回收管理。
  
(三)组织信息技术企业与医疗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加快病毒检测诊断、疫苗新药研发、防控救治等速度,提高抗疫效率。
  
(四)引导企业加强互联网应用能力,充分运用网上疫情防控资源和信息化工具,建立线上线下、联防联控的管理体系。
  
(五)支持完善疫情期间网络零售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加强电子图书、影视、游戏等领域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形成丰富多样的“零接触”购物和娱乐模式,确保百姓生活必需品和精神营养品供应。
  
二、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六)针对疫情对企业造成的停工停产问题,指导企业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增强软件应用能力,创新思路和方法,用两化融合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助力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七)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APP)、 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八)发挥大型平台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保障供应链的完整,做好生产协同和风险预警。对于可能停产断供的关键环节,提前组织柔性转产和产能共享,以信息化手段管控好供应链安全。
  
(九)面对疫情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严重影响,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重点推行远程办公、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培训、协同研发和电子商务等在线工作方式。
  
(十)支持互联网交通、物流、快递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率先复工复产。支持工业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高效协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完善智慧物流体系,打通生产生活物资流通堵点,保障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有效供给。
  
(十一)大力推动产融结合。加快发展基于生产运营数据的企业征信和线上快速借贷,推广应用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资金需求,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
  
三、强化服务保障
  
(十二)助力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政策措施的快速部署、快速落地,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政策实施跟踪和成效精准分析,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相关咨询服务,围绕疫情防控要求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十三)强化提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针对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暴露出的应急响应、供应链管控、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标准宣贯、展示推广、系统培训和精准引导,加快推动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能力体系,提升企业应急响应速度和平稳快速复工复产能力。
  
(十四)强化数字基础设施保障。协同推动网络和计算等数字资源的有力保障,优先保障基础软硬件企业复工复产,满足全面恢复生产对数字基础设施扩容增量等需求。
  
(十五)搭建数据融通平台,对企业复工率、到岗率、开工率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面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复工管理、防疫培训、招工用工、财税支持等精准服务。
  
(十六)强化统筹协调。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要密切配合,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有关情况请及时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20年2月18日

相关文章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
AI+时代,读互联网思想
(wanging0123)

商务合作、投稿及内容合作,请联系后台小编

或27168430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